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建华 《北京中医》2010,(11):844-845
对《伤寒论》中六病定位的方法,张仲景并未明确说明,而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三阳六病临床症候来具体体现。这就导致历代医家对三阴三阳六病的病位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少阴病及厥阴病的定位分歧。而经过研究,三阴三阳六病实际的定位应当是,太阳病与厥阴病主表部、少阳病与少阴病主半表半里部、阳明病与太阴病主里部。  相似文献   

2.
李国栋  李芳铭 《河南中医》2010,30(3):214-215
《伤寒论》"六病"具有特定的时间概念,"六证"具有特定的时间、病位和病性概念,由此构成"六病时位辨证"特色。六病是病时、病位和病性不相统一的非典型性六病;六证是病时、病位和病性相统一的典型性六病。弄懂六病与六证的确切含义,弄清六病与六证的关系,才能解除千余年来束缚学习《伤寒论》的瓶颈,使《伤寒论》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景龄 《国医论坛》2012,27(5):43-43
燥病可分为外燥病、内燥病两类,外燥病系指外感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病系指阴津耗伤而引发。现就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浅述如下。1燥病的病因病机1.1外燥病外燥病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从发  相似文献   

4.
王明杰  黄淑芬 《河南中医》1996,16(5):270-272
对太阳病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探讨,认为太阳病内含杂病。从临床上看,太阳病不仅常见于外感热病初期,而且常见于许多杂病初期,故太阳病应包括太阳热病与太阳杂病两大类。《伤寒论·太阳篇》中多杂病,主要有外邪引发杂病宿疾、外感导致杂病、伤寒兼夹杂病、伤寒变生杂病等几类。伤寒方用治杂病并非是借用、移植和扩大应用,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伤寒方既治伤寒、又治杂病。  相似文献   

5.
在第8章病性辨证的内容里面有:“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证求因之谓”,这里既说病性是病因,又说病性为病机,显然这里教材谈的病性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笔者认为病性辨证中的病性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绪论中明确指出:“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所做的病理性概括。”可见辨证的目的就是明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最后作病机性概括。假如证里面病性既是病因,又是病机,那么辨证里面再谈病性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的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六病的对应关系。方法用三部六病学说的病时、病位、病性对《伤寒论》中条文及《伤寒论》中的六病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六病欲解时即六病病时提出标准六病与非标准六病。结论典型性六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的六病相对应都有对应方剂治疗,而非典型性六病的治疗则应观其脉证,以法治之。  相似文献   

7.
论病机层次和要素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黄开泰 《河南中医》2004,24(3):12-13
中医学是直接从临床中形成、发展的,所有理论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临床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一切临床活动都以病机为中心。病机可分为四个层次:①病机理论基础;②基本病机;③病病机;④证候病机。病机的要素有病种、病因、病位、病性、病形、病势等六项。病机要素量和病机层次具有对应关系,病机层次越低要素量就越多,与临床关系就越直接;病机层次越高要素量就越小,与临床关系就越间接,但这并不反应临床意义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述《金匮要略》惊悸病辨证施治。通过惊悸病名分析,病因病机探讨,病性虚实的区分,探讨和了解《金匮要略》对惊悸病辨病思路。通过惊悸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病机复杂。基于这种复杂性,本文将高血压病的病机分为基本病机、症状病机、证候病机、疾病病机和微观病机等几个不同层次,并分析病机层次间的联系,及各层次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着重指出了症状病机在高血压病痛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少阳病实质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深入分析少阳病提纲证、少阳病主方、六经病传变顺序等,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解,对少阳病实质进行再认识。少阳病其病位应在里,而非半表半里,其病性应为半阴半阳、半虚半实,其本质是阳明太阴同病。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为清阳明之热、补太阴之虚并进,扶正祛邪兼具;柴胡类方、黄芩类方、泻心汤类方均属于治疗少阳病方。对少阳病的实质的再探索,有利于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从痰瘀致冠心病的理论基础、痰瘀致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痰瘀论治冠心病等论述从痰瘀治疗冠心病。认为治疗冠心病痰瘀同病,应化痰祛瘀同时以健脾益气,疏肝行气,温肾滋阴。  相似文献   

12.
卢红蓉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3-1428
作者为总结现代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规律和各家特点,提炼和阐明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理论框架,开展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学术调研。作为调研内容之一,首先就2012年以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诊治冠心病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进行文献调研。文献调研的初步结果表明:有相关科技成果33项,期刊论文149篇。关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代表性学说有血瘀说、瘀毒从化说、痰瘀互结说、心脾痰瘀相关说、脾胃相关说、络病说等。其中,血瘀说又有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等不同类型。上述病机学说,有侧重正虚、邪实的差异,共同点是均强调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并据此开展了不同角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3.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早发冠心病(PCAD)血瘀证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各亚型证型特征。方法对322例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资料分析研究。结果PCAD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其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血瘀证各亚型血瘀证积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痰浊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P〈0.05);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各亚型中,0~1年病程以痰浊血瘀为主,2~5年病程以气滞血瘀居多,5年以上病程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P〈0.01)。结论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且PCAD血瘀证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中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冠心病非心血瘀阻证、健康者TM、TAT水平。结果:心血瘀阻证组、非心血瘀阻证组TAT水平较健康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心血瘀阻证组、非心血瘀阻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血瘀阻证组TM水平较高与非心血瘀阻证组健康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非心血瘀阻证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与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活血化瘀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 ,水病可致血病 ,而血瘀亦可导致水肿 ,血、气、水三者相互影响 ,瘀血是肾病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把肾病综合征分为阴亏血瘀和阳亏血瘀两种 ,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达到改善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恢复肾脏功能、促使疾病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Gensini积分与血管内皮因子的关系。方法:将9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各48例,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皮因子的测定,同时采用血瘀证积分评定血瘀证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脉造影的结果。结果:气虚血瘀证血瘀证积分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痰瘀互阻证;血清VEGF、ET-1水平随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积分增高而增高;IGF-1水平随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积分增高而降低。结论:冠脉Gensini积分与血管内皮因子及血瘀证积分相关。  相似文献   

17.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血瘀证的理论源流出发,梳理了历代医家对血瘀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的发展应用,阐明了活血化瘀法止血的机理,并列举了樊教授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经验,以期拓宽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活血化瘀在恶性肿瘤辨治中的应用方法。认为恶性肿瘤之病理变化与血瘀状态及瘀血产物密切相关,临证运用活血化瘀法,当与病机相应,重成瘀之因;与病程相应,明瘀成之时;与病位相应,知生瘀之处;与病理产物相应,晓瘀生之度。活血方药之用,以扶正为先,以正本清源为治;化瘀治法之用,中病即止,时时养血,以防瘀血再生。  相似文献   

20.
血瘀证是大部分肝纤维化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其本质之一,可从血瘀证的角度出发研究肝纤维化的形成和逆转机制。要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肝纤维化血瘀证研究,应在中医血瘀证的理论的指导下,改良造模方法构建新型的血瘀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该模型应在复制人类肝纤维化疾病的同时,具有血瘀证的病变特点和病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