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冬不按硚,春不鼽衄……"之说,对此诸家解说不一,众论纷云,历来是个疑点(本文<素问>原文均引自<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唐·王冰注:"按谓按摩,硚谓如硚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硚,春不鼽衄."(<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相似文献   

2.
3.
《内经》“冬不按跷”理论的养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清平 《陕西中医》2004,25(10):947-947,889
《黄帝内经》在总结、汇聚先秦道家、儒家、杂家有关养生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法则。其中,《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顺时摄养原则,是以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为根本,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养生思想,对现今的养生、防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中提出的“冬不按跷”正体现了人要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4.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5.
围绕《内经》病"不已",针对是否可针刺、针刺治法变换、针刺穴位灵活运用及针刺治则正确把握4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从更深层面阐述《内经》针刺之道,为临床针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以象论理”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象论理 ,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从现有文献看 ,其肇端于《周易》。在《周易》中 ,我们看到 :人类通过对“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1 ] 的感性材料的整体把握 ,得出对客观世界的理论化认识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1 ] 。但这种理论化认识通过何种形式表达出来呢 ?中国古人采用了“以象论理”的思维方式 ,“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1 ] ,即用具体的形象符号来传达抽象的涵义。与《周易》大有渊源的《内经》对这种思维方式又有所发展 ,更多的是列举具体的形象或描述一般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1 “以象论理”的…  相似文献   

7.
本于《内经》从脑的生理,脑的谷精补养,脑与脏腑、体窍、运动与睡眠、思维活动、防病等方面论述“脑”为元神,总统全身,维持人体健康长寿的作用;并就脑在后世的影响和发展作以阐发,以论述“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素有争议,大多奉为“伏邪”学说的理论渊源。如张志聪认为:“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通观全文,联系诸篇有关论点,愚意此条经旨,非言伏邪,实乃指冬令不善藏摄,时令之邪(寒)易伤阳气,正气先虚;至春令则多患温病。现试陈管见,析疑如  相似文献   

9.
"法天则地"在<内经>中被视为针灸论治的重要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今 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里讲的"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医学认识论里的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人体的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经脉中气血的运行,亦与日月辰宿之行相合,即如<灵枢·卫气行><灵 枢·五十营>所讲的天周二十八宿,人气周于身五十周;而四时气之在人,则有"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的分别.其二:则是取法于天地阴阳四时, 随着自然变化的规律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生,皆是"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故四时之风伤人发病各异;而针刺治疗则必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等,即如<灵枢·四时气>所言"四 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衍)为定";就连用于针刺治疗的九针,也是应于 天地之数的(<灵枢·九针论>);所以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的说法.这便是法天则地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于勇  郝桂纯 《陕西中医》2007,28(7):913-914
“气”的概念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人对《内经》162篇内容作过详细统计,其中以气命名的有19篇,内容论及气的有131篇,以气组成的气名,多至2000余处,以气名分类凡270多种,足见“气”在《内经》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相似文献   

11.
孙永生 《国医论坛》2001,16(5):52-52
1 四时变化对脏腑的影响《内经》根据天人相应思想并结合五行学说 ,把四时季节与脏腑密切联系在一起 ,提出脏腑必应天时 ,即脏腑的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把脏腑与季节联系起来 ,脏腑各有主时 ,如“肝主春时”、“心主夏时”、“脾主长夏时”、“肺主秋时”、“肾主冬时”;一方面指出人体在各个季节要适应相应气候的变化 ,以免伤害相应脏腑 ,产生疾病 ,如《四气调神大论》曰 :“逆春气 ,则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逆夏气 ,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 ,肺气焦满。逆冬气 ,则少阴不藏 ,肾气独沉。”2 四时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正常女子经血当以月为期,定期而潮,若不以月潮,谓之不月或月事不来,主指闭经,也含月经后期等病。闭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月经停闭、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或低下,可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搜集《黄帝内经》中有关"女子不月"的阐述,探讨该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及常用治疗方剂,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少火”理论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即平和的阳气,是与壮火相对而言的。“少火”理论认为,元气需要少火的温煦,而壮火则能耗伤元气,即亢烈的阳气能够耗伤人体的元气,所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一理论对于临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这一理论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略作论述,并举病案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16.
《内经·素问》文词古奥,言简意深,历代注家都有注错之处。1978年版高校教材虽经诸多专家审定,仍不免错漏。笔者颂读之余,对其中四则剖释如次,以供参考。一、“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维,本义为绳子,引指对事物起重要作用的东西。四维,指前文所说的寒、暑、湿、气这四种对人身阳  相似文献   

17.
《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在描述经脉时大量引用了“血气”或“气血”等词,对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血”与“气”二词的连用,是词语从单个词素向复合词语转化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构词上的问题,还反映了某种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1 言“血气”,重在“气” 《内经》言经脉之“气”与“血”,只有多少之别,并无有无之分,大致有“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血多气”、“少血少气”四类(《灵枢·九针诊》)。《素问》、《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对此记载虽不十分一致,但直至《甲乙经》  相似文献   

18.
《内经》在12篇中明确提出23个“真气”。这23个“真气”,实际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气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抗御邪气《内经》中有13个“真气”是与邪气相提并论的,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灵枢·邪客》“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此外《内经》还有103个“真”字,有30多个“真”字  相似文献   

19.
徐宁 《陕西中医》2009,30(9):1186-1188
目的:探讨《内经》中"正气"的含义及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内经》中11处"正气"二字连读者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正气在《内经》有两种含义:有时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峙,指人体中具有抗病、驱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有时指其来方向与时令方位一致的,但可使人感觉不适的四时之风,即正风,与实风、虚风不同。正气与真气、精气等须严格区分。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学发病观正气的强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步伐 ,笔者进行了解密《内经》“气”理论探索 ,提出了《内经》中人体“阳气”的物质基础就是除属于“阴精”性物质以外的所有其他生命物质 ,这些物质分布在人体内相关囊管腔中并组成各种形式的内容物 ;而“阳气”的本质就是蕴涵在这些内容物中的“动能”能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