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方法:运用益气健脾消积,养胃生津,健脾燥湿等方法,治疗小儿疳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调理脾胃治疗小儿消化道疾病,见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起始于《内经》 ,形成于《脾胃论》 ,千百年来 ,历经历代医学家不断充实和发展 ,已形成一个新生的学科体系 ,直到今天 ,它仍指导着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 ,现汇集其有关材料和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谈谈它的临床应用。1 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意义  《内经》云 :“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得谷者昌 ,失谷者亡” ;“浆粥入胃 ,则虚者活”等论述强调脾胃在发病、治疗、预后方面的作用。李东垣根据《内经》理论 ,总结前代医学家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 ,提出了“后天之本在于脾”、“内…  相似文献   

3.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成员,具有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的特点。研究发现,survivin参与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抑制及血管形成,对肝癌的辅助诊断、转移判断、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方法,如反义寡核苷酸技术、RNA干扰技术等特异性地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抗肝癌效应,因此认为以survivin为潜在的基因靶点作为肝癌治疗的新思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则 ,笔者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儿科同型异病 ,灵活辨治 ,收效满意 ,兹录验案数例。1 病例介绍1 .1 小儿腹泻 应某 ,女 ,1 0个月 ,1 996年5月 1日初诊。患儿不思乳食 ,肠鸣腹胀 ,大便日 6~ 7次 ,泄下乳食不化 ,泻前哭闹不安 ,夜寐不宁 ,曾呕吐一次 ,吐出胃中不消化之乳食 ,舌苔薄腻 ,指纹淡紫 ,证属内伤乳食型泄泻 ,治拟消食化积 ,和中健脾。处方 :焦山楂1 0 g、茯苓、神曲、白扁豆、炒谷麦芽各 6 g、白术、陈皮各 5 g、川朴 3g、煨木香 2 g,4剂而愈。1 .2 贫血 王某 ,男 ,9个月 ,1 996年 2月2 0日初诊。患儿…  相似文献   

5.
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整个气机升降出入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升降的矛盾运动一旦遭到破坏,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变生各种疾病。如脾气不升,则发生脘闷腹胀、大便溏泄等;胃气不降,在上则发生噎膈饱胀,在中则发生脘痛嘈杂,在下则发生便秘等。故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此类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张根腾老师继承了先师魏龙骧之中医气机学说,临证重视升降出入理论,治则多以调畅气机,斡旋脏腑为要。  相似文献   

6.
7.
根据中医古代文献对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论述,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归纳脾胃学说与儿科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并指导儿科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小儿脾胃贵在健运,保护脾胃功能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治脾胃法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且有效的作用,调治脾胃用药宜轻灵,同时应注意小儿的日常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肝癌多为邪毒耗伤气血,正气大伤,脏腑气血亏虚为本.调理脾胃法在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及减缓放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取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综合疗法为主,调理脾胃贯穿于其中.  相似文献   

10.
妇科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涉及的脏腑也是多方面的。但与脾胃功能是否正常亦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 ,妇女脾胃功能正常 ,则精血充沛 ,血海充盈 ,健康而无病 ,如脾胃失调 ,则生化之源不足 ,运化失常 ,可影响气血正常之活动 ,因而易致各种妇科疾病。自己在临床中以调理脾胃为主治疗妇科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兹举例如下。1 妊娠水肿冯某 ,女 ,2 8岁 ,于 1 998年 1月 3日就诊 ,孕已 8个月 ,二胎二产 ,下肢浮肿 2月余 ,渐至全身浮肿 ,按之凹陷 ,小便短少 ,饮食无味 ,头晕 ,倦怠无力 ,胎动频繁 ,舌质淡 ,舌苔薄白 ,脉虚滑 ,曾测血压 1 7.3/1…  相似文献   

11.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2.
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时而心悸不宁,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目前西医疾病中的灌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人体阳气、阴血亏虚,而致痰浊、瘀血、寒积留聚,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浊血瘀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对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益气、补血、温中、祛痰、养阴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因人因地制宜以及调护,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相似文献   

13.
治疗胃痛脾胃气虚证 :①实由虚所致 ,勿妄投开破 ;②中虚不壅补 ,宜于补中行 ;③斡旋升与降 ,消痞以散结 ;④病久则入络 ,须佐活瘀药 ;⑤中虚肝易犯 ,治胃勿忘肝  相似文献   

14.
寒热并用的组方策略首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应用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孙冰认为脾胃病的重要病机是寒热错杂,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而治疗以寒热并用为基本大法,选方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乌梅丸等具有寒热平调作用的方剂为基本方,药物多以黄连、黄芩配伍干姜、吴茱萸、附子,同时强调治疗时应注意脾胃的生理特点,配合健脾益气、疏肝行气、养阴生津的党参、白术、柴胡、玉竹、麦冬、沙参、生地黄等药物,从而达到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辛降并进以顺其升降的目的,无论是指导脾胃病的临床治疗,还是阐述方剂的组方原则,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医学承袭宋金元的基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名医辈出,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进一步丰富和成熟,进入了全面、系统和规范化的总结阶段。其中对于脾胃学说有精辟论述,又各有发挥,促使脾胃学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明清脾胃学的理论及诊治特色论述该时代所具脾胃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在治法上强调治胃病用通降法,在病机上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固然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应着力研究胃热学说;注重疏肝气以调脾胃气机,用药忌壅补,轻灵流畅为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延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政德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政德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带头人,擅长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黄政德教授在辨治脾胃病方面有独到的临床经验,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疗效显著,现将黄政德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