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序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修饰性等特点,在很多生物医药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基于MSNs的纳米药物输送体系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的递送。主要介绍MSNs和可降解MSNs的制备,同时介绍了MSNs膜包被及官能团修饰在缓释控释药物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MSNs递进到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HMSNs)的更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孔二氧化硅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聚合法制备MSN,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分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70 nm(PDI<0.1)。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38±3.58)%和(55.29±5.17)%。纳米粒经24 h恒温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5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结论 MSN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化疗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制备叶酸修饰长春新碱介孔二氧化硅脂质纳米粒(FA-VCR-MSNs-LP),对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一步合成法制备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NH2-MSNs),浸渍吸附法载入长春新碱(VCR),乙醇注入法制备叶酸修饰长春新碱介孔二氧化硅脂质纳米给药系统。利用透射电镜、小角粉末衍射仪、氮气吸脱附仪、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等考察其理化性质;高速离心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选用PBS(pH 7.4)作为释放介质,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制备的FA-VCR-MSNs-LP透射电镜下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78.5±8.5) nm,Zeta电位为(20.3±1.20)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44.58±1.01)%(n=3)、(11.71±0.26)%(n=3);脂质修饰包裹后改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给药系统的突释现象,并具有缓释特征。结论:制备的FA-VCR-MSNs-LP性质稳定,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较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缓释特征,为后期肿瘤靶向性和毒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对其理化性质及细胞摄取行为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聚合法制备MSN,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分布。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阿霉素的负载行为,MTT比色分析法研究粒子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人乳腺癌MCF-7细胞对载药粒子的摄取。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70 nm(PDI<0.1),载药量质量分数达到20%。MCF-7细胞对载药粒子的摄取较快,空白纳米粒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结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较快地被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摄取,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化疗载体。  相似文献   

5.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由于较高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易于官能化、低毒性以及对许多不同类型治疗剂的巨大负载能力,涉及了化学药物治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以及联合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受到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研究探索。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智能化的多功能性已经促使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成为将来用于临床的非常有前途的药物纳米载体。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孔径(6.0±0.2)nm、孔容(0.94±0.03)cm3/g、比表面积(701.4±0.70)m2/g的SBA-15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平均粒径为(920±120)nm,以其为载体负载艾塞那肽。所得SBA-15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因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可提高载药量至(15.2±2.0)%。体外释放试验表明,该纳米粒在p 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d1释出近35%,d14时缓慢释出40%。将艾塞那肽的水溶液和SBA-15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分别皮下注射给予SD大鼠。结果两组的t1/2为0.60和14.53 h,AUC0→t为1.71和8.60 ng·ml-1·h,MRT为1.14和21.30 h,可见该载体可显著增加药物的半衰期和MRT,有望成为艾塞那肽皮下注射给药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Angiopep-2(ANG)修饰的载神经毒素(neurotoxin,NT)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ANG-LP-MSN-NT),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利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然后运用薄膜水化法制备ANG-LP-MSN-NT。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小角粉末衍射、氮气吸-脱附法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考察其镇痛效果。结果 制备的MSN比表面积为557 m2·g-1,孔径和孔容积(Vp)分别为2.94 nm和0.58 cm3·g-1。ANG-LP-MSN-NT分布均一,无团聚现象,粒径为(123.37±3.76)nm(PDI 0.20±0.02),Zeta电位为(-16.57±1.59)mV,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0.75±0.54)%与(91.82±3.12)%。ANG-LP-MSN-NT较MSN-NT体外突释降低,缓释特性明显;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ANG-LP-MSN-NT起效快、最大镇痛效应优于其他组别。结论 ANG-LP-MSN-NT解决了二氧化硅易团聚、易突释的问题,且更有利于NT在脑部富集,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该纳米递药系统作为神经毒素载体在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考察凝胶骨架缓释片处方因素对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以羟丙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单因素考察吸附剂种类、骨架材料比例、PEG种类和骨架材料用量对缓释片体外释药的影响,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处方,并对释药模型进行拟合。结果:骨架材料比例和PEG种类是影响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凝胶骨架缓释片体外释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优化后的处方体外释放行为符合一级释药模型,释药方程为ln(1-Mt/M)=-0.187 2 t+0.071 2(r=0.991 1),累积释放度在12 h内可达90.15%。结论:优化后的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良好,在12 h内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HK)增溶型非诺贝特(fenofibrate,FNB)片剂并进行体内外研究。方法 用吸附法以HK为FNB的载体制成固体分散体(FNB-HK)。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非诺贝特在FNB-HK中的存在状态。通过考察体外溶出度,优化处方并制片。将自制片和市售片分别对家兔单剂量口服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血浆药物浓度。结果 FNB-HK表征表明HK能够抑制非诺贝特的结晶。经过处方优化,乳糖做填充剂,8%羧甲基淀粉钠为崩解剂时,片剂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溶出速率。自制片与市售片相比,体内达峰时间提前,达峰浓度增大,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9.95%。结论 本研究研制的片剂能显著改善FNB的溶出速率,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制备载姜黄素(Cur)的介孔二氧化硅(MSN)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N),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选择性刻蚀法分别制备MSN和HMSN,并采用溶剂挥干法制备载药体系Cur-MSN、Cur-HMSN,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载药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法(XRD)表征药物的存在状态。以0.10%SDS溶液、0.25%SDS溶液为释放介质,对原料药以及不同载药体系的体外释放率进行比较。结果:Cur-MSN、Cur-HMSN的载药量分别为22.71%、38.15%。DSC和XRD试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在MSN和HMSN中结晶度下降,以微晶状态存在。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与姜黄素原料药相比,Cur-MSN和Cur-HMSN均表现出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HMSN相比MSN具有更高的载药量,MSN和HMSN作为载体均能发挥药物缓释作用,有望成为理想的姜黄素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C)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聚合法制备了GemC-MSN,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度分布和电位,并通过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形态进行了表征。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了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性。采用MTT染色法,考察了GemC-MSN对A549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建立了体内肿瘤动物模型,评价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107.29 nm,PDI为0. 167,Zeta电位为0.107mV;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7.31±1.25)%和(87.37±2.12)%;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96h时释放达到平衡;体内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GemC-MSN较游离GemC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MSN作为药物的新型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显著提高GemC的载药量,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能显著提高GemC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将为GemC新型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檗碱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小檗碱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外观、粒径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离子凝胶法制备小檗碱壳聚糖纳米粒,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檗碱含量并计算其在不同递质中的累积释放度。结果:壳聚糖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267.9nm,多分散系数0.264,平均包封率(65.4±0.7)%。纳米粒6h内释放度为(56.8±1.7)%,8h以后趋于平缓,24h释放度为(65.6±1.1)%;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pH7.4磷酸盐缓冲液3种溶出递质6h内释放度依次为(75.3±1.3)%、(55.7±0.9)%、(45.8±1.6)%。结论:离子凝胶法适用于小檗碱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释药递质对释药程度影响显著,呈pH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对载药与药物溶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分散性及溶出度,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水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方法探索得到简单有效地制备球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工艺条件,采用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分析表征载体的外观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并选取水难溶性药物西洛他唑作为模型药物,以溶剂浸渍挥干法载药制得药物固体分散体,采用热分析、氮气吸附-脱附曲线以及溶出度实验研究药物固体分散体的基本性质。结果制得的二氧化硅载体的形貌近球状,粒径大小分布在200~250 nm,载体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 101.54 m2.g-1,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4.0 nm。载药过程对西洛他唑在载体中的存在形式没有影响,固体分散体中西洛他唑的溶出度得到显著提高,当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3时,药物60 min累计溶出达85%。结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有望成为水难溶性药物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利培酮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缓释片。方法:以三嵌段共聚物(PEO-PPO-PEO)为模板,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酸性环境下搅拌、过滤和焙烧,制得介孔二氧化硅,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表征。载药介孔二氧化硅压片制得利培酮缓释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利培酮缓释片的溶出特性。结果:经介孔二氧化硅载药后制备的利培酮片剂具有显著的缓释作用。结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能将利培酮贮存于其内部孔道,并且通过溶蚀效应缓慢释放药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载体与装载的难溶性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对释放速率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归纳总结可预测难溶性药物-MSN给药系统释放行为的数学模型。方法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SN作为载体,通过溶剂挥干法进行药物装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载体的外观形貌及孔道结构,通过比表面积分析仪研究载体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选取载药量及药物的氢键受体数量作为因素进行释放行为分析,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2因素3水平析因设计,完成体外释放实验;2、24 h累积释放度作为因变量,拟合数学模型。结果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SN为均一的球形,粒径约为400 nm,孔道呈放射状,孔径均一为3.6 nm。拟合模型显示,载药量比氢键受体数量对2 h累计释放度影响更大,随着载药量的增加,2 h累计释放度逐渐下降;在研究范围内,氢键受体数为6,载药量为50%具有最小的2 h累计释放度,为50.31%。24 h累计释放度则根据载药量的不同随着氢键受体数的改变呈现相反趋势,当载药量较低时,与氢键受体数呈正相关;当载药量较高时,与氢键受体数呈负相关。氢键受体数为6,载药量小于10%时具有最大的24 h累计释放度,可达99.44%。结论 相对药物的氢键受体数量,载药量对于难溶性药物-MSN给药系统的速缓释放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低载药量可以实现药物的2 h快速释放及24 h完全释放,高载药量则反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脂质膜(LB)包裹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LB-HMSNS),将小檗碱(BBR)负载到HMSNs内,提高BBR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方法用薄膜水化法制备LB-HMSNs,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TEM)表征其粒径、表面电荷和形态;通过被动载药法和硫酸铵梯度法将BBR负载到HMSNs内;用HPLC法测定2种方法BBR的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硫酸铵梯度法主动负载BBR进行优化,并探究吴茱萸碱(EVO)负载到LB上对BBR含量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LB-HMSNs,其最佳粒径为345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99,Zeta电位为-27 mV;被动载药法最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1%和56.22%,硫酸铵梯度法在药脂比为1∶4时其载药量达10.3%,包封率为92%;优化结果显示,硫酸铵梯度法可将BBR载药量提高到被动载药的1倍以上(16.5%),包封率与被动载药基本一致;EVO的负载对BBR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可忽略。结论硫酸铵梯度法可有效提高BBR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扎鲁司特(zafirlukast,ZLST)介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提高体外溶出速度。方法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介孔二氧化硅(MCM-41),将其甲基化改性(MCM-41CH3);采用浸渍挥干法将ZLST载入,测定体外溶解速度;并采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结果 药物介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可以显著地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ZLST-MCM-41的释放率略高于ZLST-MCM-41CH3;物相鉴定表明,ZLST以无定型或微晶形式分散于介孔载体中。结论 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ZLST优良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9.
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山嵛酸甘油酯为载体材料制备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一低温固化法制备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以正交设计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对其粒径、形态、表面电位、包封率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所制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208.7nm,Zeta电位为-38.5mV,平均包封率为65.7%。4℃放置2个月,粒径、包封率无明显变化。结论: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为开发其新制剂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不同载药方法对介孔二氧化钛纳米粒载药系统载药和溶出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溶剂挥干法、熔融法、吸附平衡法分别将卡维地洛包载于介孔二氧化钛纳米粒中,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样品形貌,氮气吸附-解吸法测量载体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药物粒子的存在状态,X-射线衍射法进行物相分析,热失重法分析载药量,最后测定载药系统的溶出速率并进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三种载药方法均能通过改变药物的存在状态使药物以非晶型存在于载体中而达到提高溶出速率的目的。其中溶剂挥干法所得的载药系统溶出速率提高显著,并且更具有长期稳定性。结论溶剂挥干法为介孔二氧化钛纳米粒载药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