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冠心病病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1〕。老年患者因其特殊性,MI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但常因年龄因素,被筛除在静脉溶栓治疗之外〔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采取小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1〕。研究发现AMI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与预后情况存在关联性。FPG水平越高,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大,提示预后越差。ST段抬高AMI(STE-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近期和中期疗效。方法206例ST抬高AMI患者,伴心衰和(或)休克90例。对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58例、药物溶栓20例、一般治疗12例(未行再灌注组);比较PCI组和溶栓组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CI组血管开通时间、TIMI血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I组、溶栓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8.3%和65.0%(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3天±3.5天和20.5天±4.4天,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率PCI组6.9%,溶栓组25%(P<0.05)。PCI组两亚组术后心功能恢复均好于溶栓组(P<0.01和P<0.05)。结论PCI与溶栓相比,能及时开通血管且开通率高,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高达30%,尤其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重,并发症多,恢复期相对较长,稍有不慎极易再发心梗或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而猝死〔1〕。因此,在恢复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AMI复发及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2.4~15%,是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严格诊断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90%,一半以上在休克开始10小时内死亡。近年来,由于辅助环循装置、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休克是左心室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组织灌注急剧减少的一种状态,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后。根据Page的研究,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时心肌坏死一般达40%以上,对以严格标准诊断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70~90%。床旁血液动力学监  相似文献   

7.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13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治疗 ,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8~ 85 (6 0 .2± 13.6 )岁。其中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系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 PTCA,4例不适作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9例 ,右冠状动脉 4例。结果 :PTCA成功率92 .3% ,死亡 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 (98.7± 3.0 )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4.6± 16 .2 ) %。 3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1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经反复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术后 1例死亡 ,11例长期生存 ,随访 1~ 18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对溶栓禁忌证、溶栓失败或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急诊 PTC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高龄 (70岁以上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 方法 对比分析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5 0mg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治疗的高龄AMI患者各 86例住院期间临床疗效。 结果 溶栓组住院期间 4周内病死率 1 2 8%(1 1 86 )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31 4%(2 7 86 ) (P <0 0 5 ) ,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P <0 0 5 )。冠脉造影 ,TIMI分级 ,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 (IRA)开通率为 6 5 0 %(5 6 86 ) ,距发病溶栓时间 6小时以内IRA开通率为 80 4%(45 5 6 ) ,非溶栓组开通率仅32 %,溶栓病人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过敏反应。 结论 提示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AMI患者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有利于AMI的近期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均采用IABP治疗,按患者预后分为好转组74例与死亡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IABP治疗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血压控制不稳、心排血量不足)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血压控制不稳发生率、心排血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945,95% CI(2.054,60.78)〕、糖尿病〔OR=4.425,95% CI(1.615,7.145)〕、总胆固醇〔OR=3.105,95% CI(1.224,5.019)〕、冠状动脉病变支数〔OR=5.268,95%CI(1.975,9.624)〕、肺部感染〔OR=4.161,95% CI(2.824,6.608)〕、血压控制不稳〔OR=5.974,95% CI(2.942,7.011)〕、心排血量不足〔OR=2.201,95% CI(1.938,4.536)〕是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总胆固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肺部感染、血压控制不稳、心排血量不足是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既往研究显示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紧急血管重建术(PICA或CABG)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的预后,但也有不一致报道。该文研究紧急冠脉血管重建术这一有创性治疗对早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病人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研究不同种类溶栓药物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有无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4—2006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收集病人在入院后72h之内的临床资料,以胸痛发作至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时间作为因变量,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Cox生存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在相同时点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函数。结果高龄、男性、有外周动脉疾病史能增加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溶栓成功、较高的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休克的风险高于他部位心肌梗死的患者。溶栓药物种类没有进入Cox回归方程,而溶栓效果与症状发作至溶栓时间的相互作用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影响。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极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而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不在于溶栓药物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李绪贵 《内科》2009,4(2):221-22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对36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脉再通率75.0%。病死率8.33%,主要死因为心脏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结论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AMI的救治疗效。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因此AMI后可并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目前B型利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及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当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及心室压力负荷的增加,引起血清BNP水平升高。本文旨在探讨BNP水平对AMI心力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14例AMI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例)和老年组(54例)。结果中青年组、老年组男性患者都明显多于女性(P0.05)。中青年组吸烟者明显高于老年组,但糖尿病症状却相反(P0.01)。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典型的胸痛症状没有明显区别,但出现肺部啰音(61.1%)、呼吸困难(51.9%)和休克(33.3%)等症状。高原地区所有AMI患者出院死亡率为21.9%,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16.7%和35.2%,并且老年组和中青年组静脉溶栓治疗明显改善远期预后(P0.01)。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贫血、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药物保守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等12个指标,其中糖尿病、贫血、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药物保守治疗和e GFR为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治疗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临床表不典型,往往存在其他不典型并发症,但静脉溶栓治疗仍可以有效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广马  王风  林英忠  林虹 《山东医药》2002,42(20):28-28
据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可降低病死率至 5 0 %以下。 1994~ 2 0 0 0年 ,我院对15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 PTCA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男 12例 ,女3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8± 10 .6 )岁。前侧壁心梗 6例 ,下后壁心梗 9例。休克发病至行 PTCA时间均在 6 h之内。 15例均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 :1收缩压 (SBP) <80 m m Hg;2左室舒张末期压 >2 0 mm Hg;3有明显末梢灌注不足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IABP,38例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于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收缩压、心率趋于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与非IA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住院生存时间优于非IABP组(RR=0.402,95%CI:0.175~0.921,P=0.031)。肢体缺血与出血的发生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住院生存时间,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7.
IABP治疗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靠药物治疗死亡率高达 80 %以上[1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自 1967年Kantrowitz等首先在临床上应用后 ,这种机械性的循环辅助装置广泛应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 ,使病死率有所下降[2 ] 。我院自 1998年 5月至 2 0 0 3年 2月应用I ABP治疗 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取得良好成效。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15例 ,男 13例 ,女 2例 ,年龄 45~ 77岁 ,平均 60 .5岁 ,均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其中 6例为广泛前壁AMI;1例前间壁AMI并发室间隔穿孔 ;…  相似文献   

18.
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标准首选疗法,可缩小梗塞面积及降低死亡率。但由于该疗法可引起暂时性纤维蛋白溶解,故不推荐用于时间长或有创伤的心肺复苏患者。作者对接受溶栓治疗前或治疗后短期发生心跳停顿的AMI患者,观察其出血并发症的情况。病例、方法和结果39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有早期(24小时内)心跳停顿,但不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成三组。组①共10例,心跳停顿发生在溶栓治疗前,  相似文献   

19.
血管活性因子在调节血管张力、血凝状态、细胞生长、细胞死亡和白细胞黏附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研究发现 ,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内皮细胞 (EC)、内皮素 (ET)水平升高〔2 ,3〕 ,而溶栓治疗对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报道较少。本文研究老年 AMI病人静脉溶栓成功前后血浆 EC、ET、一氧化氮(NO)神经肽 Y(NPY)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 2 0 0 1年入院静脉溶栓成功 AMI病人4 5例 ,男 33例 ,女 12例 ,年龄 6 0~ 75 (平均 6 3.4± 10 .5 )岁。AMI前壁 2 2例 ,下壁 16例 ,下壁 +前壁 7…  相似文献   

20.
<正>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开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但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静脉溶栓治疗依然在广大的基层医院开展,而且效果肯定~(〔1,2〕)。近十年来,为了提高溶栓的成功率,不同的指南也越来越关注溶栓前的用药,但溶栓的再灌注率仍在60%~70%。本研究观察静脉使用尿激酶溶栓途径改进对再灌注率的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