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0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医院感染及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率为67.87%,以呼吸道及口腔感染为主;病原菌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阳性菌(G^*)及真菌为主;骨髓抑制期越长感染率越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医护人员应采用合理预防感染的措施,以便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远期疗效观察勇威本尹清云曹阳张运涛我们采用联合化疗辅助局部放疗共治疗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3例,观察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我院1974年4月~1996年2月收治的低度恶性NHL患者,共53例。男性35...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8年12月~1998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移植(ABMT)结合定期维持化疗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29例,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ABMT结合定期维持化疗14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男18例,女11例。中位年龄30.5(15~30.5)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CR118例,CR24例;恶性淋巴瘤6例(HD4例,ⅢA1例,ⅣA3例;NHL2例,均为IVA);多发性骨髓瘤(ⅢA轻链型)1例。2骨髓及自体外周血干细…  相似文献   

4.
郑晞  周体 《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12-13,16
目的调查恶性血液病患者鼻出血发生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确诊的2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鼻出血相关因素的凋查、统计和分析。结果255例患者共发生鼻出血43例。青少年患者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鼻出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血液病(P〈0.01)。化疗后鼻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疾病种类、化疗与恶性血液病患者鼻出血的发生率关系密切。应对血液病患者中发生鼻出血的高危人群做好有效的预防、监控与治疗,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观察层流室(LAFR)在治疗恶性血液病中防感染作用。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经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12例白血病(BMT组),102例大剂量化疗的恶性血液病(HDC组),152例经标准化疗的恶性血液病(SC组)三组资料。前两组在层流室进行治疗,后一组在开放病区。结果:空气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在层流室中为0,与其它房间相比(0.048~0.095)有显著差异(P<0.005)。在BMT、HDC、SC3组中,平均白细胞数下降至0、0.98×109/L、1.51×109/L,而感染率分别为0.750、0.235、0.276。结论:LAFR在大剂量化疗中确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六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ABO血型不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o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6例的结果。病例和方法1病例6例供、受者均为同胞兄妹,HLA主要位点相合。受、供者中位数年龄分别为30(16~19)岁和34.5(14~43)岁,性别相同1例,不同5例;血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降低血液病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期感染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将我科2012年1-12月进行化疗的血液病患者169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12月我科实施品管圈后收治的18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专科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控制感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比较两组患者骨髓移植期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进行化疗的188例血液病患者,在骨髓抑制期发生感染36例(19.1%)。明显较对照组169例发生感染99例(58.6%)低( 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活动通过医护一体化,增强团队合作,运用科学方法,及时进行医疗、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血液病化疗患者骨髓移植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4例急性白血病(AL)、1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后及正常献血员的血清sIL-6R水平。结果:初诊时血清sIL-6R水平,MM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亦高于正常对照(P〈0.01),急性淋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等。方法:对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发生医院感染62例,占52.1%,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46.0%),病原学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55.1%),其次是真菌(23.0%)。粒细胞缺乏组感染率82.8%,非粒细胞缺乏组感染率42.2%。结论:化疗、粒细胞缺乏、大量使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真菌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伴复杂核型异常(compl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8号染色体异常,采用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结果表明:81例标本中CCA涉及所有染色体,而8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35.8%(29/81),其中AML为56%(14/25)、CML为28.6%(10/35)、MDS为23.8%(5/21),CML加速期、急变期发生率分别为20%(1/5)、33.3%(9/27)。29例伴8号染色体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有15例为非平衡易位,占51.7%。结论:8号染色体异常是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多为不平衡性易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CD62p(P-选择素)、CD11b、血小板-单核细胞聚合体(PMA)在恶性血液病不同病期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CD62p、CD11b及PMA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血液病初治时CD62P、CD11b、PM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P〈0.05);急性白血病(AL)缓解时各因子的表达水平低于初治(P〈0.05),部分缓解(PR)时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P〈0.05),CR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发病时存在易栓状态;急性白血病各病期CD62P、CD11b、PMA的表达不同,可作为临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OAEP化疗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对血液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的效果。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24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多发性骨髓瘤(MM)6例,霍奇金病(HD)3例?以COAEP方案动员[dl(第1天):环磷酰胺(CTX)400mg/m^2,长春地辛(VDS)2mg/m^2;dl-5应用阿糖胞苷(Ara—C)60mg/m^2.依托泊甙(VP-16)60mg/m^2,泼尼松(Pred)30mg/m^2]。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取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抑制达最低点开始稳定回升(第二次回升)时为节点.予G-CSF(惠尔血)300μg/d;而对照组以动员方案结束后向细胞跌至低谷首次回升时即使用G—CSF300μg/d。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查血常规,当白细胞计数〉10.0×10^9/L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单个核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使用COAEP方案动员后,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平均获得的CD34+细胞数达每例17.25×10^6/kg。试验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4.17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1.73×10^6/kg(何均值):对照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5.92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79×10^6/kg(几何均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8),结论:COAEP联合化疗可作为血液病患者自体PBSC动员的方案,并能获得良好的干细胞产率:患者白细胞开始稳定回升时使用G—CSF,可显著提高PBSC产率:根据患者外同血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数决定PBSC采集时机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对49 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 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有关材料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49 例,计51 例次,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8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 例,多发性骨髓瘤(MM)14 例( 其中2 例行2 次移植)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 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t1 例。结果 与常规化疗相比,APBSCT可延长移植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3 年及5 年生存率在AML、NHL组分别为74.78% 和83.33% ,MM 组为38 .00 % 和19 .00 % ,ALL组为40 .00 % 和0 。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未用GCSF组干细胞回输后平均第17 .6 天外周血白细胞恢复至>0 .5×109/L,用GCSF组平均11.14 天。49 例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零,至今随访7 年,死亡21 例,其中20 例死于复发,主要为ALL和MM 患者。移植相关并发症以发热、肝功能受损和低钾最常见,经治疗可好转。结论 APBSCT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巨和粒)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以来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PLT)下降程度、PLT≤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加用rh—IL11治疗能够明显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减少严重出血症状的发生及血小板悬液的输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rh—IL11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rh—IL11是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对防治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效果满意,但费用大。笔者试用小剂量恩丹西酮治疗因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采用自身对照(与常规剂量)方法,现将疗效比较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73例,男52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53岁。病种: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17例,胃癌23例,肺癌11例,肝癌12例,乳腺癌9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全部病例均因化疗引起恶心呕吐。1.2治疗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比较,两个疗程应用化疗方案相同,11例肺癌用铂类药化疗,余62例其他恶性肿瘤用非钻类药化疗。由此二类化疗药…  相似文献   

16.
父女同患恶性血液病三例臧爱民苑廉程茂清刘辉一个家庭中3人同患恶性血液病非常罕见。我们先后收治了父亲及其2个女儿,共3例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变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2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13岁。因乏力、咳嗽、低...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1997~1998年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对6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大剂量化疗,其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25~43岁,中位年龄37岁。临床Ⅱ期中、高度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1例,Ⅳ期睾丸癌1例。1.2 常规治疗方法 6例病例经常规化疗后,4例达完全缓解,2例达部分缓解。全部病例用化疗药物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干细胞动员剂,当动员化疗结束后48h或外周血白细胞降到最低值时给予GCSF300μg/d静脉注射,5…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一种新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方法,并用其检测恶性血液病遗传易感性。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种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SNP位点检测,测序法对该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以此对来自中国江苏地区的157例健康对照和12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30例多发性骨髓瘤,2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为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测序结果与芯片结果吻合。677C和677T在病例和对照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8.7%、66.9%、41、3%和33、1%,差异有显著性(χ^2=4.077,P=0.043)。677TT基因型发生MM相对风险明显增加(OR=4.21;95%CI=1.50-11.83;P=0.006)。结论:本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调查;C677T多态改变影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风险。677TT基因型是MM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伴有11q23/MLL基因重排的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诊断及鉴定恶性血液病11q23/MLL基因重排中的价值。方法用间期FISH分析11q23/MLL基因易位细胞的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核型特征,用MLL双色分离探针绿色标记在(5′MLL,光谱绿)和(3′MLL,光谱桔红)。结果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及间期FISH分析白血病患者30例,结果显示11q23+/MLL+患者9例(30.0%),12q23-/MLL+患者4例(13.3%),11q23+/MLL-患者2例(6.7%),11q23-/MLL-患者15例,检测到部分病例染色体核型分析与间期FISH方法检测11q23异常与MLL基因重排不一致。结论FISH在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方面与传统的常规细胞遗传学相比具有检出率高的优势,能更有效、直观地分析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异常,对于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以及异常染色体的检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艾灸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艾灸组在化疗前0.5 h静脉推注欧贝针,并于化疗当天开始艾灸神阙穴、内关(双)和足三里(双),持续3疗程共18 d;对照组在化疗前0.5 h静脉推注欧贝针,未接受艾灸疗法。结果艾灸组控制迟发性呕吐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疗效好,尤其对迟发性呕吐的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