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FIC)的抑制效果。方法:16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组Ⅰ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mL;组Ⅱ氢化可的松100mg加入至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组均在15min后经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1,注射时间2s。观察2组咳嗽发生的次数和出现时间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2组FIC发生率分别为35%(组Ⅰ)和10%(组Ⅱ),组Ⅱ明显低于组Ⅰ,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程度、咳嗽出现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麻醉诱导时提前15min静脉注射100mg氢化可的松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降低FIC发生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丙泊酚、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门诊胃镜检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芬太尼伍用小剂量麻黄碱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应与质量.方法 选择4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先静注利多卡因0.8 mg·kg-1,随之静注芬太尼1 μg·kg-1,A组丙泊酚2 mg·kg-1,B组丙泊酚2 mg·kg-1加麻黄碱0.08 mg·kg-1行静注诱导.监测BP、HR、SpO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应及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 两组术中麻醉镇痛效果及离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诱导后BP明显下降,HR减慢,B组BP、HR、SpO2稳定,清醒时间较A组平均短2.5 min.结论 丙泊酚、芬太尼伍用麻黄碱,能达到满意麻醉效果并有效防治胃镜术中的循环波动和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将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流术患者麻醉中的效果,分析对患者麻醉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 7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麻醉,实验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手术时及手术后的疼痛评分、手术麻醉情况.结果 实验组麻醉优良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6...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麻醉诱导时芬太尼与地佐辛复合麻黄碱对其诱发患者咳嗽的比较。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00)I组芬太尼,II组地佐辛复合麻黄碱。结果与I组比较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与I组比较患者HR和IBP(P〉0.05)。结论麻醉诱导时地佐辛复合麻黄碱,可明显降低患者咳嗽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痛人流及在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已成为妇产科临床重要课题,目前采用镇痛人工流产的方法很多,如宫旁神经阻滞麻醉、宫腔、宫颈表面麻醉和吸入全身麻醉.但却因镇痛效果不理想或操作繁琐,而不能真正简便有效地解决无痛人工流产的问题,我们将对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应用镇痛人工流产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12月来我院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5例,均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其给药前、麻醉后、插管时、插管后3min及插管后10min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h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丙泊酚芬太尼复合液伍用少量麻黄碱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应和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麻醉下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A组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HR、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明显下降,而B组相对稳定、不良反应少.结论 伍用小剂量麻黄碱能够预防丙泊酚芬太尼引起的呼吸循环抑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利多卡因预防芬太尼诱导下咳嗽的效果,寻求预防咳嗽安全有效的临床剂量。方法选择200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四组。组Ⅰ为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10m1),组Ⅱ为利多卡因1mg/kg,组Ⅲ为利多卡因1.5mg/kg.组Ⅳ为利多卡因2mg/kg。试验药物经浅静脉10S内注入后.观察患者1min,记录利多卡因相关中毒症状,然后于5s内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观察2min,记录咳嗽的例数和强度。监测并记录诱导期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咳嗽发生率对照组为32%,组Ⅱ为8%,组Ⅲ为6%,组Ⅳ为8%.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随着利多卡因剂量增大,局部麻醉药中毒例数和症状有增加趋势,在气管插管后5、10min组Ⅲ、Ⅳ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气管插管后即刻的比较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2mg/kg能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利多卡因1mg/kg中毒反应轻,对循环影响较小,更适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不同效应室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对丙泊酚全麻患者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患者45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Ⅲ组,分别对应的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为0.4 ng/mL、0.6 ng/mL、0.8 ng/mL.观察3组病例在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3、5分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T1时点外,Ⅰ组和Ⅱ组患者SBP、DBP、HR在其他各个观测时点较基础值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在T1、T4时点SBP、HR较其他观测时点明显下降(P<0.05).Ⅰ组和Ⅱ组较Ⅲ组SBP、DBP、HR在T4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效应室靶控浓度为0.4及0.6ng/mL的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能为全麻患者在诱导期间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室浓度进一步增加到0.8ng/mL会产生明显的心血管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氨茶碱在全麻诱导期预防芬太尼咳嗽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先给予1mg/ks氨荼碱静脉注射,lmin后再给予芬太尼等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只给予芬太尼等进行常规诱导。记录两组患者在静脉注射芬太尼后引起的咳嗽反应及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完成后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发生率分别为7.5%(3,40)、50.0%(20/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后1min两组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全麻诱导期使用小剂量氨茶碱可有效减少咳嗽发生率,降低患者不适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舒芬太尼-丙泊酚与麻黄碱静脉复合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麻黄碱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胃镜检查者150例。随机分成3组,Ⅰ组:芬太尼-丙泊酚组;Ⅱ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组;Ⅲ组: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黄碱组。观察各组血压、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3组中,Ⅱ、Ⅲ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丙泊酚用量少于Ⅰ组(P<0.05)。Ⅲ组的血压变化小于Ⅰ、Ⅱ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与麻黄碱用于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苏醒时间短、离院时间早,对循环系统影响小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定对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D1组)、0.4μg/kg(D2组)、0.6μg/kg(D3组)或生理盐水(C组),泵注时间均为10min。泵注结束后所有患者均在2s内快速静脉输注芬太尼4μg/kg,2min后静脉给予丙泊酚1.5mg/kg和维库溴胺0.1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记录芬太尼注射后1min内呛咳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程度,记录开始静注右美托咪定至气管插管后3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心血管反应事件。结果 D1组、D2组、D3组和C组呛咳的发生率分别为23.3%、26.7%、20.0%和60.0%;D1组、D2组和D3组呛咳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1)。D2和D3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D1组和C组(20.0%、23.3%vs.6.7%、3.3%)(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能安全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定对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D1组)、0.4μg/kg(D2组)、0.6μg/kg(D3组)或生理盐水(C组),泵注时间均为10 min.泵注结束后所有患者均在2s内快速静脉输注芬太尼4μg/kg,2 min后静脉给予丙泊酚1.5 mg/kg和维库溴胺0.1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记录芬太尼注射后1 min内呛咳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程度,记录开始静注右美托咪定至气管插管后3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心血管反应事件.结果 D1组、D)2组、D3组和C组呛咳的发生率分别为23.3%、26.7%、20.0%和60.0%;D1组、D2组和D3组呛咳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1).D2和D3组严重窭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D1组和C组(20.0%、23.3% vs.6.7%、3.3%)(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能安全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对全麻诱导期舒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选择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注地佐辛0.05mg/kg (D1组)、0.1mg/kg (D2组)、0.15mg/kg(D3组),10min后3组患者均在3s内快速静注舒芬太尼0.4μg/kg,1min后行麻醉诱导.记录舒芬太尼注射后1min内发生呛咳反应的例数和强度.记录地佐辛静注前(T0)、地佐辛静注后10min (T1)、舒芬太尼静注后1min(T2)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镇静评分(OAA/S).结果 3组患者舒芬太尼静注后1min内均未发生呛咳反应.与T0时比较,T1、T2时D3组HR、MAP、Sp02及OAA/S评分均降低(P<0.05);与D1、D2组比较,D3组T1、T2时MAP、SpO2及OAA/S评分降低,T2时H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05mg/kg、0.1 mg/kg、0.15mg/kg均可有效抑制舒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以0.05mg/kg、0.1mg/kg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预注射对全身麻醉诱导时丙泊酚的用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0例拟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择期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Ⅰ~Ⅱ级,完全随机分成4组各20例,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给予不同用药。Ⅰ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 ml;Ⅱ组给予地佐辛0.05 mg/kg;Ⅲ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 ;Ⅳ组给予地佐辛0.2 mg/kg(用药量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5 ml)。记录4组丙泊酚诱导总量,基础值、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1、3、5 min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的变化。结果4组患者MAP 和心率比较,Ⅰ组[ MAP:插管前(73±9)mmHg(1mmHg=0.133 kPa),插管后1 min(94±12)mmHg,3 min(84±8) mmHg;心率:插管前(70±10)次/min,插管后1 min(90±8)次/min,3 min(83±9)次/min],Ⅱ组[MAP:插管前(74±10) mmHg,插管后1 min(91±10)mmHg,3 min(83±10)mmHg;心率:插管前(70±8)次/min,插管后1 min(91±8)次/min,3 min(82±7)次/min]在插管前后变化较明显(P<0.05),Ⅲ组[MAP:插管前(77±8)mmHg,插管后1 min (84±6)mmHg;心率:插管前(75±11)次/min,插管后1 min(83±9)次/min]仅在插管后1 min时略有升高(P<0.05),Ⅳ组在插管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Ⅲ组和Ⅳ组相应时间点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BIS比较:Ⅰ组(插管前:48.4±1.3,插管后1 min:)、Ⅱ组(插管前:48.9±1.6,插管后1 min:51.4±2.4)BIS值在插管后1 min明显高于插管前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Ⅳ组在插管前和插管后1 min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Ⅳ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6±11.2)mg、(92.2±10.2)mg比(138±10)mg,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麻状态下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对患者血液流动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roup 1组(n=70,予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和Group 2组(n=70,予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间血压及心率变化,注射引发疼痛、呼吸暂停及肌阵挛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Group 1组与Group2组在各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41、201.276,P<0.05).Group 1组50.00%患者均未感觉到麻醉诱导引起的注射疼痛反应,而Group 2组96.00%患者无麻醉诱导引起的注射疼痛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Group 1组全部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均未发生肌阵挛现象,而Group 2组有44例(62.86%)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未发生肌阵挛现象,26例(37.14%)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发生肌阵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2,P=0.028).Group 1组有38例(76.00%)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出现呼吸暂停,Group 2组有33例(66.00%)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出现呼吸暂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81,P=0.612).结论 麻醉诱导期间,依托咪酯较丙泊酚具有较好的血压及心率稳定性,不易诱发注射疼痛,对于血压及心率不稳定的患者是一个较理想的麻醉诱导制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快诱导全麻对减轻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200例ASAI或Ⅱ级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麻醉诱导方法分别为:Ⅰ组(对照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Ⅱ组(预注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1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3μg/kg,Ⅲ组(稀释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2.5μg/mL)、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Ⅳ组(后注射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4μg/kg;除组Ⅲ外其余3组舒芬太尼浓度为10μg/mL。4组患者于诱导后2min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插管前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插管时的SpO2、ABP和HR。结果 4组患者咳嗽的发生率Ⅱ组为8%(4/50),Ⅲ组为10%(5/50),Ⅳ组为2%(1/50),Ⅱ、Ⅲ、Ⅳ组明显低于Ⅰ组的38%(19/50)(P<0.01),Ⅱ、Ⅲ组低于Ⅳ组(P<0.05);4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的S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的SBP、HR均较T1、T2明显升高(P<0.01)。结论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时舒芬太尼最后给药、稀释给药或给予预注剂量均可以明显降低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其中以最后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