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小学男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6~11岁男童问题发生情况,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以下简称FES-CV),对广州市950名小学男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对儿童行为问题指标与家庭环境因素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家庭环境因子与行为问题因子两组变量存在相关关系,y6(知识性)的得分越高、y3(矛盾性)的得分越低,则x7(多动)、x8(攻击性)、x2(抑郁)、x3(交往不良)的得分越低.y5(成功性)、y2(情感表达)的得分越高、y9(组织性)的得分越低,则x6(社交退缩)、x3(交往不良)的得分越低,x1(分裂样)的得分越高.结论改善家庭环境功能,可预防和减少学龄期男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早餐能量应占全天摄入总能量的30%,但大部分儿童少年早餐随便吃点,能量和营养素摄入远没有达到要求,以致上午3、4节课饥饿感明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为此,我们对广州儿童少年早餐的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了解我国学龄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现状及其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为性别认同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及成人期生殖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武汉市1所小学三~五年级269名学生进行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问卷和CBCL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级儿童性别偏好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51,P=0.002),不同年级男童性别偏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0,P=0.013).性别满意度与儿童内、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65,-0.53,P值均<0.01);性别典型性与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17,P<0.05);性别认同总分与儿童内、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32,-0.36,P值均<0.05).结论 三~五年级儿童总体性别认同程度较高,儿童的性别满意度、性别角色认同程度与儿童身心健康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孙鹏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2):271-273
正忽视是学龄前儿童常遇到的故意伤害行为之一,忽视是指由于家长或者监护人疏忽而未能满足儿童的需求现象~([1])。该行为将对儿童产生健康和发展损害,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研究显示~([3-5]),儿童忽视现象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儿童正处于各种行为、认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因忽视现象导致的不良行为出现,在后期成长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地扭转和纠正。研究显示~([6-8]),被忽视儿童更容易出现社交障碍、认知缺陷、内向问题等,对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探索广州市6~12岁儿童夜间睡眠时长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儿童夜间睡眠时长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城区儿童4 160名,采用父母版困难与长处问卷和自编睡眠问卷测量心理行为问题和夜间睡眠时长.结果 广州市城区学龄儿童日均夜间睡眠时长为(9.07±0.76)h,睡眠时间不足9 h的有1 912人(46.0%),在9~11 h之间的2 193人(52.7%),超过11 h的55人(1.3%).不同睡眠时间型及母亲教育水平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睡眠时间儿童静态行为时间、午睡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夜间睡眠时长与学龄儿童的困难总得分以及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分量表得分呈正向U型曲线关系(P值均<0.05).儿童的困难总得分以及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分量表的夜间睡眠时长拐点值分别为9.65,9.25,9.42和9.30 h.结论 夜间睡眠时长与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非线性关系;夜间睡眠时长在9~10 h之间时,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少.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早期进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儿童障碍筛查量表(PRS)筛选出可疑学习障碍儿童81例,并按1:2设置对照。同时对243例儿童使用Achenbach行为量表(CBCL)进行测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11岁学习障碍男生在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违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11岁学习障碍女生在抑郁、社交退缩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12~13岁学习障碍男生在多动、违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7.
韩红  程南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116-1120
近年来,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发性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关注的焦点.共发性(co-occurrence)作为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同一个体在同一时间点具有2种及以上的精神病理状况[1].在精神卫生领域,共发性用共病(comorbidity)代替[2-3].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共发性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4-9].与单一问题行为相比,共发性问题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学业成就、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更消极的影响,增加物质滥用、违法犯罪甚至自杀等一系列不良发展结果的风险[10-16],并在不同的功能领域造成更高水平的心理社会损害,甚至给社会发展带来破坏性后果.本文将综述儿童问题行为同型共发和异型共发在发生率、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基于P因素模型及网络分析的方法解释儿童问题行为共发性的原因,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驻城市务工,随之而来的家庭子女问题,如受教育问题、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等不断出现~([1-2])。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超过1 200万,占义务教育阶段总体学生比例的9.3%,并且呈继续上升趋势~([3])。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体现社会教育公平、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4])。多项研究显示,随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1]。近些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和家庭与生活方面[2]。有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自卑拘谨、圆滑世故、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等[3-4];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较一般儿童更为内向,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独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索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儿童不良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泉州市城区3所小学1 627名6~11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6%,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13.6%和9.2%(P=0.006)。男性、既往有高热史、托管/托养、早产、采用打骂为主的教育方式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62、2.359、2.732、2.321、2.702;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0.761)。结论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加强男童与托管/托养儿童的教育,提高父母亲自身文化素养,改变教育方式对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家庭综合环境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池州市1 512名农村幼儿园3~5岁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留守率为31.9%,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5,P>0.05);心身障碍(5.0%)和学习问题(3.7%)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较为落后县区、单亲照看、男童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的干预要侧重经济落后家庭,并重点关注男童的行为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深圳市学习问题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特征,并与对照组儿童比较,为学习问题矫治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以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为基础,编制儿童心理行为状况父母问卷调查表,通过随机抽样对463名男童432名女童进行调查,结果:学习问题检出率为8.38%,这些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常见的4种行为问题发生率依次为冲动65.8%,注意困难36.4%,说荒29.1%,说大话29.1%,结论:在学习问题儿童的矫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类高发行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干预、诱导。  相似文献   

13.
<正>情绪和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学龄前期是儿童情绪、行为能力发展关键时期,在此阶段若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则能恢复正常。为了解芜湖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况,分析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整群抽取芜湖市弋江区内9所幼儿园1 950名3~6岁儿童,共回收有效问卷1 912份,问  相似文献   

14.
了解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和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关联,为儿童忽视防治及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农村6所幼儿园中1 326名3~6岁儿童,采用“Conners父母用问卷”和“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乌鲁木齐农村儿童总忽视率为51.89%,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37%.有行为问题组的儿童忽视各层面的得分均高于行为正常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7,4.05,2.95,2.44,3.01,2.71,P值均<0.05).情感层面忽视除与心身问题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8,0.80,0.15,0.14,0.19,P值均<0.05);教育层面忽视除与焦虑、多动指数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0.05,0.62,0.08,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行为问题比较多见.有关部门及家长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赵静  张亚亚  吕莹  穆立娟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903-1905
<正>近年来,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全国各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6%~26%~([1])。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包括品行问题、多动症、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及情绪焦虑等~([2])。3~6岁是儿童自主性探索行为的爆发期,也是引导儿童建立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该阶段儿童进入幼儿园,与同龄小伙伴开始互动,也容易显现出一些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儿童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儿童智力  相似文献   

16.
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梅  杨良政  李玲  冯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21-352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气质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自编的儿童心理卫生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各1个小班共97人为研究对象,同时抽取同一幼儿园另1个小班共110人作为对照。采用儿童气质特点养育指导、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对研究组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3年后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59%,与干预前检出率(16.49%)及对照组(16.1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学龄前期儿童进行早期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方法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温州地区4 540名12~16岁学生采用自制问卷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托养儿童占调查总数的37.00%。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17%,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的11.47%(χ2=21.67,P<0.01)。结论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比较严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滨州市4263名6~16岁儿童,通过家长填写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和CBCL量表来完成儿童ADHD和行为问题的评估,比较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筛查出ADHD儿童273名,6~16岁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6.4%,其中男童(8.9%)高于女童(4.1%)(χ2=32.06,P0.01),6~11岁组(7.7%)高于12~16岁组(5.3%)(χ2=9.900,P=0.002)。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55.29%)明显高于对照组(9.78%)(χ2=214.749,P0.01),不同性别和年龄段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高于非ADHD儿童(P值均0.01)。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DHD儿童易伴发多种行为问题。诊治ADHD时应重视伴发的行为问题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了解广州市城区初一学生睡眠不足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学生睡眠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对广州市城区26所中学5 550名初一学生睡眠时间等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生睡眠不足影响因素.结果 初一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为77.93%.女生睡眠不足报告率(81.32%)高于男生(74.64%)(x2=35.99,P<0.01);住校生的报告率(86.34%)高于走读生(77.32%)(x2=17.9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h可增加学生睡眠不足的风险(OR=1.45,95%CI=1.23~ 1.70),运动时间≥1h可降低该风险(OR=0.77,95%CI=0.66~0.91).相比视屏时间<2 h且运动时间≥1h的学生,视屏时间≥2 h且运动时间<1h的学生睡眠不足风险增加87%(OR=1.87,95%CI=1.49~ 2.36),但尚未观察到视屏时间与运动时间在统计学意义上的交互作用.结论 广州市城区初一学生睡眠不足现象普遍,女生和住校男生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及运动时间对学生睡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感觉特征情况,并探索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ASD儿童早期诊断、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收集南通市康复机构训练的193名ASD儿童作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对患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93名ASD儿童中感觉特征总分异常的儿童有106名,异常率为54.9%,其中可能异常45名(23.3%),明显异常61名(31.6%),7个维度中听觉过滤异常率最高,达到85.0%,其余依次为力量低下/虚弱、运动敏感、味觉/嗅觉敏感、低反应/寻求感觉、视觉/听觉敏感、触觉敏感,感觉异常总发生率为93.3%。不同感觉异常程度ASD儿童PSQ得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8.89,38.90,19.53,46.34,34.54,54.90,P值均 < 0.01),并且随着ASD儿童感觉异常加重,PSQ各维度得分均提高;SSP总分与PSQ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维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3,-0.50,-0.32,-0.55,-0.43,-0.61,P值均 < 0.01)。  结论  ASD儿童普遍存在感觉异常,且随着感觉异常的加重行为问题表现越明显,ASD儿童感觉异常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要更多关注ASD儿童的感觉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