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别研究一个先天性厚甲症Ⅰ型家系和一个散发患者基因突变,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6例先天性厚甲症Ⅰ型患者,其中包括家系中5例患者和1例散发病例,同时取家系中1名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10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排除多态性,采用长链PCR特异扩增了外周血基因组DNA的KRT16和KRT6A两个候选致病基因全长,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 家系和散发病例的KRT16基因均未发现基因突变.而两者的KRT6A基因分别出现了突变:家系中5例患者的第465位密码子由TAC突变为CAC,导致酪氨酸由组氨酸替代(Y465H);散发患者KRT6A基因第171位密码子由AAC突变为GAC,导致天门冬酰胺由天门冬氨酸替代(N171D),而该家系中的1名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100名正常人的DNA测序结果未发现此突变.Y465H和N171D分别位于2B的终末端和1A的起始部这两个突变热点.结论 该家系和散发病例分别存在KRT6A基因突变Y465H和N171D,其中前者为一新的错义突变,N171D近期已有文献报道.该突变可能为先天性厚甲症Ⅰ型的遗传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一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Ⅰ型(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 type 1,CFEOM1)家系KIF2lA基因第20、21外显子突变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CFEOM1 一家系共计8个成员,采用测序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方法分别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KIF21A第20、21外显子热点突变c.2860C>T进行分析.选择KIF21A基因两侧4个STR位点(D12S1668、D12S2194、D12S331和D12S1048)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 先证者和其他两例患者均存在KIF21A c.2860C>T突变,家系中表型正常的成员均未检出该突变.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突变来源于母源性生殖腺嵌合体.结论 KIF21A基因突变c.2860 C>T是该CFEOM1家系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1个先天性厚甲症Ⅱ型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该家系的详细临床资料,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KRT17热点突变区,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该家系患者、正常成员和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KRT17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在该家系患者KRT17基因的第1外显子上发现了1个错义突变(296 T→C),导致KRT17的1A区亮氨酸由脯氨酸替代(L99P),而家系中正常成员和家系外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能发现该突变.结论 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KRT17发生突变(L99P)所致,结合文献复习证实部分PC-Ⅱ家系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eratin 17 gene (KRT17)mutation in a pedigree with pachyonychia congenita type 2 (PC-Ⅱ ). Methods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blood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unaffected members of the pedigree, and 100 unrelated healthy controls. PCR was performed to amplify the hot spots in KRT17 gene. PCR products were directly sequenced to detect mutation. Results A heterozygous 296T--C mutation was found in all the affected members of this family, which resulted in the substitution of leucine by proline in codon 99 (L99P) in the 1A domain of the KRT17, but not in the healthy individuals from the family and the 100 unrelated controls. Conclusion The mutation of KRT17 may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pedigree with pachyonychia congenita type 2.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个弥漫性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epidermolytic plamoplantar keratoderma,EPPK)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弥漫性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家系的外周血标本,采取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该家系中4例患者及3名表型正常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KRT9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KR79基因上第484位C突变成T,使得KRTY基因的第1外显子162位密码子由CGG突变成TGG,导致正常精氨酸被色氨酸所取代,而该家系的正常人对照及无关健康个体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EPPK家系中患者KRT9基因存在错义突变(484C→T),这可能是导致EPPK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例先天厚甲症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9年1月9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先天厚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 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对患者妻子于孕18周进行羊膜腔穿刺术, 抽取胎儿羊水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先天性指甲增厚、足底角化及剧烈疼痛。WES提示患者携带KRT6A基因c.521T>C(p.Phe174Ser)错义杂合变异, Sanger测序证实其父母该位点均为野生型。KRT6A基因c.521T>C为HGMD数据库已收录的致病变异。产前诊断提示2个胎儿该位点均为野生型, 出生后表型未见异常。结论患者被确诊为先天厚甲症1型, KRT6A基因c.521T>C错义杂合变异是其遗传学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和分析河南1个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 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stationary night blindness,ADCSNB)家系相关基因的致病突变.方法 从该家系14名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ADCSNB的3个致病基因的6个相关位点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相关位点所在的外显子,纯化扩增产物后进行正反向测序.结果 在该家系患者的RHO基因中发现了1个c.281C>T的杂合错义点突变,该突变在蛋白质水平将导致p.Thr94Ile的改变,而在该家系正常成员以及50名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RHO基因c.281C>T突变(p.Thr94Ile)为该家系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一家系角蛋白9(keratin 9,KRT9)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家系成员及家系外5O名正常人KRT9基因外显子1,DNA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家系中患者KRT9基因外显子1第488位碱基C→T,导致162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酸取代(R162Q),家系内正常成员及家系外5O名正常人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KRT9基因外显子1第488位密码子发生C→T突变导致该家系患者发生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1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ADAR1基因的突变.方法 收集1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血样,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该家系中2例患者及2名表型正常者和5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ADAR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该家系中2例患者均存在 ADAR1 基因c.3463C>T突变,导致p.R1155W改变,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本研究中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患者ADAR1基因存在错义突变,这可能是导致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先症者及其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家系成员发病机制。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该家系9名成员的AT活性(AT∶A)、蛋白S活性(PS∶A)、蛋白C活性(PC∶A),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T抗原量(AT∶Ag),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浆中的AT分子质量和含量,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对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用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所有成员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同时筛查100例正常人以排除基因突变的多态性。结果该家系先症者AT∶A和AT∶Ag分别为48%和121 mg/L,先症者AT基因的第6外显子发现10381T del。其家系的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同的移码突变。结论该家系先症者及部分成员存在Ⅰ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是由AT基因10381T del移码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1个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hypotrichosis simplex of the scalp,HSS)家系的临床特征调查及CDSN基因突变分析,以确定该家系的疾病类型和致病基因并建立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 经家系调查及临床检查确定疾病类型;抽取3例患者及7名正常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DSN基因的第1、2外显子,用直接双向测序、BLAST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家系中3例患者均表现为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3例患者的CDSN基因第2外显子cDNA序列发现717C>G无义杂合突变(Y239X),正常家系成员和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CDSN基因Y239X无义突变是该家系先天性头皮单纯少毛症的致病突变,此突变是首次在中国HSS疾病人群中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两个遗传性非神经系统淀粉样变性症(Ostertag型)家系患者进行了研究,首次报告引起人类溶菌酶及溶菌酶相关的变异疾病的分子基础。对此两家系所有个体的溶菌酶基因作序列分析发现,患者均为溶菌酶基因突变的杂合子,此突变可引起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发生替换:家系1先证者的该基因第二外显子中存在T→C转换,此突变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先天性厚甲症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检索近20年来文献发表的13个先天性厚甲症家系,分析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家系的遗传特点。结果 (1)先天性厚甲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2)先天性厚甲症的临床表型特征为指(趾)甲过度角化增厚,甲营养不良并常伴外胚叶缺陷;发病时间以出生后一岁以内居多。不同家系中患者甚至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型可存在差异;(3)患者可伴发其他疾病;(4)先天性厚甲症1型、2型可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结论先天性厚甲症临床表型以指(趾)甲过度角化增厚,甲营养不良并常伴外胚叶缺陷为特征,但不同患者表型可存在差异;致病基因的检测有助于准确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3个有家族史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外显子组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对先证者进行突变基因及突变位点捕获,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家系1为多形性白内障,家系2为蓝点状白内障,家系3为珊瑚状白内障。3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1患者均检测出CRYβB2基因c.463C〉T(p.Q155X)无义突变,家系2患者均检测出CRYGD基因c.43C〉T( p.R14C)错义突变,家系3患者均检测出CRYGD基因c.70C〉A(p.P23T)错义突变;这些突变均表现为基因型与疾病共分离。结论家系1、2和3的致病性突变分别为CRYβB2基因c.463C〉T(p.Q155X)突变、CRYGD基因c.43C〉T(p.R14C)突变和CRYGD基因c.70C〉A(p.P23T)突变,本研究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一个中国汉族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EPPK)家系角蛋白9基因(keration 9,KRT9)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收集该家系12例患者、13名健康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KRT9基因的第1和第6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均检测到KRT9基因第1外显子中的杂合型488G→A突变,导致第163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取代(R163Q).在家系中13名正常人和家系外100名正常人未检测到同样的突变.结论 KRT9基因的错义突变488G→A是该家系发生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1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11周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对1个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6名正常成员的GJB6基因(Cx30基因)的全编码区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在确定突变后,取胎盘绒毛活检样本进一步行产前诊断.结果 在该家系的2例患者中检测出GJB6基因c.31G>A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了GJB6蛋白N-末端区域第11位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p.G11R),6名正常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也携带有GJB6基因c.31G>A突变.在终止妊娠后,流产物突变分析的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GJB6基因c.31G>A(p.G11R)错义突变是该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家系ENG、ACVEL1和SMAD4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4个HHT家系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应用直接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对11例临床确诊及可疑患者的ENG、ACVRL1和SMAD4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将结果与HHT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对比.结果 家系2先证者及2个妹妹的ENG基因发生了第2外显子c.207G>A(p.L69L)同义突变、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错义突变、ACVRL1基因第7外显子c.817C>T(L273L)同义突变;家系3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弟的ENG基因发生了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突变;也检测到家系4先证者及其兄的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突变.家系1先证者及其他HHT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 T(p.335Q>L)为新突变,在200名正常对照中也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HHT具有遗传异质性,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为HHT新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2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为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 分别采集家系1两例患者(先证者及其父亲)、家系2先证者及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和RNA.应用PCR、逆转录PCR及测序等技术,从基因组水平和表达水平对此两家系先证者和患者进行KIT基因诊断,并初步探讨检测到的突变对KIT基因功能的影响.结果 家系l中两例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在cDNA水平导致KIT基因c.1765-1779del突变,在氨基酸水平导致p.Gly592Ala/del:E12突变,使得KIT基因剪切位点发生改变,即其中一条cDNA第12外显子被跨越、未转录.家系2中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未见该突变.结论 确诊了两个斑驳病家系的致病原因.家系1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 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未记载的、新的剪切突变;家系2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结合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KIT基因未见c.2401A>C突变,推测该突变为先证者患斑驳病的致病突变可能性大.为此两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6个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家系进行ED1基因突变分析,为其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对6个家系的先证者及其成员ED1基因的8个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6个家系患者中均检出了ED1基因突变,分别为R153C、A349T、G299S、A349T、X392Q和第9外显子缺失突变,其中R153C、X392Q和第9外显子缺失突变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告.上述位点的杂合突变在部分女性亲属中检出.结论 错义突变R153C、A349T、G299S和X392Q和第9外显子缺失是导致6个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家系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家系个体ED1基因分析可进行携带者筛查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族人念珠状发患者hHB6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同患念珠状发的母女俩患者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确定其致病原因.方法 调查患者家系系谱,取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头发进行常规的显微观察,获取临床信息.抽提所有参与实验的家系成员的全基因组DNA.PCR扩增人类毛发碱性角蛋白6基因(human hair basic keratin 6 gene,hHB6)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突变.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验证突变和在该家系内突变是否与疾病共分离,以及该突变是否在正常人群中存在.结果 在其中一个患者中检测到了hHB6基因的一个杂合突变c.1204G>A(p.E402K).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确证了母女俩患者均携带该突变,而家系中其他人(表型均正常)和150名不相关的正常中国汉族人不携带该突变.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念珠状发患者中检测到了hHB6基因c.1204G>A(P.E402K)突变,由母亲遗传给其女儿.结果表明毛发角蛋白hHB6在念珠状发发病机制中起关键的作用,初步显示hHB6基因常见c.1204G>A(P.E402K)突变也是导致中国人患念珠状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1例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Ⅰb)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分析该疾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抽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通过多聚酶链反应扩增葡萄糖-6-磷酸酶转位酶基因SLC37A4的9个外显子,用DNA直接测序法确定其突变位点。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完全符合GSDⅠb。经PCR测序发现SLC37A4基因第3外显子572位碱基C→T纯合突变(c.572 C>T),造成第191位的脯氨酸被亮氨酸替代(p.P191L),导致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活性下降。结论 SLC37A4基因突变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结构改变是该GSDⅠb患者临床表现的分子遗传基础。P191L纯合突变在中国大陆的报道尚属首次。相信不久DNA突变分析将会成为糖原累积病Ⅰb型的主要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