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弥补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不足,医生能更清晰地观察到脉络膜血液循环情况。本文就ICGA在诊断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变中的应用,并在ICGA指导下进行激光,放射等疗法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黄斑变性 (aging-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引起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1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有效发现 CNV及供养血管和热点 ,为准确地激光光凝治疗提供了依据 [2 - 4]。我们在 ICGA指导下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光凝 AMD的 CNV4例 6只眼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自 199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2月诊断为渗出型 AMD伴有CNV患者 4例 6只眼 ,其中男性 2例 ,女性 2例。年龄 6 0~ 72岁 ,平均年龄 6 8.5岁。AMD的诊断标准参照 1…  相似文献   

3.
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较安全的吲哚染料,在眼科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已在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介导的激光治疗等方面得到应用。我们现对吲哚青绿的发展历史、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吲哚青绿(indocyannine green,ICG)的吸收峰(805nm)与810nm半导体激光波长相近,使其可成为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敏剂,该方法被称为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indocyannine green 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为了探讨IMP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我们对22例特发性CNV进行了治疗。方法:将2mLICG溶液通过肘前静脉快速注射,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器于注射后3min对CNV进行照射。参数:光斑直径0.8~2.0mm,功率80~300mW,照射时间60s。用同样参数于ICG注射后20min进行第二次激光照射。随访时间2~24(平均3.15)mo,通过视力、直接眼底镜、海德堡共焦眼底血管造影仪(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HRA)实施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至最后一次随访,经IMP治疗的22只患眼中视力提高者有16眼(73%),视力无变化者有4眼(18%),视力下降者2眼(9%)。FFA显示22例特发性CNV中19例(86%)CNV面积缩小,荧光素渗漏减弱或停止,3例(14%)CNV面积较治疗前略增加,但CNV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弱。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IMP对特发性CNV有一定治疗效果,该方法安全、经济。但IMP的治疗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需更大样本的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吲青绿造影对易于确诊的斑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自然病程进行评定。方法:2位从事黄斑疾病和吲青绿造影的眼科医生使用眼底镜观察、荧光造影、吲哚青绿造影的方法,对患有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易于确诊的斑状CNV的40只眼进行检查。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对斑块的增加量和视力损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用年龄、性别和随访时间诸因素进行校正。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中位数为11个月)。初始和最终的平均视力分别为20/46(中位数为20/50)和20/65(中位数为20/100)。初始荧光斑的大小平均为6.62mm^2,(中位数为20/100)。初始荧光斑的大小平均为6.62mm^2,(中位数为6.20mm^2)最终范围为10.40mm^2(中位数为9.76mm^2)。斑块的扩大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01)。结论:研究发现斑状CNV随时间变化有增大的趋势,随访1年内增大约40%。然而造成的视力下降并无显著性,并与病损的扩展程度轻度相关;并未显示出与性别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指导激光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LO)对55例(60眼)渗出型AMD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术(ICGA)检测,对比分析FFA和ICGA图像,发现黄斑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位置、范围、大小和数目,观察CNV的供养血管(FV)。在FFA和ICGA图像的指导下,对不同类型CNV分别半导体近红外激光(810nm)和Fd—Nd:YAG激光(532nm)波长激光进行光凝治疗。治疗后根据病人视力、眼底变化、FFA和ICGA复查结果综合评价疗效。结果:60眼渗出型从AMD中,FFA发现典型CNV24眼,占40%,隐匿性CNV36眼,占60%;ICGA检查60眼中,典型CNV45眼,占75%;典型CNC伴有明显供养血管(FV)18眼;显示CNV的热点10眼,占16.7%;盘状高荧光5眼,8.3%。IC—GA典型CNV发现率明显高于FFA,P<0.001。激光光凝治疗渗出AMD60眼中,显效21眼,占35.0%;有效16眼,占26.7%;无效23眼,占38.3%;复发12眼,占20.0%。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CGA可提高隐匿型CNV发现率,在ICGA指导下,采用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可取得更好效果,并可客观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8.
老年黄斑变性黄斑出血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m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黄斑出血掩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方法:对22例24只眼AMD黄斑出血患者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ln angiography,FFA)及ICGA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ICGA检查在本组AMD黄斑出血病例显示了CNV的如下特点:①ICGA发现了FFA未能发现的CNV,②ICGA较准确地判断了CNV的位置;③ICGA发现CNV的数量比FFA多,更全面地显示CNV;④ICGA较准确地显示了CNV的范围大小。 结论:ICGA能较全面、准确地揭示AMD黄斑出血所掩盖的CNV,并能扩大适于激光光凝的CNV范围及提高激光光凝的成功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46-149)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长期疗效。方法: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14例14眼。平均年龄67.1岁。记录详尽的眼科检查结果,拍摄彩色眼底相,并行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在初诊及随后的复诊中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TTT的治疗参数为:时间1min,光斑大小2 ~3mm,激光能量650 ~800mW。随诊时间5 ~64mo,平均28.6mo。结果:在14眼中,典型性CNV有10眼,典型为主性有2眼,1眼为少量典型性,1型隐匿性CNV有1眼。共4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出血,均在短期内吸收。有1眼在治疗后立刻出现了黄斑无灌注区。多数患眼在随诊中可见渗出逐渐减少。在平均28.6mo的随诊中,14只患眼,有5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稳定,1眼视力下降。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在AMD患者中能封闭黄斑中心凹下的CNV,促进网膜下积液的迅速吸收,从而稳定患者的视力。它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典型和典型为主性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激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与黄斑区脉络膜分水带(choroidal watershed zones,CWZ)的关系。 方法 对比分析AMD 患者57例57只眼以及与之年龄相匹配的无AM D的患者35例35只眼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资料,观 察CNV与黄斑区CWZ的关系。 结果 57只AMD眼中,35只眼有黄斑区CWZ,占61.4%;对照组35只眼中,3只眼有黄斑区CWZ,占8.5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在有CNV的43只渗出型AMD眼中,32只眼有黄斑区CWZ,占74.4%,其中29只眼的CNV来自黄斑区 CWZ,占90.6%。 结论 黄斑区CWZ可能是渗出型AMD的CNV好发部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76-7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吲哚菁绿介导的光拴疗法(indocyanine green 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retinal macular thickness,RMT)的影响.方法 11例(12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为2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AMD患者,给予i-MP治疗.每次治疗后12周、48周,根据ICGA及FFA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再次治疗(不超过3次).第1次治疗结束后1周、12周、48周随访患者BCVA,同时检测RMT及黄斑形态.结果 治疗前最佳矫正视为1.12~1.53 logMAR;治疗后1周,1眼视力提高,11眼视力稳定,未见视力下降患者;治疗后12周,4眼视力提高,6眼视力稳定,2眼视力下降;治疗后48周,5眼视力提高,5眼视力稳定,2眼视力下降.治疗前RMT为(391.34±69.89) μm,治疗后12周、48周分别为(337.73±56.23)μm、(332.14±62.07) 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CT证实83.3%的患者RMT有所下降,且黄斑形态改善.治疗后48周ICGA显示:CNV荧光素渗漏消失7眼,明显减轻3眼,加重或无明显好转2眼.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i-MP是一种治疗AMD黄斑下CN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明原因黄斑出血的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峰  吴德正 《眼科学报》1997,13(2):62-6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能确定出血原因的黄斑出血的原发病灶。方法:对18例(20眼)不明原因黄斑出血作了吲哚青绿脉络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及分析。结果:本文结果表明导致不明原因黄斑出血的原发病灶有三类: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血管异常和黄斑区偶发性出血。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的不明原因黄斑出血占多数(14眼),而由视网膜血管异常(3眼)和黄斑区偶发性出血(3眼)所致的不明原因黄斑出血比率较少。结论: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揭示不明原因黄斑出血的原发病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眼科学报 1997;13:62~6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非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黄斑中心凹下以典型CNV为主的AMD患者。观察期限为24周。于第1次治疗后12和24周末进行复查。在首次治疗后12周,如发现CNV复发,则重复进行光动力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眼底病灶及视力的改变。记录治疗及随诊中所有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有32例患者入选,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31例(31只眼)。在24周的观察中,38.7%的治疗眼视力增加5个字母以上,视力提高或减少小于15个字母者占83.9%。首次治疗后12周,CNV完全无渗漏的为12.9%;有渗漏,但局限于原病灶区的为61.3%;渗漏有进展者为25.8%。首次治疗后24周,病灶和病灶周围萎缩区大小、整个病变区域的最大直线距离均比治疗前稍有扩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0.31,0.12)。由此表明,在治疗的24周中,患眼的病灶基本稳定,未见明显扩大。PDT治疗后未发现病灶瘢痕明显扩大。整个临床试验中,11例(34.4%)发生了不良事件,其中7例(21.9%)为轻度不良事件,3例(9.4%)为中度不良事件,1例(3.1%)为重度不良事件。PDT治疗后24周,血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用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CNV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CNV的渗漏,延缓视力下降,而且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因此,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继发的典型CNV其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动力学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动力学疗法(PDT)是由治疗肿瘤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新生血管的方法。近年来,应用于眼科领域治疗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介绍了PDT的作用机制,PDT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应用PDT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激光-染料治疗形式。初步临床结果表明,它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本文主要就该疗法的由来、作用原理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评估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的金标准,对渗出型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诊断、分类、指导激光光凝治疗以及随访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渗出性AMD常由于黄斑或黄斑周围有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出血、渗出和色素遮盖或荧光素渗漏的影响,只有少量患者的CNV具有清晰的边界。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动力疗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位于黄斑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giriudak beivascykaruzatuib,CNV)是严重影响视力的一类病变,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CNV的新治疗方法之一,现对光敏剂的研究进展及PDT在CNV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指出PDT是CNV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非侵人性激光一染料治疗形式。初步临床结果表明,它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本主要就该疗法的由来、作用原理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C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 方法 16例病人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ICGA检查81.2%的肿物不显荧光或晚期呈弱荧光,62.54%肿物可见有诊断特征的瘤体血管,FFA检查仅12.5%肿物可见瘤体血管,肿物在FFA晚期呈强荧光不能确诊时,ICGA可见瘤体血管以助诊断。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ICGA图像特征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3-5)  相似文献   

20.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使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等3种主要的CNV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109眼)经临床确诊的上述CNV患者进行PDT治疗,随访1~24(平均9.4)mo。采用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功能、CNV病灶大小及渗漏情况、以及视网膜水肿变化等,评价PDT治疗CNV的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包括AMD42例(54眼),病理性近视17例(18眼),特发性CNV患者37例(37眼)。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CNV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1.2,1.5和1.2次;视力稳定和提高者各组分别为83.3%,83.3%和86.5%;CNV渗漏停止或减少者各组分别为90.7%,83.3%和89.2%:视网膜水肿减轻者各组分别为77.8%,88.9%和86.5%。除3例AMD患者出现眼部严重不良反应外,未发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DT可有效地改善或稳定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CNV患者的视功能,控制病变进展,近期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