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分离培养法和ELISA法对受嗜怖巴氏杆菌隐性感染的昆明小鼠群中不同鼠龄段小鼠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带菌率随着鼠龄的增加而降低.而抗阳体阳性率则随鼠龄增加而升高。在方法学上,低鼠龄段小鼠,分离培养法明显优于ELISA法.而在老龄鼠则反之;用ELISA法进行该菌的常规监测时,选用老龄鼠将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IVF-20培养液用于大鼠体外受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小鼠嗜肺巴氏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对某实验动物设施的空气、排风口、门把手、小鼠咽、饮水、饲料、垫料、粪便采样,进行嗜肺巴氏杆菌检测。结果所采集的201份样品,经细菌分离培养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血清玻片凝集试验的进一步鉴定,从小鼠咽、饮水、饲料中检出了嗜肺巴氏杆菌。结论该设施饲养的小鼠携带嗜肺巴氏杆菌,饮水和饲料也有嗜肺巴氏杆菌污染,该污染可能与动物饲养密度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来源的嗜肺巴氏杆菌在实验大鼠和小鼠中的传染性.方法取源于野鼠、实验大鼠和小鼠的嗜肺巴氏杆菌3株,对30只受试大鼠和小鼠进行交叉人工感染,并于感染后不同时期取咽拭子分离培养,对感染前后菌株,应用RAPD-PCR、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基因型、蛋白和抗原成份比较,以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受试实验动物对3株嗜肺巴氏杆菌均易感,被接种的动物能稳定携带嗜肺巴氏杆菌直到试验结束,重新分离的嗜肺巴氏杆菌在生物学特性、蛋白成份、抗原性和基因型方面无明显改变.结论同一株嗜肺巴氏杆菌能在实验大鼠和小鼠中相互传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制一种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表现出强选择作用的选择性培养基,用于该菌的常规检测。方法 药敏试验及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研制了嗜肺巴氏杆菌选择性培养基(PPSM培养基)及嗜肺巴斯德杆菌增菌液(PP肉汤)。嗜肺巴斯德杆菌在PPSM培养基上,37℃48h培养,形成1mm左右,凸起、湿润、灰黑色并有金属光泽的特殊菌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氏菌的抑制率为100%,对变形杆菌的抑制率为76%,并能抑制其迁徙生长;通过PP肉汤增菌培养,PPSM培养基使SPF小鼠粪便中嗜肺巴斯德杆菌检出率从0增至67.2%;用小鼠咽拭子接种该培养基,其初代培养物几乎为纯培养物。结论 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使用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进行检测可以简化检测程序、防止漏检、在不处死动物的情况下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进行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5.
对清洁级昆明小鼠常规监测中分离的一株可疑嗜肺巴氏杆菌进行了有关遗传学和生物表型特征的检定。该菌形态学及一般培养特性与嗜肺巴氏杆菌相似 ,与嗜肺巴氏杆菌参考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生化试验不符合嗜肺巴氏杆菌典型特征 ,染色体DNA的G -Cmol%测定不能排除巴斯德氏菌属细菌的可能 ,进一步生化检定不符合国外报道的嗜肺巴氏杆菌Jawetz和Hey 1 .2个生物型 ,但与国外报道的Pasteurella .sp组细菌相似。  相似文献   

6.
兔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症状的疾病,有全身败血症、传染性鼻炎、肺炎、中耳炎、结膜炎、子宫积脓、睾丸炎和脓肿等。家兔的巴氏杆菌通常多为隐性感染。在污染群中,随着兔龄的增大,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兔群中的污染率有增加的趋势,常引起大批发病和死亡,是危害家兔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现将笔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L型嗜肺巴氏杆菌在诊断学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方法 青霉素液体法诱导,并对嗜肺巴氏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结果 嗜肺巴氏杆菌L型具有典型的“煎蛋状”(L型)和“丝状”(F 型)菌落,扫描电镜观察,L型菌体呈球状、杆状、长丝状;革兰染色呈阴性、缠绕的长丝体,并具有圆球体及巨型体,细胞壁染色显示细胞壁缺失;对紫外线、新洁尔灭抵抗力较原菌增强5~10倍;自然干燥环境中,原菌2 d死亡,而L型可存活12 d;能透过0.45μm滤膜;回复的最初几代,其菌体形态较原菌大数倍。结论 L型嗜肺巴氏杆菌在形态学方面有较大变化,对理化因素及外界环境抵抗力增强,有可能透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本研究提示L型嗜肺巴氏杆菌在该菌诊断学及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嗜肺巴氏杆菌外膜蛋白(OMP)和脂多糖(LPs)作为血清学诊断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用OMP、LPS和全菌(WC)作为Western blot和ELISA的诊断抗原检测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嗜肺巴氏杆菌小鼠相应的IgG抗体滴度,同时测定3种抗原与实验动物常见致病菌的交叉反应.结果与嗜肺巴氏杆菌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小鼠血清的ELISA反应中,不同时期,LPS作为诊断抗原时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WC次之,OMP最低.自然感染小鼠群中,出生4周LPS抗体阳性率即可达80%,而同期的WC和OMP仅为25%和20%,故LPS敏感性最高.与实验动物常见致病菌免疫血清和阴性种鼠血清的ELISA反应中,WC抗原表现出较高的吸光度(A)值,经Western blot证实,其反应为非特异性反应,LPS抗原特异性最强,OMP抗原次之.结论混合多株具有型或种特异性的OMP或LPS作为ELISA的诊断抗原,无论从特异性和敏感性上均高于全菌抗原.  相似文献   

9.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靛基质是嗜肺巴氏杆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但在常用的手册及标准方法中,仅介绍了常规的靛基质试验方法,按此方法一般不易检测出嗜肺巴氏杆菌产生的较微量的靛基质。为此,我们就嗜肺巴氏杆菌靛基质试验时细菌的接种量,结果观察时靛基质萃取物二甲苯的使用两方面进行了探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病人血、动物脏器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和鼠血清抗体。结果: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端螺旋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9.22%和3.81%,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阳性率为29.71%,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板齿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的带菌率在26%~50%之间。结论:我市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从人群中分离到的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我省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康唑治疗肺结核合并肺念珠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03例肺结核合并肺念珠菌感染者,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均给予氟康唑治疗,疗程3周~4周,观察痰中真菌清除率及副作用。结果:老年组痰中真菌清除率89.6%,中青年组97.2%,两组副作用均较轻;结论:氟康唑治疗肺结核合并肺念珠菌感染有效、安全,尤其适合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DEN诱发PLCε基因敲除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突变诱发剂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肿瘤增强剂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诱发PLC~基因敲除小鼠建立肝脏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出生12日龄的雄性PLCε-/-小鼠和PLCε-/-小鼠各40只(分别为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先腹腔注射DEN,4周龄后开始加饮PB药水,持续喂养;同样随机选取出生12日龄的雄性PLCε-/-小鼠和PLCε-/-小鼠各40只(分别为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正常喂养;实验周期均为24周,实验结束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肝脏肿瘤的形成。结果经病理学结果证实,实验组Ⅱ小鼠发生肝脏肿瘤18只,成癌率为60%,实验组Ⅰ小鼠发生肝脏肿瘤15只,成癌率为46.9%。而对照组Ⅰ、Ⅱ的小鼠均未发生肝癌。结论利用突变剂DEN联合PB诱发PLCe基因敲除小鼠成功地建立了肝脏肿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LCe在肝脏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抑素基因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内抑素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作用。方法采用重组内抑素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对不同周龄的ApoE基因敲除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进行电脉冲介导的骨骼肌内抑素基因转移,共进行10次基因转移,以空载质粒作为对照。结果24周龄组处理前主动脉起始部狭窄率为16%±4%,经过20周处理后对照组平均狭窄率为56%±14%,治疗组为34%±8%,较对照组减轻了54%。36周龄组处理前平均狭窄率为30%±6%,20周处理后对照组为64%±12%,治疗组为49%±10%,较对照组减轻了44%。治疗组斑块内内皮细胞数和毛细血管出现率较对照组均减少,两组间血脂指标没有差异。结论骨骼肌介导的内抑素基因转移能够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BALB/c乳鼠肠道感染轮状病毒(RV)的动物模型,检测血Th1细胞因子Ⅰγ-干扰素(IFN-γ)和Th17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的水平,比较两类细胞因子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RV感染后机体的细胞免疫过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深入了解RV感染的免疫病理特点,为临床防治RV感染及肠道外损伤寻找新的办法.方法:以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培养猴RV SA-11株,扩增.实验动物选用清洁级BALB/c乳鼠603,日龄3~5 d,雌雄不拘,随机分为2组,每组303,即观察组(RV感染模型组):胃内灌入100μL(1×10-4)TCD50感染性滴度的SA-11株RV;对照组:胃内灌入100μL0.9%氯化钠注射液.接种当天以第0天计,每天观察乳鼠情况,收集大便检测RV抗原.分别在接种后的第3天和第8天留取血清检测IFN-γ和IL-17水平.处死乳鼠,留取肝脏、心脏等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感染后第3天观察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第8天时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3天观察组IL-17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光镜下观察组乳鼠第3天大部分肝细胞肿胀,中、重度空泡变性,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浊肿,心肌间质水肿,心内膜、心肌层淋巴细胞浸润,第8天时个别肝脏细胞稍肿胀,轻度空泡变性,心肌细胞大致正常.对照组肝脏及心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乳鼠感染RV早期以IFN-γ表达为主,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肠外脏器损害,但总体上程度轻.而后期IL-17应答占优势,说明IL-17可能在RV的控制上起一定作用,且对肠外脏器的损害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预先免疫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BCG或灭菌生理盐水皮内注射预先免疫2周,然后由尾静脉注射白色念珠菌进行攻击,观察小鼠死亡率及计算存活小鼠肾组织带菌量。结果BCG免疫组存活时间长于生理盐水免疫组(P〈0.01);存活小鼠肾组织菌落计数:BCG免疫组远少于省里盐水免疫组(P〈0.01)。结论BCG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索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昆明小鼠的胃感染模型的方法。②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喂昆明小鼠,所有动物灌喂前用酒精预处理一次,再隔天灌喂,共5次,每次0.4mL。实验组菌液灌喂,对照组生理盐水灌喂。所有动物灌喂前禁食、禁水12小时,灌喂后再禁食水4小时。在末次灌喂后2、4、6、8周分批以脊椎脱臼法处死实验组动物,分别用细菌学及组织学方法评价HP感染及其引起的胃组织炎症反应。③结果造模2、4、6、8周后,动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75%、100%、60%、30%;对照组是0%。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率分别是50%、56%、90%、70%;对照组38%。HP感染4周后胃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胃黏膜表面及胃小凹内可见数量不等的HP,实验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定植量的差异有显性;HE染色可见轻度的炎性反应,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性。④结论用灌喂HP的方法能建立早期的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中药制剂治疗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三七片及复方接骨片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0例门诊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三七片组、复方接骨片组和对照组。观察3组患者消肿止痛效果、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原始骨痂出现时间。结果:止痛效果显示,复方三七片组及复方接骨片组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消肿效果显示,复方三七片及复方接骨片组有效率分别达90%、80%,优于对照组的61.67%。血碱性磷酸酶水平显示,复方三七片及复方接骨片组有效率分别达86.67%、95%,优于对照组的75%。复方三七片及复方接骨片组在第2周即有原始骨痂开始出现,4周内分别有93.33%、96.67%的患者出现原始骨痂,而对照组在第3周才可见原始骨痂出现,4周内有66.67%的患者出现原始骨痂。结论:复方三七片及复方接骨片均能够减轻患部疼痛,促进患部肿胀消退,提高血碱性磷酸酶水平,促进原始骨痂形成。骨折早期(2周内)口服复方三七片有利于消肿止痛,骨折2周后口服复方接骨片有利于骨痂生长、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并评价肝硬化小鼠的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模型。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每周2次,8周后形成肝硬化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豆油。2组小鼠均行37%肝部分切除术。观察2组小鼠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存活率、术后生存情况和术后肝再生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2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学表现;ELASA法观察2组小鼠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C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2组小鼠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6周存活率均为100%。术后3周内实验组小鼠肝再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3周时两者基本一致,术后3周之后实验组小鼠的肝再生率高于对照组。HE染色和Masson染色,CCl4注射8周后肝脏呈肝硬化病理改变,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组织结构逐渐改善。实验组小鼠血清H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组小鼠血清HGF水平均较术前有所升高,随后恢复至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肝切除后实验组小鼠血清ALT水平升高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到达峰值时间延迟。结论:CCl4诱导肝硬化小鼠采用丝线结扎后切除左外叶的方法极易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硬化小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模型。  相似文献   

19.
泽兰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泽兰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效应。方法 8周龄昆明种小鼠15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只。对照组小鼠给予蒸馏水每只每天0.5 mL,观察组给予泽兰水煎剂(0.25 g·L~(-1))每只每天0.5 mL,均连续灌胃7 d,自由取食。7 d后,做淋巴细胞α-醋酸萘脂酶(ANAE)的检测、碳廓清实验、抗体IgM生成量测定、耳朵肿胀实验以及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观察泽兰水煎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ANAE阳性细胞百分数、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碳粒的功能、小鼠抗体生成细胞分泌的抗体IgM量、小鼠双耳的质量差、由刀豆蛋白刺激引起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由脂多糖刺激引起的B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泽兰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等量幽门螺杆菌不同灌胃方法对小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小鼠胃黏膜感染幽门螺杆菌程 度的影响。方法: 将含等量NCTC11637幽门螺杆菌的布氏肉汤混悬液通过A,B,C,D 4种方法感染6周龄的雄性 C57BL/6小鼠。A方法用幽门螺杆菌悬液0.2 mL/只灌胃小鼠,隔天1次,共5次。B方法用幽门螺杆菌悬液0.2 mL/只 灌胃小鼠,每天1次,连续5次。C方法第1天用幽门螺杆菌悬液灌胃小鼠0.4 mL/只,以后连续3 d每天灌胃1次,每次 0.2 mL/只。D方法第1天用幽门螺杆菌悬液灌胃小鼠0.4 mL/只,以后隔天灌胃1次,每次0.2 mL/只,共3次。E方法用 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小鼠。灌胃后第2,4,6周处死小鼠,其胃黏膜组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 取胃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的感染程度。结果:2周后A,B,C,D组小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3.3%, 50.0%,66.7%,33.3%;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B方法>D方法>A方法>E方法。4周后A,B,C,D组小鼠的感染率分别 为50.0%,83.3%,83.3%,66.7%;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B方法>D方法>A方法>E方法。6周后A,B,C,D组小鼠的 感染率均为100%;炎症的感染程度C方法>D方法>B方法>A方法>E方法。结论:在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期,灌胃方法 不同小鼠的感染率不同,炎症程度不同;在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期,灌胃方法不同小鼠的感染率相同,感染的炎 症程度不同。采用第1天灌0.4 mL,以后连续3 d每天1次,0.2 mL/次的灌胃方法最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在小鼠胃黏膜定 植,感染炎症程度最严重,有利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的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