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源流祖国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内经的名字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现在通行的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二书。素问的名字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序,仲景著伤寒,撰用素问九卷,九卷就是现在的灵枢(详见灵枢综概)。以素问灵枢二书合为内经的是皇甫谧,他在甲乙经序内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灵枢之别名)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内经的成书经过如此。关于著作年代的考证,自来学者有多种的意见,冠以黄帝二字,说是黄帝岐伯问答之辞,当然是后人的假托。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未及《素问》之名。《素问》这一书名,首见于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中,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据此,则《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之书实赅有《素问》在  相似文献   

3.
一、《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张仲景《伤寒论·序》称“撰用《素问》九卷”,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今有(《鍼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鍼经》即《灵枢》,较为晚出。《素问》早有残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二部分组成。其《素问》书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隋书·经籍志》亦载有《素问》书名魏晋之际皇甫谧认为《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即是《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书名自张仲景首言以  相似文献   

5.
关于《素问》缺第七一卷的问题,唐·王冰撰《素问·序》中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  相似文献   

6.
绪论〔学习要点〕 1.《内经》书名含义、成书年代、作者;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 3.《内经》的主要内容。〔书名含义、成书年代、作者〕一、书名含义《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各八十一篇。《内经》:内、外相对而言。《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等。经,“常也、法也、径也”,规范、经典之意。《素问》:黄帝君臣平素问答,探讨事物本始之书。《灵枢》:又称《九卷》、《针经》,意为“神灵之枢要”,道家之语。二、成书年代《内经》出自战国。秦汉以来,代有补  相似文献   

7.
《内经》对徐疾补泻手法,在《灵枢》和《素问》中分别予以不同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而《素问·针解》却用“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疾按之”述之。对于第一段经文,《灵枢·小针解》就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为祖国医学最早记载按摩的医学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虽已散佚,但在《内经》中关于推拿之论述仍然不少,《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份,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其中《内经·素问》中论及推拿的有十二篇,《内经·灵枢》中论及推拿的有十七篇,凡四十余条。  相似文献   

9.
“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共出现了8次,分别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邪客》、《灵枢·刺节真邪》四篇之中。另外,《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中的“大气”,也指宗气。笔者依据以上内容,系统论述《内经》中的宗气,以明确《内经》中宗气的概念、分布、功能、病证等,明晰《内经》中的宗气理论。  相似文献   

10.
隋唐之际,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就《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内容分类编集并加注解,这是现存研讨考证《内经》的最早之文献。因  相似文献   

11.
(一)内经的创始年代及其篇次分合问题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了灵枢和素问两个组成部份,书目见于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并注解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汉书艺文志不曾载录“素问”和“灵枢”之名。“素问”最早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序,此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亦曾载录。“灵枢”之名则载于艺文略:旧新唐志称“灵宝注黄帝九灵经”,亦有谓“九灵”即“灵枢”者。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并非脉学专著,但书中有大量篇幅论述脉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包括脉法、脉名、脉象、主病、诊脉时间、诊脉方法、色脉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内经》中的脉诊专篇,有《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三部九候论》、《灵枢·论疾诊尺》等。由于《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因而整部著作中有关脉诊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其内容散见于多个篇论之中。即便是主要论述脉诊的篇论中,也夹杂其他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内经》仍不失为脉学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经…  相似文献   

13.
正《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除了治病救人的中医理论和方法外,还载有作为合格医生所具有的素养和作为授业解惑的中医学教师所具有的品德等。医德和师德的兼备是中医学长盛不衰的基础。《素问·针解》《灵枢·邪客》《灵枢·官能》都提到了"端以正"。"正"本义指充足,正直,如《新书·道术》曰:"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尔雅·释诂》曰:"正,直也。"《内经》所论之"正"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正常;或指正气;或指采用正常的治疗方法;或指旺盛;或指正常生长、生化;或有正当,合适等多种含义~([1])。本文通过《内经》中"端以正"所涉及的"正"来  相似文献   

14.
正《黄帝内经》(下称《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经典之作。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赞赏有加,并以其为指导,著书立说,行医治病。对后世临床医学影响深远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明言"撰用《素问》《九卷》(即《灵枢》)"。  相似文献   

15.
<正> 《灵枢》是《内经》的组成部分,最早称为《九卷》,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晋代王叔和《脉经》也称《灵枢》为《九卷》,皇甫谧在《甲乙经·序》始称《针  相似文献   

16.
《类经》将《内经》原文全部收录 ,重新分类编注。其中有 83篇《内经》原文是以整篇的形式编入《类经》而没有被分割。其他《内经》原文中 ,以一整篇分成几个完整的单节者占多数。整部《内经》被编入《类经》的前十一类中 ,其中有三节原文重复出现。对《素问》与《灵枢》间严重重复的六节经文 ,其中五节是取自《素问》而舍《灵枢》,一节是取《灵枢》而舍《素问》;重复不甚的经文 ,予以保留。《类经》对极少数《内经》原文的段落节次进行了调整 ,对辞句不作变更。《内经遗篇》,除一节被收录其他卷之外 ,其余内容独立成一卷 ,以与《内经》正文相别。《类经》的第十二类为“汇通类”,收录的内容是《内经》重要原文的摘要。  相似文献   

17.
张桐  李今垣  周洁  王园园  谢静 《新中医》2014,46(1):232-233
<正>反与戾源自《内经》,其中反与戾合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后世医家多有注述,说法不一,约分两种。其一,筋病说。多数医家认为,反戾属筋病。如唐·王冰《重广补注注黄帝内经素问》曰:"转筋也。"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曰:"木甚协火,则筋引急,或偏引之,则为转为反,而乖戾于常也矣。"明·张景岳《类经》曰:"诸转反戾,转筋拘挛也。"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曰:"筋转挛蜷,燥热所致。"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篡约注》曰:"转筋之类。"清·黄元御《素问悬解》曰:"谓转筋病。"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王冰曰:“《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迺其数焉。”《素问》一书,词简而义深,披阅至感不易。隋人全元起始为之训解,其注本惜已散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大为次注,犹是上古遗文,灿然可观。然去古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宋嘉祐中,林亿等奉诏校补其书,自称“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然犹未能精备焉。明清以后,注家益多,各演所知,莫衷一是。于是笔者不揣愚陋,撷取  相似文献   

19.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4):239-240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徐疾”的含义,是全句的关键所在。《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此有不同解释,笔者认为二者不可能都符合原义。为此进一步探究,作《“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义》(《中国针灸》1995年第1期)一文。对此,有同道表示不同观点。笔者重温《内经》,反复比较和推敲,认为原文中“徐疾”仍应该指脉象,理由如下。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并非针刺方法首先,不妨去掉《素问·针解》和《灵枢·小针解》两文的注释部分,单从保留的原文来看,其词句结构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至“以针为之”完全…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论述的“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在《灵枢·岁露》、《灵枢·经水》、《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章节里有反复论证。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同时引证为人类能在世界生存下来,是大自然的结晶,也是人类继承大自然的物质而同生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