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总义齿修复过程中,正确的颌位记录是成功修复的关键因素。但在临床上,由于患者长期失牙未能及时修复,或就诊时精神紧张,易形成前伸或侧向,以致在颌位记录时产生错误,导致总义齿修复的失败。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一个补救措施,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嘱患者将上颌总义齿戴入口内,然后将烫软的红色打样膏铺于下颌总义齿咬合面,将其戴入,嘱患者咬紧。待打样膏硬固后,将上下颌总义齿一并取下,上架。石膏凝固后将架打开,去掉咬合面的打样膏。沿下颌总义齿龈缘向下磨除覆盖人工牙颈部的基托,直至将人工牙整体暴露,再用裂钻沿…  相似文献   

3.
作者使用D—SGG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总义齿颌位关系进行了探讨。无牙颌患者的最广泛接触位(PMI,CO)与正中关系位(CRO)不在同一位置,差异具有显著性。总义齿的最广泛接触位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0.72土0.39mm的范围之中。总义齿的最广泛接触位变异很大,在同一患者的不同次咬(牙合)都有差异,即总义齿患者肌肉自然闭合的终点并非一个精确的点,而是一个相应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62名无牙颌患者不戴义齿与戴不同义齿时,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无牙颌患者戴上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影响较小;戴下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增大有较大的作用;三个月后戴与不戴义齿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的转移方法和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需要进行颌位关系转移的患者10名,采用传统方法制作对照组义齿,同时制作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转移的复制组义齿。分别对2组义齿进行对比观察及初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试戴时间方面,复制组参考对照组修改后可明显减少试戴时间(P〈0.05),而在美观、固位、稳定、咬合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的转移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口内多数牙缺失时新的颌位记录方法。方法:使用一种截面为H形专用托盘,托盘内置入弹性印模材料放于缺牙区,病人自然咬合至印模材硬固后取出,再放到石膏模型上就位后上颌架固定,转移咬合关系。结果:采用颌位记录托盘制取咬合记录平均时间减少15min,耠关系准确率高。结论:使用颌位纪录用托盘与传统蜡记录方法相比,可明显缩短操作时间,胎记录准确,操作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7.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的确定是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取得准确的颌位关系,是制作全口义齿的关键步骤[1],对于全口义齿修复取得成功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义齿修复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材料,但是其最基本的目的是在符合正常生理要求的骀位上恢复咀嚼功能。牙齿的缺失会带来咬合支持能力的下降,关键部位的牙齿缺失或多数牙的缺失会造成颌位的变化和不稳定。义齿修复时颌位关系是否正确常常会影响到义齿修复的成功,在不正确的位置上建立义齿的咬合关系,可能会出现义齿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者牙尖交错位(IGP)的髁位及戴入肌位He板后的改变,对戴入肌位He板后颞颌差了(TMJ)弹响消失者,观察盘突关系的变化。方法 对102例CMD者在ICP及戴入肌位He板后咬合接触时,在断层深度不变的情况,分别进行双侧TMJ侧位中层摄反后弹响立即消失者行戴板前、即刻戴入He板后及治疗后,TMJ上腔迁影的断层摄影。结果 102例CMD者ICP时,髁突一侧后位或双侧后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循证医学在颌位关系记录中应用的现状的必要性及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 C M D) 者牙尖交错位( I C P) 的髁位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的改变, 对戴入肌位牙合板后颞颌关节( T M J) 弹响消失者, 观察盘突关系的变化。方法 对102 例 C M D 者在 I C P 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咬合接触时, 在断层深度不变的情况, 分别进行双侧 T M J侧位中层摄影, 对其中9 例戴板后弹响立即消失者行戴板前、即刻戴入牙合板后及治疗后, T M J上腔造影的断层摄影。结果 102 例 C M D 者 I C P 时, 髁突一侧后位或双侧后位43 例, 中位46 例, 一中一前6 例, 双侧前位7 例。戴入牙合板后, 后位者30 例双侧居中, 中位者36 例前下移,而髁位异常在戴板后持不变者5 例。9 例盘突关系异常者, 戴入牙合板后全部恢复正常, 但3 ~6 月后去板, 仅1 例盘突关系正常,8 例仍异常。结论 肌位牙合板可使后位的髁突居中, 居中者前下调位并纠正不对称的髁位, 而对盘突关系异常的调整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确定无牙颌患者的水平颌位,是全口义齿修复中关键步骤之一。在临床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卷舌法,吞咽法,后牙咬合法,自然开闭口运动,肌监控仪,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以及美国最新推出Biopark系统,都能帮助无牙颌患者的下颌回到他们的生理性最适位,建立正确的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正常颌位总义齿前牙排列的he关系,按传统的常规排列均为正中he位时其上下前牙应呈1mm浅覆he的he接触关系,而且要求的唇舌向位排成垂直或稍唇向位,因此临床长期来总义齿前牙排成覆盖极小的1mm浅覆he,致上下前牙常呈紧密的面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无牙颌颌位关系记录的目的是正确确定患者的正中关系位,以期在此位置上通过全口义齿重新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颌位关系记录内容包括垂直关系与水平关系2部分。对于垂直关系,临床上一般通过记录患者面下1/3垂直距离来确定。当患者下颌位于息止颌位时,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略向前下,咀嚼肌处于均衡放松状态,临床上一般通过测量息止颌位垂直距离来确定正中关系位垂直距离。在临床上医师通常在记录垂直关系的同时进行水平颌位关系的记录。本文通过图文并茂方式详细描述了颌位关系记录的几种临床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6例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下颌体部截骨后,颞颌关节X光照片的测量,分析了髁状突的位置变化及其对颞颌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上颌前移下颌体部截骨后退后髁状突的位置移动较小,除个别病例外一般不伴有术后髁状突位置的移动及颞颌关节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应用数字化X线头影测量法对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无牙颌面部结构特点,探讨临床应用吞咽法确定颌位关系的理论依据。方法 57~70岁的无牙颌患者43例,新全口义齿戴用舒适后,使用德国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拍头颅定位侧位片,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各1张。结果 无牙颌患者男性垂直向面部高度比女性大,前下面高/前上面高比值在男女性均约为6/5,S-N-Po角约为78~80度。在垂直向和前后向,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2组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是同一个位置。结论 用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进行头影测量,方法便捷,有自身特点。证实吞咽咬合法是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肌位He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对102例颅颌功能紊乱患者均戴用肌位He板,戴板后1周,2周,1月各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共戴板3-6月,记录载板是否出现咬合不稳,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直至不再变化,待症状消失后去除He板,轻咬至肌接触位,记录He与颌位是否协调。  相似文献   

19.
为校对所取无牙颌患者正(牙合)中位记录正确与否,本文根据肌电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不同颌位咬合时嚼肌和颞肌的收缩特点,提出对患者两侧颞肌前束和嚼肌中部同时触诊,通过比较两侧肌肉的收缩强度、比较颞肌前束与嚼肌的收缩强度鉴别正中(牙合)位与非正中(牙合)位,介绍了该方法的要点,临床效果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无牙颌位嚼肌及颞肌的肌电图峰值电压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洪臣  周继林 《口腔医学》1994,14(3):122-124
作者通过对12例无牙颌患者分别进行戴总义齿保持在正中位紧咬与不戴总义齿保持在无牙颌位紧咬以及戴与不戴总义齿嚼肌与颞肌的肌电图测定,发现嚼肌及颞肌在两位紧咬时峰值电压均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息止颌位时戴与不戴总义齿肌电活动测定结果均值间亦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在失去全部牙齿后,肌肉的进一步收缩活动是导致无牙颌位这一病理性颌位的动力,认为提颌肌群进一步收缩的能力既有利于咀嚼功能的发挥,又可成为TMJDS的因素,由于提颌肌群功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牙齿的有无,在总义齿修复时不能仅仅依赖最大肌力及力确定垂直距离与最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