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茜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1998,(2)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已被证实有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生理性细胞死亡在形态学上的表现,是一种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有高度可调控性,抗凋亡剂如放线菌酮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等的早期使用能通过减少神经元丢失,减轻脑损害而形成凋亡的可逆过程,本文着重叙述细胞凋亡特征,神经细胞凋亡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细胞凋亡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阐述细胞凋亡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提出细胞凋亡机制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在细胞凋亡中所起作用的了解,具体阐述两条依赖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凋亡途径,即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途径和死亡受体介导的外源性途径。最后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将来的临床治疗提出挑战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阐述细胞凋亡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提出细胞凋亡机制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在细胞凋亡中所起作用的了解,具体阐述两条依赖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凋亡途径。即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途径和死亡受体介导的外源性途径。最后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将来的临床治疗提出挑战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后脑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HIBD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日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30只,HI组(hypoxic-ischemic,HI)30只:HIBD)造模。大鼠于处置后6、12、24、48h、7d: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检测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l-1,ICAM-1)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数目。[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I组脑组织中ICAM-1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数在术后12h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4h和48h达高峰。ICAM-1和细胞凋亡之间相关系数r=0.829,P<0.01。[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脑细胞ICAM-1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均增加,两者间呈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集建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1):30-32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NO和氧自由基的损伤以及细胞凋亡等共同参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深入研究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对于选择 合适的干预措施、减轻脑损伤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K_(ATP)开放剂克罗卡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克罗卡林(cromakalim)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应用HE染色、DNA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HIBD组,克罗卡林用药组(用药1组),克罗卡林+格列苯脲用药组(用药2组)病理变化、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HIBD组大脑皮质区病理变化明显,用药1组病理变化减轻,用药2组病理变化加重;②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见少量凋亡细胞;HIBD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药1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药2组凋亡细胞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脑皮质区Bcl-2有一定量的表达,Bax几乎无表达,HI后该区Bcl-2表达减弱,Bax表达增强,用药1组Bcl-2表达较HIBD组明显增强(P<0·01),Bax表达明显减弱(P<0·01),而用药2组Bcl-2表达及Bax表达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IBD后Bcl-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增加;克罗卡林可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而KATP阻断剂格列苯脲可拮抗克罗卡林以上作用,这可能是克罗卡林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神经节苷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GM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应用HE染色、DNA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组化染色与医学图像分析相结合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GM1干预组海马CA1区在缺氧缺血后6、24、72h、7d病理变化、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①缺氧缺血后生理盐水组海马CA1区病理变化明显,GM1干预组上述变化减轻;②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海马CA1区Bcl-2表达较弱,HI后该区Bcl-2表达仍弱,Bax表达增强,出现凋亡细胞,以3d最明显;GM1干预组Bcl-2表达较盐水组增强,Bax表达较盐水处理组减弱(P<0.01),凋亡细胞减少。[结论]HIBD后Bax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增加。GM1可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这可能是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凋亡基因的变化及神经节苷酯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Bcl-2、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神经节苷酯(gangliosides,GM1)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HIBD动物模型,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氧缺血和GMI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基因Bcl-2、Bax的变化。【结果】缺氧缺血组随时间延长脑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增加,Bcl-2/Bax的比值下降,同时凋亡细胞数增加,表明Bcl-2、Bax两者比值的降低促进凋亡的发生。GM1干预组Bcl-2表达增加显著,降低了Bax的表达,凋亡细胞减少。【结论】GM1可能通过改变凋亡基因的表达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9.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复杂 ,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NO和氧自由基的损伤以及细胞凋亡等共同参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深入研究脑损伤的发病机制 ,对于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减轻脑损伤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稳态失衡、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自由基的产生、能量代谢障碍以及一些体液因子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根据HIE这些病理因素,在动物实验中采用相应的干扰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本文就近年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应用HE染色、Annexin V/PI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参附干预组在缺氧缺血后2 h、12 h、24 h、3天、7天、14天的病理变化、神经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①缺氧缺血后生理盐水组海马CA1区病理变化明显,参附干预组上述变化减轻。②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海马CA1区Bcl-2表达较弱,手术后该区Bcl-2表达仍弱,Bax表达增强,出现凋亡细胞,以24 h最明显;参附干预组Bcl-2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增强,而Bax表达减弱(P<0.05),凋亡细胞减少。结论:HIBD后Bax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增加。参附可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这可能是参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镉致脾淋巴细胞功能抑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体外作用的方式观察氯化镉引起的脾淋巴细胞功能抑制与镉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实验中选择了3.10、6.25、12.50、25.00、50.00μmol/L共5个浓度的氯化镉,在体外与小鼠淋巴细胞共育不同时间后,采用MTT颜色反应法观察淋巴细胞转化,用DNA凝胶电泳法及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25.00和50.00μmol/L氯化镉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并有剂量.反应关系,这两个浓度的氯化镉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抑制率:刀豆蛋白A刺激组分别为50%和78%,脂多糖刺激组分别为39%和55%;同时12.50-50.00μmol/L氯化镉可诱导脾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为30%-60%。在较高浓度下氯化镉还可以引起细胞存活率下降,并且氯化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其抑制脾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相比,作用时间短、作用浓度低。结论 氯化镉在体外可能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作为其抑制脾淋巴细胞功能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3.
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含有 16 5个氨基酸残基的唾液酸糖蛋白分子 ,过去一直认为它主要由肾脏和胎儿肝脏产生 ,是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的主要造血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活性 ,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脑组织中广泛表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表达显著增加 ,对缺氧缺血性损伤大脑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含有165个氨基酸残基的唾液酸糖蛋白分子,过去一直认为它主要由肾脏和胎儿肝脏产生,是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的主要造血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活性,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脑组织中广泛表达,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表达显著增加,对缺氧缺血性损伤大脑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稳态失衡、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自由基的产生、能量代谢障碍以及一些体液因子影响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根据HIE这些病理因素,在动物实验中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就近年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能量衰竭与缺氧缺血性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缺氧缺血性脑病中能量代谢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指出能量衰竭是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缺氧缺血时,高血糖加剧成年动物的脑损害,而新生动物结论相反。成年动物随年龄增加,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7日龄新生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缺血组及抑制剂组,每组各24只。缺氧缺血组模型的制备参照Rice法进行,抑制剂组在造模成功后侧脑室注射Caspase-12特异性抑制剂Z-ATAD-FMK,对照组不缺血不缺氧。72h后取脑组织标本,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脑皮质区Caspase-12 mRNA和活化蛋白的表达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28日龄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HE染色提示,缺氧缺血组出现明显脑损伤,抑制剂组脑损伤病理改变较缺氧缺血组改善。RT-PCR结果表明,缺氧缺血组Caspase-12 mRNA相对表达量(0.567±0.063)高于对照组(0.318±0.046),抑制剂组Caspase-12 mRNA的相对表达量(0.455±0.030)低于缺氧缺血组(0.567±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82,P<0.05)。Wes... 相似文献
19.
地塞米松与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1997,(4)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仍有争议。近年来在新生动物缺氧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可以显著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程度。其作用具有剂量、时间依从性,但其作用机理尚不甚清楚,可能与地塞米松能降低脑的基础代谢及暂时抑制神经元的成熟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和c-fos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表达,探讨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在破坏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及c-fos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创伤后3 h、12 h、24h、72 h和7 d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致重型颅脑损伤.在各时相点取空肠近端,应用TUNEL法观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凋亡细胞以肠黏膜上皮细胞为主;②脑损伤后3 h肠黏膜上皮即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伤后72 h最多,分布于绒毛顶端,后延伸至绒毛中下部;③脑损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c-fos基因表达逐渐增强,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伤后24h、72h和7d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引起大鼠小肠黏膜细胞明显凋亡和c-fos基因的显著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