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收缩期左室心尖旋转绝对值之和与心底旋转绝对值之和的关系.方法 14只杂种犬,用加热的方法破坏心尖部心肌使心尖旋转发生改变,根据加热时间不同分为心尖部心肌厚度的外1/2及3/4心肌被完全破坏两种情况,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这两种情况的心尖及心底旋转速度.提取心肌运动速度数据,根据速度时间积分公式并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心尖及心底旋转,并以收缩期旋转的绝对值之和作为分析参数,分别比较两种情况下心尖及心底旋转绝对值之和的变化.结果 心尖部心肌厚度外1/2及3/4的心肌被完全破坏后心尖旋转绝对值之和分别为4.77°±1.80°及 8.39°±3.11°(P<0.001),心底旋转绝对值之和分别为 3.62°±0.44°及 2.77°±0.60°(P<0.005).心尖旋转绝对值之和明显增加时,心底旋转绝对值之和却显著减低.结论 心尖或心底旋转绝对值之和能较好地反映心尖或心底旋转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犬心尖在左室扭转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4只实验犬麻醉状态下,用电加热器对其心尖进行加热,使加热区心肌完全坏死.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加热前、后左室扭转的角度,并在心尖心肌坏死区检测心尖旋转的角度.用应变率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功能.通过比较加热前、后的左室扭转变化来评价心尖在左室扭转中的作用,并根据心尖旋转减低的百分比分析心尖旋转主要是主动旋转还是被动旋转.结果 心尖加热后,左室扭转由13.8°±2.3°减低为7.2°±3.3°(P<0.001),是由于心尖旋转减低所致(由12.4°±2.9°减低为4.9°±3.2°,P<0.001);心尖加热后,加热区收缩期应变率由(-1.83±0.72)s~(-1)减低为(-0.78±0.46)s~(-1)(P<0.001).结论 心尖在左室扭转中起重要作用;心尖旋转包括主动旋转和被动旋转,主动旋转为心尖旋转的主要组成部分;心尖主动旋转的力源于心尖本身的收缩,心尖被动旋转为心尖上部心肌驱使心尖发生的旋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尖旋转起始波在心尖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1例心尖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1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心尖短轴切面侧壁及室间隔切线运动速度来计算心尖旋转,前壁及后壁沿声束方向的运动速度来计算心腔半径的变化以准确计算心尖旋转,心尖旋转的计算是根据Notomi等的时间积分公式来进行,大小用幅度表示并用左室长轴径线对其进行校正。心尖心肌应变率用短轴切面侧壁和室间隔二者圆周应变率的平均值表示。比较心尖梗死者与对照组间心尖旋转起始波(心尖旋转-时间曲线的起始负相波,由心尖内层心肌先激动收缩产生)、心尖旋转及应变率的差别。结果心尖梗死者与对照组相比心尖旋转起始波的绝对值显著降低(-0.3&#176;&#177;0.7&#176;及-1.2&#176;&#177;0.7&#176;,P〈0.001),心尖旋转显著减低(5.2&#176;&#177;2.7&#176;及9.1&#176;&#177;4.6&#176;,P〈0.002),心尖梗死区心肌应变率绝对值显著减低(-0.74s^-1&#177;0.28s^-1及-2.23s^-1&#177;0.74s^-1,P〈0.001)。心尖梗死者心尖旋转起始波绝对值降低较心尖旋转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心尖梗死者心尖旋转起始波绝对值显著减低,其原因为梗死区内层心肌受损较外层更为严重;心尖旋转是心尖心肌的收缩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尖部心肌梗死时左室扭转的变化规律。方法32例心尖部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左室侧壁及室间隔旋转速度并对其进行时间积分来计算左室旋转,根据前、后壁沿声束方向的运动速度计算左室短轴切面心腔半径的变化以准确计算左室扭转。左室扭转为心尖与心底旋转的差值,大小用度表示。用左室短轴切面侧壁和室间隔二者圆周应变率的平均值反映不同切面左室心肌收缩性。比较心尖梗死者与对照组间左室扭转、旋转及应变率的变化。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心尖在左室扭转中的作用及左室旋转与心肌收缩性的关系。结果心尖部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扭转较对照组显著降低(6.9&#176;&#177;4.1&#176;及11.4&#176;&#177;5.3&#176;,P〈0.002),其主要原因为前者的心尖旋转较后者显著减低(5.6&#176;&#177;2.7&#176;及9.6&#176;&#177;4.5&#176;,P〈0.002)。心尖梗死患者心尖旋转幅度的减低与心尖梗死区心肌应变率减低密切相关(r=0.74)。结论心尖梗死引起左室扭转明显减低,主要是由于心尖旋转的显著减低;心尖在左室扭转中起重要作用;心尖旋转与心尖部心肌收缩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心尖旋转与心尖心肌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14只杂种犬用加热方法破坏心尖心肌引起心尖旋转发生改变,根据心肌加热的深度不同分为心尖心肌厚度的外1/2及3/4心肌被破坏两种情况,用超声组织多普勒记录心尖旋转的速度,根据心尖旋转计算公式计算心尖旋转.分别比较加热前与外1/2心肌被破坏、外1/2与外3/4心肌被破坏情况下心尖旋转的变化.结果 与心尖加热前比较,心尖心肌外1/2被破坏后心尖旋转减低[(5.2±3.1)°对(12.4±2.9)°,P<0.01];而心尖心肌外3/4被破坏后,心尖旋转有所增大[(7.3±3.6)°对(5.2±3.1)°,P<0.01].结论 心尖外部心肌为外层心肌,其损伤可导致心尖旋转的减低;心尖内部心肌为内层心肌,它的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心尖旋转.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于左室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 57例因病窦综合症(SSS)行RVAP治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7±6)个月采用TDI检测左室12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作为同步化参数,并测量左室收缩功能.结果 根据术后TDI结果,分为同步组(36例)和不同步组(21例).同步组左室收缩末容积小于不同步组,射血分数则大于不同步组.且Ts-SD和射血分数显著负相关.结论 长期RVAP可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和收缩功能减低,且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原因.TDI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病人组(扩张型心肌病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糖尿病性心脏病8例)40例及正常人40例(对照组):①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频谱,测量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比值;②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测量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和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并计算E/A比值。结果病人组40例均出现二尖瓣环运动频谱异常,其中32例Ea〈12 cm·s^-1(Ea/Aa〈1)(即二尖瓣血流频谱表现为弛张异常型舒张功能减低22例+假性正常化10例),8例Ea明显减小(〈8 cm·s^-1)(即二尖瓣血流频谱表现为限制异常型舒张功能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异常共30例,包括22例E/A〈1(表现为驰张异常型舒张功能减低)和8例E峰明显高于A峰,E/A≥2(表现为限制异常型舒张功能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组有10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与对照组相似,E/A为1~2(表现为假性正常化)。结论TDI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频谱比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对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更敏感,二者结合应用可提高对左室舒张功能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8岁,因“突发反复心悸10d”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30/80mmHg(17.3/10.6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5+次/min,律齐,各瓣膜术闻及病理性杂音。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室显影(LVO)对前壁和侧壁心尖段的形态及运动的诊断意义。方法观察113例患者前壁、侧壁心尖水平的运动,并测量侧壁心尖厚度。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再重复测量和观察。计算2次厚度的测量差值,比较造影前后左室前壁和侧壁心尖段运动的成像差异。结果厚度测量差值最大为5.8mm,最小为0mm,平均值为(1.49±1.15)mm。4例造影后才发现前壁和侧壁心尖运动减低。1例患者疑似心尖室壁瘤合并附壁血栓由心腔造影证实。1例患者在造影后才发现侧壁心尖室壁瘤。结论LVO可以增加心肌的回声对比性,对前壁和侧壁心尖段的形态及运动的观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短轴心肌旋转及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HCM组35例,正常对照组30名,获取左室短轴二尖瓣环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定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各节段心肌收缩期旋转角度峰值,计算左室短轴心肌收缩期扭转角度峰值?结果(1)HCM组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及心尖水平各节段心肌收缩期旋转角度峰值较正常组增大(P<0.05).(2)HCM组左室短轴心肌收缩期扭转角度峰值较正常组增大(P<0.05).结论 HCM组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均较止常组增高.  相似文献   

12.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收缩失同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及常规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运动失同步.方法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LBBB)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定量组织多普勒测量左室基底及中段共12个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其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作为收缩不同步指数(SDI).同时测量心肌做功指数(MPI)、左室射血分数(EF)及充盈时间(FT).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LBBB组的患者左室收缩明显延迟,12个节段TS的均值明显延长(P<0.001).其SDI显著增大(P<0.001).LBBB组的MPI增大,EF、FT均显著减小(P<0.001).结论 LBBB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延迟,对左室的整体功能存在影响.定量组织多普勒观察心室电-机械耦联情况,结合对左室整体功能的测定,可以综合评价左心室收缩的失同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评价二维斑点追踪、组织多普勒测量左室收缩期扭转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方法获取48例健康成人左室基底和心尖短轴图像,采用二维斑点追踪及组织多普勒2种方法测量收缩期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旋转角度及左室扭转角度。结果2种方法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左室扭转角度、扭转达峰时间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维斑点追踪观察者内变异系数更小。结论二维斑点追踪和组织多普勒健康人左室扭转测值无差异,但二维斑点追踪观察者内变异系数更小,可重复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借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技术评价西尼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非左室肥厚(NLVH)组及左室肥厚(LVH)组,给予西尼地平治疗8周,治疗前、后用TDI技术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Sa)、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及Ea/Aa,并与血流多普勒指标E波速度(E)、A波速度(A)、E/A进行比较,观察降压效果及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1)高血压LVH组较NLVH组Ea降低(P<0.01),Ea/Aa降低(P<0.05);而E、E/A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西尼地平治疗8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HR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E波减速时间(ED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E、E/A、E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Ea/Aa较治疗前升高(P<0.001),等容舒张期(IVRT)较治疗前降低(P<0.001)。治疗后A、Sa、A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I技术在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方面较二尖瓣血流频谱更准确;西尼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且能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局部及整体Tei指数在评价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前后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多支病变并以左主干病变为主(狭窄率≥95%或闭塞)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分别测算二尖瓣环后间隔、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及后壁6个位点局部Tei指数,并与传统方法测量的整体Tei指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术后1周二尖瓣环后间隔、左室侧壁、前壁、下壁局部Tei指数测值术后较术前减低(P<0.05),而左室前间隔及后壁的局部Tei指数和整体Tei指数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利用TDI测算的局部Tei指数较传统整体Tei指数能更敏感地发现OPCAB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semiautomatic method for assessing regional left ventricular (LV) rotation that uses the velocity field provided by tissue Doppler imaging (TDI).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angle of twist estimated by the new method has been compared with rotation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agging, by 2-D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STE) and by a TDI method using the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angential points on the LV circumference in 21 human subjects. The new TDI method gave lower absolute values for end-systolic twist angle than MRI and STE (agreement -4.1 +/- 2.1 degrees and -2.5 +/- 4.0 degrees, respectively).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new method was as good as for MRI and STE, but worse than the use of TDI velocities in tangential points. The present study has shown that TDI methods constitute useful alternatives to speckle tracking and MRI,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studies of LV twist and rotation.  相似文献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