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廷  徐园园  陈豪  谢立信 《眼科研究》2011,29(2):101-106
背景真菌性角膜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工具,目前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划痕法、基质注射法和角膜表面镜片术法,但均有其不足之处。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操作的改良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18只,采用烟曲霉菌孢子附贴滤纸片的改良角膜表面镜片术法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将浸有10^8孢子/ml(10^8孢子/ml组,6只)或10^6孢子/ml(106孢子/ml组,6只)真菌混悬液的滤纸贴敷于去上皮的角膜基质并用角膜接触镜覆盖,将浸有生理盐水的滤纸贴敷于另6只兔眼角膜作为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3、7、14d裂隙灯下观察眼前节症状,参照Dong的标准进行症状评分。制备角膜刮片并用质量分数10%KOH和荧光白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真菌菌丝,角膜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形态学改变和菌丝生长情况。对感染组织进行真菌培养以验证模型的质量。结果10^8孢子/ml组和10^6孢子/ml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成功者分别为6眼和4眼,裂隙灯检查表明造模3d后10^8孢子/ml组眼前节症状明显重于10^6孢子/ml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炎性损伤逐渐转向增生期。造模后3d和7d,2组感染的兔眼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8孢子/ml组兔眼的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10^6孢子/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14d,10^8孢子/ml组兔眼的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和7d,2组兔眼角膜刮片中均可见真菌菌丝。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造模3d和7d后10^8孢子/ml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角膜基质细胞坏死,并可见真菌菌丝,造模后14d可见新生血管长入。10^6孢子/ml组炎症轻于10^8孢子/ml组。真菌培养结果表明,造模后3d和7d时10^8孢子/ml组均见菌丝生长,而10^6孢子/ml组仅在造模3d时可见菌丝生长。结论改良角膜表面镜片术法可成功制备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是一种简便、易于操作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50例(50只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只眼,所有患者于手术显微镜下清除溃疡灶,再行单层或多层生物羊膜移植于创面。试验组术后加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观察对比两组角膜创面愈合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50例(50只眼)术后5d急性感染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创面10d内愈合,试验组术后6个月4只眼形成角膜血管翳;对照组术后6个月16只眼形成角膜血管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效安全。能明显减轻角膜混浊程度,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临床分型及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经87例真菌性角膜炎者术后病变角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照各菌种之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病理组织损害为广泛化脓性炎症,病理切片可见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缺损,炎细胞环绕溃疡部位大量浸润分布,距病灶较远处的基质层其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并将其与正常角膜组织相隔离,PAS染色可见溃疡边缘的板层纤维内大量菌丝,真菌菌丝在角膜基质内的生长无明显规律,可与角膜板层平行、斜行或垂直生长,部分标本浅基质层为坏死组织覆盖而不易找见菌丝.结论 病理检查对确定真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情况、临床分型及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帮助,但各菌种之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 CD4+效应T细胞(Th1/Th2)的平衡模式以往常用于解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机制.近年来发现,除Th1和Th2细胞亚群外,Th17细胞亚群也参与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却鲜有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及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清洁级BALB/c小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和损伤对照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采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并层间注入1×106 CFU/ml真菌菌液5μl法建立小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模型,损伤对照组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后层间注入等体积(5μl)的PBS液.采用质量分数10% KOH湿片法检查菌丝,部分用接种法进行真菌培养并鉴定菌种,另一部分进行细菌培养以排除细菌污染.于造模后第1、3、5、7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炎症的变化特点,参照Wu和Hu的方法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处死小鼠并获取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IL-17mRNA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ELISA法检测IL-17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第1、3、5、7天角膜的炎症评分分别为(3.2±0.8)、(6.6±1.1)、(9.4±1.1)、(6.8±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86,P=0.010),其中第3天和第7天角膜炎症评分明显高于第1天,但低于第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与角膜炎症评分变化趋势一致.造模后第3、5、7天,IL-17 mRNA在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角膜的表达分别为4.12±0.73、20.72±1.81、14.16±1.88,高于损伤对照组的0.35±0.17、0.28±0.09、0.22±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内比较第5天时表达量高于第1、3、7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IL-17蛋白在造模后第1、3、5、7天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各时间点RORγt 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IL-17 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P<0.01). 结论 IL-17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局部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上调,其表达量变化的趋势与其炎症反应程度相关,推测Th17在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i WY  Niu XG  Wang FH  Gao H  Li SW  Zeng QY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614-619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对判断真菌性角膜炎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作用,为调整临床用药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院诊治的32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选择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溃疡直径≤5mm患者58例(58只眼),常规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和停药后7d对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以及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对共焦显微镜未查见真菌菌丝及炎性细胞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完全停药,并继续随访2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结果53例患者在药物治疗7d时有明显好转,病灶缩小,共焦显微镜表现为查到菌丝的位点减少,菌丝密度降低,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形态趋于均匀,同时可见正常形态的角膜基质细胞出现;14d时,37例溃疡愈合,23例共焦显微镜未查见菌丝和炎性细胞;28d时,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已完全愈合,其中22例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浅基质中存在少量菌丝或未消退的炎性细胞,其余31例患者均未见菌丝和炎性细胞。以上53例位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另5例在用药7d内病情加重,共焦显微镜下见菌丝密度明显增加,炎性细胞增多,角膜基质破坏范围扩大,提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故入院行角膜移植术。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目前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病情转归的理想手段,能够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14-619)  相似文献   

6.
李昂  范忠义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19-1221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图像特点及菌丝和孢子检出率,探讨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1例41眼经门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行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不同治疗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活体角膜各层图像特点。结果:共焦显微镜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图像有如下特点:(1)病变部位角膜各层形态结构破坏明显;角膜上皮至基质不同程度水肿;炎细胞浸润;神经结构破坏;基质层结构紊乱,透过度降低;(2)真菌菌丝是本病的特异性诊断依据,不同菌种感染在镜下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3)不同病变时期和治疗阶段,图像有很大差异,真菌菌丝的检出并不是诊断本病的唯一依据。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具有无创、及时等优点,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尤其是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高糖饮食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无眼疾的雄性C57BL/6J小鼠78只,随机分为高糖饮食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36只,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高糖饮食组给予含体积分数10%果糖溶液,每2 d测量两组小鼠体质量及血糖,10 d后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后24 h、36 h、48 h、72 h、96 h、120 h、168 h裂隙灯显微镜下对角膜进行临床评分并拍照。处死小鼠后,取角膜组织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测定角膜内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体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小鼠角膜内的白细胞介素-1β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造模后 0~14 d,两组小鼠体质量与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24 h、36 h、48 h、120 h、168 h,高糖饮食组小鼠角膜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糖饮食组小鼠角膜穿孔率79.5%,高于模型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造模后各时间点,高糖饮食组中性粒细胞浸润体积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造模后72 h、96 h、120 h、168 h,高糖饮食组巨噬细胞浸润体积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为P=0.000)。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高糖饮食组炎症反应更重,角膜组织破坏更早且更为严重。造模后24 h、48 h高糖饮食组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高糖饮食加重了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的严重程度,增强了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促进了IL-1β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Ma L  Xie LX  Dong XG  Shi WY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3):237-243
目的 探讨白色念珠菌胞外磷脂酶B(PLB)在兔真菌性角膜炎中的毒力作用.方法 为实验研究.选用白色念珠菌PLB基因缺失株及其相应母体株,角膜接触镜法建立两种菌株兔角膜感染动物模型,通过对动物模型在2、3、5及8 d不同时间点的临床观察和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菌株的毒力;并建立两种菌株孢子与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共同孵育体系,通过扫描电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两种菌株对细胞的影响,确定PLB的毒力作用机制.结果 两种菌株菌丝在角膜中均呈垂直方式生长;动物模型接种后2 d,两种菌株菌丝在角膜中的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在3、5及8 d时间点的两种菌株菌丝浸润深度及所有时间点的兔角膜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角膜炎性反应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层细胞共同孵育后,两种菌株孢子、菌丝的黏附率、菌丝生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破坏穿透细胞膜的菌丝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角膜基质细胞加母体株孢子悬液组培养上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为(65 466±5773)pg/ml,较角膜基质细胞加缺失株孢子悬液组培养上清的PGE2含量(18 025±5232)pg/ml明显升高;母体株组、缺失株组及正常对照组细胞膜被破坏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02%、2.04%及0.12%;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17%、27.56%及1.46%;正常活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3.81%、70.40%及98.41%.结论 白色念珠菌胞外PLB在兔角膜感染的整个病理损害中,仅在真菌黏附于角膜刚开始侵袭角膜细胞时有促进菌丝侵入细胞的作用,而在其后角膜炎性反应的病理损害中,并无明显的毒力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37-24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真菌性角膜炎小鼠角膜瘢痕化的影响。方法 取96只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只。两组小鼠同时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雷帕霉素组模型制作前1 d按6.0 mg·kg-1雷帕霉素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预处理,之后按0.2 g·L-1浓度在结膜下注射5 μL,持续3 d;对照组注射PBS溶液。造模后对各组小鼠进行角膜临床评分,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造模后各组小鼠不同时间角膜LC-3Ⅱ、α-SMA和 TGF-β1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后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336 h,对照组小鼠角膜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雷帕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造模后144 h、216 h雷帕霉素组小鼠角膜LC-3Ⅱ表达上调,LC-3Ⅱ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在造模后72 h及336 h两组LC-3Ⅱ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144 h、216 h雷帕霉素组小鼠角膜α-SMA蛋白及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144 h、336 h雷帕霉素组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雷帕霉素通过促进自噬作用下调角膜瘢痕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减轻了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小鼠角膜瘢痕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联合匹马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常规用药方式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2例(42只眼),在匹马霉素滴眼液点眼治疗的基础上采用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2例中36例(85.7%)痊愈,治愈时间为12~30 d,平均(19.3±4.9)d,5例经手术治愈,1例最终摘除眼球。1例患者在第5次注射后突然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随访1~3个月,无穿刺道瘢痕形成,治愈者无复发。结论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联合匹马霉素滴眼液点眼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明胶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在兔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8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其中3组为实验组,兔右眼分别注入100μl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悬液;另1组为对照组,兔右眼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2与MMP-9的来源,明胶酶谱法检测其活性。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角膜细胞外基质(ECMs)的降解以及真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与入侵深度。结果MMP-2主要由角膜基质细胞产生,真菌感染后5d检测出活性,8d活性升高。MMP-9主要来源于嗜中性粒细胞,接种后1d即检测到活性,3d活性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茄病镰刀菌感染后3d,角膜内散在嗜中性粒细胞,浅层ECMs被降解,菌丝平行于角膜基质纤维生长。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后3d,角膜内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周围ECMs降解明显,菌丝表现为垂直生长。接种后8d,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角膜内炎性细胞和菌丝明显减少,而烟曲霉菌感染的角膜变化不明显。结论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兔角膜后,产生的明胶酶活性明显不同;明胶酶对降解角膜ECMs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ECMs降解程度的不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入侵深度等病理改变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2.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明确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进行筛选,洗眼消毒后,病变区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观察疗效并隔日注射。结果本组患者32例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联合抗真菌滴眼液及全身药物治疗,痊愈27例,无效5例联合手术治疗,无一例治疗失败,痊愈率84.4%。结论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是治疗和控制真菌性角膜炎安全有效的新的给药途径,对治疗合并真菌性眼内炎的病例的有效性尚待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3.
羊膜在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羊膜在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手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131例(131眼),按病情及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A,单纯板层角膜切削组;B,板层角膜切削加羊膜覆盖组;C,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组;D,穿透性角膜移植加羊膜覆盖组。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B组和D组(羊膜覆盖组)术后炎症控制以及角膜植片的透明性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中联合应用羊膜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明确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进行筛选,洗眼消毒后,病变区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观察疗效并隔日注射。结果:本组患者58例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联合抗真菌滴眼液及全身药物治疗,痊愈47例,无效11例联合手术治疗,痊愈率81%。结论:氟康唑注射液角膜基质内注射对治疗和控制真菌性角膜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氯化十六烷吡啶滴眼液治疗豚鼠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最终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抗真菌眼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健康豚鼠80只,利用改良的制作模型方法复制真茵性角膜炎动物模型,选择感染程度相似的6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氟康唑组;C组:那他霉素组;D组:CYC滴眼液-1组;E组:CYC滴眼液-2组).予药物滴眼,裂隙灯下直接观察、光镜观察各组角膜组织学改变及真菌孢子和茵丝,并对真菌性角膜炎进行临床评分,对比CYC对真茵性角膜病的疗效.结果 打开睑裂后第10天,临床评分:空白对照组为6.667±1.367,氟康唑组为4.833±1.472,那他霉素组为3.167±1.330,CYC-1组为1.500±1.225,CYC-2组为0.667±0.817.CYC组临床评分较其他各组缩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1组和CYC-2组至打开睑裂第8天左右,溃疡已消失,角膜表面光滑,光镜下几乎不见真菌丝和孢体;而其他3组均可见炎性坏死,坏死组织周围可见大量菌丝和孢子.结论 采用剖除豚鼠角膜上皮、眼睑缝合、菌液滴眼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真菌性角膜炎的动物模型;CYC滴眼液较氟康唑和那他霉素能够更有效的治疗豚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溃疡.  相似文献   

16.
Sun ST  Wang LY  Xu J  Wei QC  Li JX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32-35
目的探讨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临床表现后,角膜刮片作10%KOH湿片、Giemsa染色显微镜检查,真菌菌丝阳性者作真菌培养鉴定,并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38-A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同时对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滴眼液治疗,并观察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分离的互隔交链孢霉菌株制作兔真菌性角膜溃疡模型,5d和14d后处死兔,取角膜行真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患者和兔模型的角膜溃疡灶均较浅薄,呈淡灰色,边界模糊。显微镜下角膜刮片可见直且粗大的无色隔膜菌丝,并有大量球形厚垣孢子位于菌丝顶端或相连。分离培养基中该种真菌菌丝为棕色,壁砖墙分隔的深棕色孢子链生于棕色分生孢子梗顶端。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种真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和特比萘芬敏感,对克霉唑、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耐药。23例患者除1例手术治愈外,其余22例用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联合频繁滴眼治愈,平均治愈时间34d。结论互隔交链孢霉菌性角膜溃疡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对角膜毒力较低,抗真菌药物联合滴眼可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炎症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西环素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多西环素组予3g/L多西环素眼液点眼,对照组予眼液溶媒点眼。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7,14,21d观察计算炎症指数,角膜取材后进行病理切片及炎症细胞计数,行ICAM-1的ELISA检测。结果: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较对照组轻,炎症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炎症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P<0.05)。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大鼠角膜的ICAM-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环素可以抑制碱烧伤大鼠角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是抑制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许莉  孙艳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92-2393
目的:观察局限性角膜浅板层“坡式瓣状”清切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53例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进行局限性角膜浅板层“坡式瓣状”清切。

结果:患者53例53眼中,有48眼在术后3~10d角膜上皮基本愈合,平均修复时间为6.6±3.4d,前房炎症反应、房闪消失时间20.2±15.1d。视力恢复≥0.05。术前与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 P<0.01)。

结论:局限性角膜浅板层“坡式瓣状”清切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春娜  齐志敏 《眼科研究》2012,(10):893-896
背景角膜化学烧伤,特别是碱烧伤对眼组织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炎、抑制免疫反应、角膜移植术等方法进行治疗,但针对角膜碱烧伤微环境下的组织修复研究也十分必要。目的观察角膜修复剂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对兔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浸有0.5mol/LNaOH溶液的滤纸贴附于角膜中央的方法制备兔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共24只兔24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眼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空白凝胶基质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对照组4个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凝胶空白基质和重组牛bFGF眼用凝胶点眼,每日4次。连续2周。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3、5、7、10、14d于裂隙灯下观察各组眼的角膜溃疡和炎症反应,参照Ando等的评分标准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进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记录眼角膜溃疡面积的大小,并参照Trousdale评分标准对角膜溃疡进行评分。于造模后14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动物并摘除实验眼眼球,对角膜组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造模后兔眼角膜混浊、水肿、灰白,造模成功率为100%。不同药物点眼后7d,裂隙灯下检查发现生理盐水对照组角膜呈瓷白色混浊,可见前房积脓;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角膜溃疡愈合;空白凝胶基质组角膜上皮完整,但眼内结构窥不清;而bFGF阳性对照组角膜溃疡愈合,但可见新生血管。点眼后3、5、7、10、14d,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及bFGF阳性对照组眼前节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眼前节炎症评分虽然稍低于bFGF阳性对照组,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凝胶基质组相比,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各时间点兔眼炎症评分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组点眼后,角膜溃疡评分均明显下降,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角膜溃疡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FGF阳性对照组比较,角膜溃疡评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凝胶基质组比较,角膜溃疡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可减轻家龟角膜碱焙伤的眼前节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其疗效优于bFGF。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 (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 (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最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