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供肺保存和再灌注期间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非缺血保存组 )和实验组 (缺血保存组 ) ,对保存和再灌注期间的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进行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保存后肺组织总磷脂 (TPL)和卵磷脂 (PC)含量明显降低 ,卵磷脂占总磷脂的比例 (PC/TPL)降低 ,卵磷脂与鞘磷脂比 (L/S)降低。实验组再灌注后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PL、PC、PC/TPL、L/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 (SAM)改变是肺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指标 ,热缺血、冷保存和再灌注对SAM磷脂的含量、构成及功能都有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补充治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方法:12只实验动物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供肺保存16h时经支气管注入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供肺经24h保存后采用离体肺循环灌流模型再灌流60min。灌流中观察肺动静脉血氧分压差(ΔPO2)、二氧化碳分压差(ΔPCO2)、肺动脉压(PAP)、气道压(PAW)、静态肺顺应性(Cstat)的变化。对灌流末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磷脂(TPL)、卵磷脂(PC)、卵磷脂/总磷脂(PC/TPL)、卵磷脂/鞘磷脂(L/S)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间肺重湿干比(W/D)。结果:实验组灌流中ΔPO2、ΔPC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P、PAW明显低于对照组。灌流末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PL、PC、PC/TPL、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供肺保存期间补充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改善供肺保存和再灌注后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在供肺保存中的作用。方法:1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肺动脉冲洗组)和实验组(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组),每组6只。供肺经过24h保存后采用离体肺循环灌流模型再灌流60min。灌流中观察2组肺动静脉血氧分压差(△po2)、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肺动脉压(pPA)、气道压(pAW)、静态肺顺应性(Cstat)的变化和2组保存末、灌流末肺组织和灌流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磷脂(TPL)、卵磷脂(PC)、卵磷脂/总磷脂(PC/TPL)、卵磷脂/鞘磷脂(L/S)的变化。比较2组间肺质量湿干比(W/D)。结果:实验组灌流中△po2、△pco2、Cstat明显高于对照组,pPA、pAW明显低于对照组,保存末、灌流末肺组织和灌流末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PL、PC、PC/TPL、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循环冲洗能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从而改善供肺保存和再灌注后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5.
6.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杰 《中国医刊》2002,37(2):14-15
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surfactant,PS)是由肺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合磷脂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防止肺泡萎陷 ,保证肺泡内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近年来研究发现 ,PS异常与某些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用外源性PS制剂替代治疗在某些肺部疾病中已取得肯定的疗效。1 PS的成分PS是一种复合磷脂 ,含 85 %~ 90 %磷脂 ,5 %中性脂肪 ,8%~ 10 %蛋白质。磷脂中 ,卵磷脂占总磷脂的 80 % ,饱和卵磷脂 ,即二棕榈酰卵磷脂 (DPPC) ,占卵磷脂的 5 0 %。其余 2 0 %的磷脂由磷脂酰乙醇胺…  相似文献   

7.
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磷脂,为维持肺功能主要物质。作者等将大白鼠(10只)口服丙基硫氧嘧啶,制成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与对照组(10只)比较肺指数、肺灌洗液总蛋白、总磷脂值。结果发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总磷脂值明显降低(P<0·001)。为今后开展应用甲状腺激素制剂防治PS不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肺出血时肺表面活性物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
肺表面活性物质抑制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基平  张亚霏 《铁道医学》1991,19(2):121-123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8P)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生理功能发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纯化了牛肺P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SP分子量分别为30×10~3、10.37×10~3和5.08×10~3。并采用膜天平测定表面活性比较了含SP与不合SP的PS磷脂的生物活(忄牛),发现SP在PS吸附性、单分子膜形成性和稳定性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豚鼠咽鼓管和肺脏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冯立宁  姜斌 《医学争鸣》1996,17(4):251-253
目的,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比较豚鼠咽鼓管和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的组成成分和含量、为人工合成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和治疗耳炎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咽鼓管和和肺表面活性物质中均检测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酸、磷脂酰乙醇胺,神经鞘磷脂,每3只咽鼓管中各磷脂含量及所占百分比:PE:123.46±40.66,SP:67.95±17.94,PS:48.57±18.84,PC:32.6  相似文献   

12.
13.
作者等测定15例新生儿肺出血气道吸出物(TA)和13只兔肺出血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生化成分和表面活性。结果发现:肺出血时PS总磷酯(TPL)和主要成分卵磷脂(PC)、磷脂酰甘油(PG)明显减少,总蛋白(TPr)显著增高,表面活性减弱。PS活性减弱的原因可能与TPL、PC、PG的减少及蛋白质对PS的抑制有关。作者提出用外源性PS制剂治疗肺出血,可能会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测定胎鼠肺中~3H乙酸钠掺入脂肪酸的程度,观察脂肪酸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质合成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新合成脂肪酸84%掺入磷脂中,经地塞米松刺激后,总脂质和磷脂部分分别增加40%与34%,而中性脂与糖脂部分无明显变化。从~3H乙酸钠掺入率、测磷含量和比放射活性的结果都显示,新合成脂肪酸是优先地参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特征性磷脂——饱和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的合成,地塞米松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淹溺4 h组、淹溺8 h组、淹溺16 h组,建立海水淹溺性肺水肿模型,分别于4、8、16 h处死大鼠,再行支气管肺泡灌洗(40 ml/kg),以Bartlett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总磷脂(TPL),以Mason法测定其中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以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中的总蛋白(TP),亦测定肺组织中的TPL和DSPC的含量.结果:对照组、淹溺4 h组、淹溺8 h组、淹溺16 h组BALF中TPL测定值分别为(9.1±1.1)、(6.7±2.2)、(11.7±1.3)、(9.0±3.0) mg/kg;DSPC测得值分别为(2.8±0.6)、(1.6±0.7)、(3.1±0.5)、(3.1±0.8) mg/kg.与对照组相比,淹溺4 h组的TPL、DSPC均减少,DSPC/TPL比例也减小(P<0.05).8 h后TPL和DSPC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各组经过支气管肺泡灌洗后的肺实质内的TPL测定值分别为(100.8±11.3)、(101.1±14.5)、(102.7±14.5)、(120.4±21.2) mg/kg,DSPC测定值分别为(19.2±3.6)、(19.0±6.0)、(24.6±6.0)、(23.6±9.0) mg/kg,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海水淹溺各时段BALF中的TP分别为(47.2±18.3)、(35.1±11.6)、(29.6±5.0) mg/k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9±2.7) mg/kg(P<0.05),而以淹溺4 h TP含量最高.结论:海水淹溺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效成分减少,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可能对海水淹溺肺水肿有效.  相似文献   

16.
哮喘发作期大鼠体内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及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哮喘大鼠BALF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功能和各磷脂组分含量的变化.方法设立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建立大鼠哮喘模型,检测BALF中表面张力、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结果两组中的表面张力(Nn/m)、磷脂酰胆碱(g/L)、磷脂酰肌醇(g/L)和磷脂酰丝氨酸(g/L)的测定结果分别为,正常对照组60.508±1.327,7.437±0.736,0.382±0.032,0.262±0.041,65.151±1.791,6.184±0.465,0.377±0.045和0.255±0.039.哮喘模型组BALF中表面张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磷脂酰胆碱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者呈负相关,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丝氨酸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哮喘发作期大鼠体内存在PS功能和磷脂含量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18.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分离和生物活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离体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实验性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缺血再灌注组(n=10,I/R组)和缺血再灌注PS干预组(n=10,PS组).建立大鼠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测定缺血2 h再灌注2 h(I/R组)及缺血2 h气管内注入PS后再灌注2 h(PS组)的肺动脉压、肺湿/干重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肺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变化;光、电镜观察肺病理学改变.结果I/R组肺动脉压和肺湿/干重比显著高于PS组(P<0.01),且PS组出现大量eNOS、SP-A阳性反应信号,与I/R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显微、超微结构证实给予PS后肺血管内皮及肺泡上皮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离体大鼠肺缺血后再灌注前给予PS可显著减轻再灌注后肺水肿,降低肺动脉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S减少SP-A破坏,进而刺激eNOS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