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记分法判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性质的价值。方法比较128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144例健康人CRBBB相关参数,并按阳性预测值高低赋予不同分值,构成记分法标准。结果记分法构成,CRBBB伴原发性ST-T改变、心电轴左偏<-30°或右偏>+110°、J-Tc间期>0.32s各记5分,QRS波时限≥0.16s记4分,V1导联R峰时间≥0.10s记3分,QRS波时限>0.14s、V5导联S波时限>0.08s、年龄≥60岁各记2分,总积分≥5分者判为病理性CRBBB,<5分者判为功能性CRBBB。单项指标判别CRBBB性质敏感度低(2.34%~83.59%)或特异度不高(22.22%~100.00%),记分法判别CRBBB性质则有较高敏感度(85.16%)、特异度(91.67%)和预测准确性(88.60%)。结论记分法对判别CRBBB性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C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CLBBB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19例(82.6%),病因不明确4例(17.4%),器质性心脏病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3例、糖尿病1例:合并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17例,占73.9%,共...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它不同于左束支传导阻滞,除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外,还可见于“健康人”,在人群体检中,虽然经病史询问、心脏听诊、X线心脏透视或摄片、血脂测查等筛查,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和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CLBBB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19例(82.6),病因不明确4例(17.4),器质性心脏病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3例、糖尿病1例;合并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17例,占73.9,共有27项,其中1项异常9例、2项异常6例、3项异常2例。心电图异常项目包括原发性ST-T异常9例、P-R间期延长4例、房性早搏3例、左心室增大3例、心房颤动2例、室性早搏2例、交界性早搏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肢导联低电压1例、左心房增大1例。结论 CLBBB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伴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54例老年男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并进行平均43.4±5.9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显著室上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P<0.01);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者,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均安装起搏器,后者18.2%安装起搏器;随访期中,发生心脏事件者,左束支传导阻滞组75.0%,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8.4%(P<0.01).结论老年人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郑莉凡 《泰山卫生》2009,33(1):16-17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是一种常见的室内传导阻滞,多见于心室病变,心肌炎症、先天性心脏病、退行性变、电解质紊乱患者,尚可见于少数“健康”人。本文权且把“健康”人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作为特发性RBBB,就其心电图表现和临床意义加以讨论。1临床资料我们从164份CRBB中筛选出无心肺疾患的62份作为对象。其中男45例(77%)、女17例(2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HC导联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的表达能力。方法:对10例预激综合征作HC导联与常规导联P波振幅、P波及delta波出现率的对比分析。结果:HC导联P波振幅、P波与delta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常规导联。结论:HC导联对预激综合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陆理明 《药物与人》2014,(8):282-282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59例和同期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0例,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V1-3呈现出rS导联,V6导联QRS波群呈现出顶端粗钝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Ⅱ、Ⅲ、aVF导联均属于QS型,ST段弓背表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T波直立状态。结论:不同心肌梗死类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所有门诊及住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根据QRS波形态分为正常组、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真性组)及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假性组),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共入选28985例患者,<50岁者,真性CLBBB1例,占1.3%,假性CLBBB2例,占2.6%,51-70岁,真性17例,占22.4%,假性10例,占13.2%。>70岁,真性29例,占38.2%,假性17例,占22.4%。随年龄增长,真性CLBBB者更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发生率高于无心血管疾病者。不同性别患者真性假性完全性左束支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将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区分为真性和假性,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于医院行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CLBBB的41例患儿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医院行VSD介入封堵术后无心律失常的41例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经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组术后5、30 d的左室电压、QT间期及心电图相关指标[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JT间期离散度(JTd)、校正JT间期离散度(JTcd)]。结果术后30 d,两组左室电压均低于术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试验组左室电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QT间期、QTd、QTc、QTcd、JTd及JTcd均短于术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试验组JTcd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CLBBB患儿左室电压及JTcd会出现明显变化,可通过监测该类指标,预防CLBBB。  相似文献   

11.
韩素芹 《现代保健》2010,(15):22-22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但W—P—W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在临床上却比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因QRS环在终末部分附加了1个向右前方缓慢进行的向量环,从而常使QRS时间延长至0.12s以上,在V1,aVR导联中,QRS后部出现了宽阔、粗钝的R或R'波;而在V5以及I、aVL导联中,QRS终末部分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ST-T也出现了继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因QRS环在终末部分附加了1个向右前方缓慢进行的向量环,从而常使QRS时间延长至0.12 s以上,在V1,aVR导联中,QRS后部出现了宽阔、粗钝的R或R波;而在V5以及I、aVL导联中,QRS终末部分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ST-T也出现了继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HC导联心电图梗死部位异常Q波、ST段、T波的表现,以评价HC导联心电图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表达能力。方法:对2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同步记录HC导联心电图和常规导联心电图,分析对比HR_3、HO、HL_3及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出现率、ST段偏移幅度及T波振幅。结果:异常Q波出现率HC导联为72.3%,ST段偏移幅度为-0.050mV~+0.125mV(+0.049mV±0.072mV),T波振幅为-0.200mV~+0.350mV(+0.130mV±0.207mV),与常规导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C导联心电图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有明确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150例老年人心电图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静息射血分数,以分析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影响左室功能的因素,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对93例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且心电图无异常Q波的患者按左心室容量公式,分别计算出舒张末期容量(vd)及收缩末期容量(Vs),得出其静息射血分数,选择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静息射血分数大于50%的221例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平均年龄[(64.0±9)岁]大于对照组[(53.0±1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57±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64±0.09),男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56±0.11)明显低于对照组(0.62±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65±0.07)与对照组(0.66±0.1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年龄是冠心病合并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静息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r值分别为3.20和3.84,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对冠心病高发环境中年龄偏大且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男性患者高度重视,合理安排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时间的心电变化,无法较全面地评价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h心电活动。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4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54~82岁,平均67.3岁。常规心电图示2:1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19例,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多无临床意义,但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BBB往往提示预后凶险,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中以前壁心肌梗死合并RBBB多见,且易诊断。以下为心电图的电生理学机制和临床研究结果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合并RBBB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梁志远 《现代保健》2011,(7):103-10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预后,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其认识及综合护理干预能力。方法M顾分析24例AMI伴CLBBB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等临床特点,并总结护理评估和护理干预的重点。结果AMI伴CLBBB易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预后差。结论AMI伴CLBBB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并发症多,病情多危重,死亡率高,预后差,要高度重视,及早护理干预,可预防病情的恶化,从而降低死亡率,尽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双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左、右束支主干同时传导障碍引起的室内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可有多种不同组合,为进一步了解该现象的发生及演变规律,我们选取2700例于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检查心电图的患者,再从中筛选出57例具有两支以上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