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家系先天性秃发的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位克隆或定位后选克隆技术识别先天性秃发的致病基因。方法:将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文献报道过的与毛发和外胚层发育有关的5,6,7,8,17,18号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Genescan和Genotyp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inkage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致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位置。结果:未发现与5,6,7,8,17,18号染色体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结论:先天性秃发可能具有基因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致病基因的定位及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及突变研究。方法 收集一个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家系成员和一个散发病例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选用2号染色体长臂上已知致病区域的6个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扫描,并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及单倍型分析。PCR扩增SCN9A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测序。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以HphI、BsrSI内切酶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连锁分析结果发现本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2S2370和D2S2330的两点最大LOD值为2.11(重组率=0.00),单倍型分析发现本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2S1353和D2S2345存在重组。家系患者和散发病例均存在SCN9A基因第15外显子的错义杂合点突变:家系全部患者均存在T2573A杂合突变,散发病例存在T2543C杂合突变,分别导致Nav1.7第858位的亮氨酸被替换为组氨酸(L858H)及第848位的异亮氨酸被苏氨酸替换(1848T)。RFLP证实了正常对照无此突变。结论在世界上首次证明SCN9A基因是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候选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致病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 收集一个DSAP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选用12号染色体长臂上已知致病区域的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扫描,并用LINKAGE软件(5.1Version)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连锁分析结果发现本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12S79的两点最大LOD值为5.15(θ=0.00)。结论 DSAP致病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雀斑及其三代家系,并对其致病基因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方法 选取位于4q和1号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定位研究,用ABI3730测序仪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利用Linkage软件(5.10 Version)和Cyrillic软件(2.01 Version)进行连锁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该家系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下,外显率为99.9%时,排除该家系与4号染色体的连锁,在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D1S2635和D1S2844处获得可能连锁的证据,最大LOD值为1.50(重组率θ = 0.00)。单倍型分析将该家系可能的致病基因定位在微卫星标记D1S2624和D1S2799之间12 Mb区域内。结论 雀斑存在遗传异质性。在该家系中,本病可能的致病基因存在于染色体1q22-q24的21.2 cM区域内。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DSRAD基因新突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DSRAD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成员的血样,PCR扩增DSRA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行DNA测序。以100例无家系背景,且无色素异常的成年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中的患者均存在DSRAD基因中第3463位碱基发生了C→T的杂合突变,可造成对应1155位的精氨酸被色氨酸替代,家系中非患病者及对照组正常人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DSRAD基因是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秃发/少毛症是一组临床少见的遗传性脱发性疾病。近年确定多种遗传性秃发/少毛症的致病基因及其染色体定位,包括Marie—Unna型遗传性少毛症(U2HR,8p21.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单纯性少毛症(APCDDl,18p11.22;RPL21,13q12)、常染色体隐胜遗传性单纯性少毛症(DSG4,18q12.1;DSC3,18q21.1;LIPH,3q26—27;P2RY5,13q13—14;10q11.23—22.3;7p21.3-22-3)、常染色体隐陛遗传性羊毛状发(LIPH,3q26—27;P2RY5,13q13—14)、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羊毛状发(KRT74,12q12—14)和毛囊性鱼鳞病一秃发一畏光综合征(MBTPS2,Xp22)。这些基因在毛囊发生和毛囊生长周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各种致病性突变均可导致毛囊发生和生长异常,引起秃发/少毛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收集的白癜风38家系183人进行基因精细定位,以期识别白癜风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白癜风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选用荧光标记引物及微卫星标记,用Genescan和Genotyp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用Linkage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明确致病基因的区域,并对22q12进行精细定位。结果:发现白癜风致病基因与微卫星标记D22s1163处获得最大连锁值(NPL=2.22,P=0.008,HLOD=1.64,α=53%)。结论:染色体22q12上可能存在广东汉族人的白癌风易戚基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明确先证者的临床诊断后,收集该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应用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的方法进行基因定位,并对该定位区域内DSRAD基因直接测序,分析其突变位点。结果 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和已知报道的区域一致。突变研究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的DSRAD基因2号外显子均携带CAA→TAA的突变,使得517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中止密码子。结论 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的患者存在DSRAD基因的无义突变。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近年来该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致病基因已确定为1q11-q21上的ADAR基因,其编码的产物为RNA特异性腺嘌呤核苷酸脱氨酶。综述该病的致病基因定位、ADAR基因的结构、基因编码的产物、功能以及基因突变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国汉族人Marie Unna遗传性稀毛症进行基因组精细定位,从而为进一步找到该病的致病基因奠定基础。方法用覆盖8p21的18个微卫星标记对2个家系进行局部基因组扫描,利用Linkage软件(5.10版)和Cyrillic软件(2.02版)进行连锁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家系1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外显率为99.9%时,在8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D8S298和D8S1725处获得LODS(连锁分数)为3.01(θ=0.00);单倍型分析将其定位于D8S282~D8S1839之间的1.1 cM内。家系2的连锁分析排除与8p21连锁。结论 Marie Unna遗传性稀毛症存在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