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病理及流行病学概况,从宫廷理筋术、骶髂关节整复、不扳而扳法、臧氏振腹术总结了臧福科教授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经验。认为推拿按摩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宫廷理筋术更适合青壮年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臧氏振腹术、不扳而扳法治疗腰椎骨质结构异常等的非特异性腰痛,不仅效果可靠,而且安全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腰痛病"的范畴,与脊柱和督脉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基于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督一体"论,从整体观念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思路,以期能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特点和用药思路,积极传承和探索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结合中药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韦贵康教授骨盆调衡法配合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韦贵康教授骨盆调衡法配合验方治疗符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X线平片检查和临床体格检查,将治疗前、后检查结果及症状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X线、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韦贵康教授骨盆调衡法配合验方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无明确病理性诊断同时疼痛时间超过12周的一类腰痛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病情易反复,给患者带来巨大困扰。在临床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手段有许多。核心稳定训练是近年应用到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之中的一种运动疗法,通过增强核心稳定性达到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目的,同时具有安全、针对性强等优点,在临床上受到患者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就核心稳定训练的定义、训练方式、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较为常见,核心稳定训练是其新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腰部疼痛症状。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主要通过增强核心区稳定性来达到治疗目的。本文对核心稳定训练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组以痛为腧弧形护腰带改进型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对照组综合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单盲接受治疗,经排除、脱落,59例患者通过治疗前后非特异性腰痛量表评定积分、JOA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经过以痛为腧弧形护腰带改进型治疗,其非特异性腰痛量表积分降低,JOA评分增加,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增加,临床疗效明显,并且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特异性腰痛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多样。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脊柱不稳定性腰痛是最常见的三大类非特异性腰痛。治疗该类腰痛主要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微创治疗、运动疗法、中医中药治疗等。笔者对NSLBP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进行概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冉氏“益气通经”指针法结合阿是穴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冉氏“益气通经”指针与阿是穴苍龟探穴针法、常规推拿针刺法,每组各治疗1个疗程,观察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从临床症状方面评价,冉氏“益气通经”指针结合阿是穴苍龟探穴法均优于常规推拿针刺法。结论:冉氏“益气通经”指针结合阿是穴苍龟探穴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效显便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鲜草药外敷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6例,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采用新鲜草药外敷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8%,对照组为8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草药外敷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采用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30例患者均为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治疗后观察患者效果。结果 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例患者无效,其余29例患者均产生相应效果,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发现,其对于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值得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以期帮助患者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腰背肌功能锻炼。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背肌功能锻炼对于非特异性下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古籍中的学术思想分析阳气对非特异性腰痛发生、发展的影响,论述从阳论治思想在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运用。从阳气的功能角度探析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病机,认为阳气虚弱,温煦失职、推动无力、防御失常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从阳密乃固、补肾阳、升脾阳三个方面探讨从阳论治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思想,说明治疗应重在振阳、除痹、调气机。基于此以求为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非特异性腰痛是指无特定病理变化的腰痛,其在腰痛类型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是康复医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患病者有年轻化趋势。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的研究文献,简要分析了各种疗法的优势及缺点,西医康复包括运动疗法、卧床休息、西式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牵引,中医康复包括针灸、推拿等。与此同时,近年研究也显示出非特异性腰痛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且现阶段缺少全面的综合性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因此,探寻有针对性且疗效佳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是未来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贺氏火针点刺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治疗,研究组采用毫针配合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腰痛和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41.67%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贺氏火针点刺能显著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促进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功能恢复,具有优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脐周四边穴加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腰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对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Climentine 12.0、Python对针灸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涉及针灸处方80条,穴位95个,常用穴位是:肾俞、委中、大肠俞、阿是穴、腰阳关、腰夹脊等。频率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主要集中在腰背部及下肢部;常用的特定穴为五输穴、背俞穴、交会穴等;关联性分析表明肾俞、大肠俞配伍在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遵循以循经取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这一原则,同时亦运用特定穴治疗。  相似文献   

19.
林连兵 《新中医》2020,52(4):145-147
目的:观察推拿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纳入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肝肾亏虚证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推拿理筋手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评定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症状及体征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估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直腿抬高试验、疼痛和麻木,膝、跟腱反射,行走、压痛、生活及工作能力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JOA腰痛评估量表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评分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和总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推拿理筋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可有效增强脊柱功能,恢复脊椎的稳定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效减轻腰痛。  相似文献   

20.
形、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作为中医重要的思想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中医诊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临床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分析,探讨基于形气神理论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思路。调形,主要作用于皮肉筋骨,纠正异常生物力学改变;调气,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止痛;调神,通过对高级中枢脑的调节对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对形、气、神的共同调节,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值得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