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退行性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氧化应激、异常蛋白聚集及炎症反应相关。尽管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研究发现NADHP氧化酶(NOX)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对NOX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渐进性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艾地苯醌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是能透过血脑屏障的线粒体靶向治疗药物,可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目前研究发现,艾地苯醌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弗里德共济失调等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并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而对亨廷顿病的保护作用还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3.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渐进性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艾地苯醌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是能透过血脑屏障的线粒体靶向治疗药物,可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目前研究发现,艾地苯醌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弗里德共济失调等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并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而对亨廷顿病的保护作用还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4.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坏死途径,在死亡受体信号激活后由受体交互作用蛋白1(RIP1)和RIP3调控,该途径并可被化合物5-(1H-吲哚-3-基甲基)-3-甲基-2-硫酮-4-咪唑烷酮(necrostatin-1)特异性抑制。目前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可能参与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深入阐明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有望为其治疗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新靶点。基于此,本文对坏死性凋亡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SH-SY5Y细胞来源于人骨髓,是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的亚克隆,其形态、生理、生化功能与人体细胞相似,可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出一系列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神经生物学特性,且具有可简单快速地大规模扩增、可重复性、低成本维持、与原代神经元的培养相比没有伦理问题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外实验研究中。SH-SY5Y细胞可以制备成未分化和分化两种形式,通过多种分化方案可使细胞分化为更接近于人体内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不同的分化方案可使SH-SY5Y细胞表达不同的神经元表型,且表现出应用于不同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使其更适合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该文就SH-SY5Y细胞的神经分化方法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其病理特征是神经元进行性丧失。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梓醇是一种中草药内提取的活性成分,大量的体内外实验研究已证实,梓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及神经保护等多种功能,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梓醇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因此,该文在此基础上就梓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的共同特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发生特发性神经元丢失.这些神经元的丢失给病人造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功能障碍.应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行细胞替代治疗曾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但是一些伦理学问题阻碍了该研究的发展.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体细胞能够被诱导为具有胚胎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过程,通过溶酶体的介导作用完成对于一些大分子、细胞器以及一些半衰期较长的蛋白质的降解,从而使细胞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神经元不可逆性降解、神经胶质细胞过度增生以及一些异常蛋白在胞内累积从而产生细胞毒性,造成细胞代谢失调所引起的慢性、进展性认知障碍疾病。目前研究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产生常伴随有细胞自噬过程的下调,而激活细胞自噬过程可以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因此,通过研究细胞自噬过程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可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Pin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1)为脯氨酸肽酶异构酶的亚类,是一种催化蛋白质中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基序之间的肽键异构化酶,具有调节蛋白质折叠、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细胞凋亡等功能。Pin1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可调节各种神经元发育、凋亡和突触活动。尽管有研究报道,Pin1与神经元底物相互作用影响特定的信号通路,但在神经元水平的生物学功能仍缺乏更全面的了解。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n1在衰老及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额颞痴呆、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疾病中,其介导了从神经保护到神经毒性的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Pin1在神经元中的生物学功能,明确Pin1在年龄相关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分子靶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67-70]  相似文献   

10.
铁的正常代谢是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必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脑内铁的代谢紊乱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脑内铁正常和异常代谢调节情况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线粒体是双层单位膜围成封闭囊状结构的细胞器,通过氧化磷酸化为细胞提供超过90%的能量,被喻为细胞的动力工厂。2005年,Lemasters[1]首次提出线粒体自噬(mitophagy)这一概念,主要指细胞内的线粒体在细胞衰老、活性氧产生过多等刺激下发生去极化损伤,被双层膜结构特异性包裹后与溶酶体融合,最终降解,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一组由慢性进行性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错误折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是由蛋白质错误折叠引起的,这类疾病被称为蛋白质错误折叠病。蛋白质突变、泛素-蛋白酶和自噬功能的失常与蛋白质错误折叠的发生,异常蓄积和聚集有关。本文综述了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神经退行性疾病多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作为生物标记物来辅助临床进行诊断。近年来,人们发现染色体末端的端粒能够作为衡量生物衰老程度的指标,并发现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评估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风险、疾病进展、不良预后的血液标记物,但目前相关国内外研究结果并不具有一致性。了解端粒相关生物标记物在年龄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现就端粒-端粒酶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介绍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以及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自噬是细胞通过单层或双层膜包裹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然后运送到溶酶体形成自噬溶酶体并进行多种酶的消化及降解,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细胞对这种合成与降解的精细调节,对维持细胞的自身稳态有重要意义。自噬分为三种类型:巨自噬、微自噬、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细胞的自噬清除或降解异常聚集的蛋白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辅酶Q10(CoQ10)是人体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参与线粒体呼吸链传递过程.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CoQ10在多种疾病(如心脏病和慢性肾病等)中有一定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在一些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该类疾病与部分由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氧化损伤有关.因此,近年来CoQ10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作用也受...  相似文献   

16.
动脉自旋标记法(ASL)是一种无创的利用已磁化标记的动脉血作为内源性对比剂来评估脑血流量(CBF)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既往ASL技术主要在脑血管疾病中获得广泛的应用,近年来,ASL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技术的改进,ASL逐渐成为一种可用于帮助明确诊断和监测病情演变的越来越有前途的工具。本文就ASL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是典型的细胞器间物理连接所形成的复合结构,通过调控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钙离子流,介导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信号传导。MAM上的多种连接蛋白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了解其作用机制对研究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IP3R、VDAC1、PACS-2、Fis1、Bap31、Mfn2、PDZD8、VAPB和PTPIP51等MAM上的连接蛋白,以及其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唯一可视的部分.研究证明,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均有视网膜结构的异常,但两种疾病的视网膜改变可能不同.现总结AD、PD视网膜标志物的研究,旨在探讨视网膜改变作为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酰多巴胺(N-arachidonoyl dopamine,NADA)对H2O2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H2O2处理SH-SY5Y细胞制作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明确不同水平的NADA对细胞存活的影响,分析NADA对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 利用生化方法检测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 运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水平; Hoechst33342/PI双染法检测NADA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 H2O2处理SH-SY5Y细胞可导致细胞活力降低,增加MDA水平和LDH活力,促进ROS的产生,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加剧细胞凋亡。NADA可剂量依赖性提高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的存活率、降低MDA水平和LDH活力以及ROS的产生,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结论 NADA对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胞内氧化应激,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的由神经元坏死或功能丧失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病理机制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病症[1].可能的原因包括蛋白酶体功能障碍、自噬缺陷、氧化应激、线粒体失调、兴奋性毒性和神经炎症等[2].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医疗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