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产科大出血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紧急救治的大出血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77例,根据输血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全血输血的3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取成分输血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4项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为(7.66±1.43)g/L、凝血酶时间(TT)为(17.27±5.12)s明显高于对照组FIB(3.53±1.84)g/L、TT(15.71±5.6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为(12.84±2.09)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23.64±3.38)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T(16.02±2.14)s、APTT(26.43±3.7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大出血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能够有效提高凝血功能、降低死亡率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报告5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包括:持续重症临护、出血倾向观察、中心静脉压监测、输血护理、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5例均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3.
成分输血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在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11例,采用成分输血为主进行治疗。结果:治愈3例,显效1例,进步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54.5%。结论:早期诊断急性白血病并DIC,及时成分输血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英杰 《现代保健》2009,(18):75-75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5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彦君 《工企医刊》1998,11(5):21-22
本文对我院产科1990~1996年间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7例作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与处理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诱因本组17例DIC中发病于羊水栓塞4例,重度妊高症3例,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1例,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成功抢救13例,2例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DIC并发颅内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早期诊断、早治疗,去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 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孕产妇急重症之一 ,抢救不及时将危及产妇的生命。我们根据产科 DIC的病理特点 ,在救治过程中重视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我院16例 DIC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2 0 0  相似文献   

8.
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母婴死亡率较高。现将我院抢救的4例产科DIC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发病于孕晚期,以严重的阴道出血伴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15例早期应用肝素治疗抢救成功。结论:积极防治孕晚期阴道出血,有可能降低产科DIC的发生;早期使用肝素综合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董佩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2,(11):2077-2078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产科急症之一,并发子宫胎盘卒中、DIC、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在国外为1%~2%,国内为0.46%~2.1%,其中胎盘早剥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产科凝血功能障碍最常见原因,一旦发生母儿死亡率极高,且胎盘早剥引起DIC的临床经过及其治疗与其它原因引起的DIC有所不同,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对减少母婴死亡率极其重要。本文就胎盘早剥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理的治疗及产前风险评估对降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对南阳医专高等专科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产妇中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1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产妇经过及时的抢救后,死亡2例,子宫切除7例,死产1例,早产6例,死胎1例,足月新生儿6例(1例为双胞胎)。结论:产科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往往病情重,变化快,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产妇死亡率高,围生儿死亡率高,做好孕期保健,纠正孕期贫血,术前做好术前评估,备血,术中果断应用多种止血方法,术后严密观察,补充凝血因子,通过合理的治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崔琴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419-142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常发生于感染、肿瘤、创伤、病理产科等疾病的基础上,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DIC,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3.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来势凶猛,患者短时间内血压下降,处于休克状态,如不及时纠正,往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多种原因致弥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继之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而发生的出血综合征,亦被称为消耗性凝血病或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IC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现将我院对收治的7例产科大出血导致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付黎明  窦芳  李波 《现代保健》2010,(36):56-57
目的 探讨外科ICU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76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科ICU重症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非常普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结论 对高危患者严密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祛除诱因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许瑞梅 《职业与健康》2003,19(9):142-143
羊水栓塞是产科领域发病急骤 ,死亡率高 ,治疗棘手的一种并发症。对其诊断及治疗是争论较多的难题。现就我科近年来的病例做一总结分析1 资料与方法资料选自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孕足月羊水栓塞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共7例 ,发生率占同期分娩总数 1740 8例的 0 4% ,死亡 1例。羊水栓塞的诊断依据主要为典型的临床症状 ,其中有 2例在母血中发现羊水物质。DIC的诊断 :①血小板 <10 0× 10 9/L或进行性下降 ;②纤维蛋白原 <1.5g/L ;③凝血酶原时间 >15s/L或超过对照组 ;④三P试验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评价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方法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cBP治疗方法与非cBP治疗方法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实施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基本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CBP技术在治疗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方面具有理想的疗效,小剂量肝素组的患者死亡率(8.0%)明显低于无抗凝剂组(31.2%)和体外抗凝组(33.4%)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总体疗效,CBP治疗组要明显优于非cBP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P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技术操作安全可靠,是一项治疗DIC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评价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方法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CBP治疗方法与非CBP治疗方法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实施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基本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CBP技术在治疗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方面具有理想的疗效,小剂量肝素组的患者死亡率(8.0%)明显低于无抗凝剂组(31.2%)和体外抗凝组(33.4%)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总体疗效,CBP治疗组要明显优于非CBP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BP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技术操作安全可靠,是一项治疗DIC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弛  权丽丽  吴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3):3727-3729
目的:研究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探讨急诊治疗的原则。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作为研究组,另取该院健康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及研究组产妇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妇凝血酶原、凝血酶以及凝血活酶部分活化的时间与正常产妇相比均显著延长(t=37.572 7,93.531 3,41.906 8;P=0.000 0);研究组产妇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351 8,7.659 3,24.258 4;P=0.000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妇进行紧急治疗后,凝血功能逐渐恢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凝血功能受损,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下降,紧急治疗后出血量减少,凝血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0.
王奔放  朱丽红 《职业与健康》2008,24(19):2100-2101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62例DIC患者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DIC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DIC早、中、晚期的诊断,且是诊断早期DIC较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