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探源壮医学天阴阳理论,总结黄瑾明教授的学术成果和经验,对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天阴阳针法的理论和临床特色进行阐释。此针法是以壮医学"三气同步"理论和天阴阳理论为指导,以"三道两路"学说为基础,以调气为法、调神为本,患者调息静息后采用微针浅刺术针刺脐环穴为主以达到调神治本目的的综合性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2.
壮医和中医同属祖国传统医学的范畴,两者均将"阴阳"学说作为其认识和诊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但两者在学术渊源、认识侧重点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各具特色.文章通过阐述阴阳在壮医和中医中的异同,旨在揭示壮医阴阳为本的精神实质,推动壮医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对阴阳辨证娴熟的清代医家郑寿全、黄宫绣、石芾南之论,对其论述进行梳理分析。结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太史医案初编》《医原》所载医论、医案中处处体现着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纲领性作用。结论:中医治病只有法于阴阳,才能高屋建瓴,洞察病源。  相似文献   

4.
宇宙间的大循环是阴阳,阴阳在地球上是无处不在。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带有正负电荷的粒子(质子和电子),它们在地球上也是无处不在。如。太阳和地球的磁场;四季温度的变化;随时发生的电闪雷鸣、地震、火山爆发等大自然现象,时刻都在产生着能量。  相似文献   

5.
再识阴阳     
刘晓平  张丽娟 《光明中医》2014,29(11):2429-2430
初学中医时接触到"阴阳",总感觉似懂非懂,后来学习内、外、妇、儿各科,运用脏腑辨证,学来顺畅,用来方便。"阴阳"似乎离我越来越远,可是临床久了,遇到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多,往往无证可套、无方可用。重温经典,再说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运用阴阳来解释人体。阴阳相对、阴阳转化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阴平阳秘不能等同于阴阳平衡,而是各司其职协调运动;人体分而为阴阳,合而为一气。正确理解了阴阳,临证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执简驭繁,审阴阳、知法度,斟酌用药,力求达到阴平阳秘,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壮医针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具刺激人体体表的相关穴位,通过调整人体脏腑、骨肉、气血功能,调达人体三道两路,促进人体三气同步,达到人体康复的治疗方法。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自然环境、独特病种、壮族习俗等方面探究壮医针法的起源,得以推论壮医针法源远流长,应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对中医“九针”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壮医药起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宇舟 《陕西中医》2006,27(6):697-698
目的:探讨壮医药的起源。方法:搜集有关壮医药文史资料,研究壮医药的起源。结论:壮医药知识在长期发展中,体现在药物治疗,特别是药食同源方面,建树颇多,针灸术与中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外治法,受到特别重视,这与广西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苗家医学源远流长,在其医学领域里阴阳学说与致病之说未曾被本民族运用具体理论总结出来,因此,大多数民间名医虽知其有之,而不知其故,在师带徒的过程中,每被问及时,往往不知从何谈起,本文就苗医阴阳起始舒一己之见,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壮药薏苡,多以仁入药,其壮药名叫“迷谷”,既是食品,又是常用壮药、中药材.薏苡起源研究报道甚少.随着水稻起源研究的新发现与被公认,野生水生薏苡染色体原始二倍体的发现,使薏苡的起源浮出了水面.本文从分子人类学研究,水稻起源新发现,薏苡仁的历史应用研究,薏苡种质现代研究以及壮侗语族民族的生活习俗等方面,推论骆越故地的广西,是壮药薏苡的最早起源地.  相似文献   

11.
壮医内科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定义和研究范围 壮医内科学(壮语:Cang'yih neigohyoz)是根据壮医对内科疾病的认识,运用壮医理论来阐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探讨壮医内科证治规律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2.
壮医药的壮族传统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医药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壮医药学术体系也打上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出壮族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壮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其独特性、共华性、包容性、两重性等。壮族医药也体现出这些基本特征。1壮族医药的独特性壮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当  相似文献   

13.
壮药基础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药属于传统药物范畴,是壮族人民经世代相传,并形成传统经验所使用的取自自然界的药物。它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是壮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积累起来的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医药学宝库的组成部分。壮药就起源而论和中药是相继或同时出现的。广西属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森林茂密,石山面积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各种动植物生长的良好自然环境。天然药材资源产量丰富、品种繁多。壮族人民对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千百年来,对本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前壮族没有自己的规范化文字,没有建立过以本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所以,壮药未能象中药那样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拟从医学文献、地方史志中记载的零散壮药理论,以及壮医药农的手抄本、口碑资料中对壮药的基础理论架构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补虚是壮医三大主要治疗原则之一,本文简要论述壮医对虚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虚症的主要方法,认为重视食疗和善用动物药是壮医治疗虚症的主要特点.并介绍当前壮医补虚疗法的实验研究进展,对今后虚症研究的重点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壮医目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医目诊是壮医通过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整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壮医目诊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老一辈壮医受壮族“相牛”、“相马”术的启  相似文献   

16.
古骆越人是壮族人民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骆越人创造了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比如龙母文化、稻作文化、青铜文化、大石铲文化、铜鼓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具有很深的内涵。本文试图通过这些文化的背景,浅谈骆越文化与壮医药文化的关系。从历史文化渊源的角度,解析壮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17.
李渊何 《天津中医药》2004,21(3):216-217
糖尿病贯穿其全过程的基本病机应是“五脏皆柔弱”。五脏六腑“偏倾”“不坚”失常,进而导致其病变“脆”而“柔弱”失衡,病发消渴病。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并非指糖尿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五脏病变没有侧重。并阐述了糖尿病全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五脏病变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与开发壮医药是发展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领域,也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促进传统医药现代化、实现富民兴国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调指出:  相似文献   

19.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tumor inhibitors for human use from higher plants requires a well-organized, cost and time efficient system for the initial evaluation of plants for potential antitumor activity. Three fundamental approaches currently being employed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750 000 candidate species are discussed. These include random selection screening, the use of in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medicine to gain an insight from existing indigenous preparations, and a review of published experimental data that indicate antitumor activity for extracts of plants. In addition, a fourth approach, involv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methods is proposed. This approach is modeled after a program initia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screening and investigating indigenous plants for fertility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20.
浅谈壮医药浴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壮医药浴的作用机理,介绍了常用的壮医药浴和特点、常用的药物,阐述壮医药浴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