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检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分析其与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1份白内障患者术前房水中IGF-1、bFGF-1和IL-6的含量.分为实验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38份,包括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房水25份和伴有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房水13份,对照组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33份,以同样方法测定.结果 实验组患者房水中IGF-1含量(7.47±5.03)ng·L-1和bFGF含量(7.47±7.08)ng·L-1均高于对照组(4.13±2.52)ng·L-1和(3.44±2.92)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6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和NPDR组房水中IGF-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NDR组和NPDR组房水中bFGF含量分别为(7.44±6.59)ng·L-1和(7.52±8.22)ng·L-1,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房水中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房水中ICF-1与bFGF之间、ICF-1与lL-6之间呈正相关性(r=0.409,P<0.01;r=0.259,P<0.05),但bFGF与IL-6之间无相关性(r=0.196,p>0.05).结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房水中bFGF、IGF-1含量的增加可能与高糖状态晶状体上皮细胞受损、凋亡及血-房水屏障破坏有关,房水中FGF、IGF-1和IL-6水平差异反映了不同细胞因子在不同发病阶段的参与作用,可作为治疗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背景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衰老标记蛋白30( SMP-30)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中SMP-30的表达及LECs的凋亡情况,探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2010年3-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皮质性白内障59例80眼和核性白内障53例70眼,2个组患者年龄匹配(P>0.05).白内障手术中环形撕取晶状体前囊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定性、定量检测SMP-30蛋白及其mRNA在2个组白内障LECs中的表达.用TUNEL标记法观察LECs的凋亡情况,对比分析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SMP-30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SMP-30主要表达于晶状体囊膜的细胞质中,在晶状体囊膜中央部表达较弱,越近周边表达越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45.21±2.79 vs 76.42±11.21,P=0.042;皮质性:108.32±4.32 vs 206.34±15.67,P=0.037).核性白内障LECs中SMP-30 mRNA的表达少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9.08 vs 157.33±13.01,P=0.034).TUNEL染色显示,2个组白内障LECs凋亡百分率中央部明显高于周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核性:19.34%±0.11%vs 8.32%±0.57%,P=0.025;皮质性:42.07%±0.86%vs 13.55%±0.64%,P=0.010),细胞凋亡百分率低于皮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5%±0.22%vs 27.70%±0.81%,P=0.007). 结论 两种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均与LECs凋亡有关,SMP-30的表达与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Peng C  Zhao JY  Ma LW  Qu B  Zhang JS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1001-1006
目的 通过眼内散射光及对比敏感度(CS)检查,探讨不同形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2月至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最佳矫正远视力(BCVA)≥0.5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6例(76只眼),分为4组,其中皮质性白内障组33例(33只眼),核性白内障组20例(20只眼),后囊膜下白内障组23例(23只眼),健康对照组26例(26只眼).使用综合验光仪测量患者的BCVA,CSV-1000E CS仪检测患者的CS,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眼内散射光,VF-14调查问卷评价患者的主观视觉质量.结果 各组的年龄、BCVA、眼内散射光、3、6、12、18 c/d的CS分别为:皮质性白内障组:(66.1±6.7)岁,0.58 ±0.10,1.50±0.24,1.33±0.19,1.21±0.18,1.01±0.19,0.50±0.09;核性白内障组:(67.6±5.0)岁,0.62±0.11,1.46±0.11,1.38±0.19,1.28±0.19,1.09±0.18,0.54±0.09;后囊膜下白内障组:(60.6±7.1)岁,0.57±0.09,1.85±0.26,1.11±0.12,1.04 ±0.13,0.89±0.13,0.34±0.11;健康眼对照组:(63.9±7.3)岁,1.00±0.11,1.28 ±0.17,1.58±0.19,1.72±0.21,1.53±0.19,0.71 ±0.11 (F=9.983,F=103.925,F=31.760,F=28.871,F=65.889,F=66.453,F=61.540;P =0.000).经SNK-q检验,健康对照组的BCVA、眼内散射光、不同空间频率的CS与3种形态白内障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性、核性及后囊膜下白内障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囊膜下白内障患者的年龄、散射光及不同空间频率的CS与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性与核性白内障年龄、散射光及不同频率的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形态白内障的视功能指数( VF-14)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1,P=0.000).校正年龄影响后,皮质性、核性、后囊膜下白内障的BCVA与散射光均不相关(r= -0.227,r= -0.279,r=-0.373;P>0.05);BCVA与3、6、12、18 c/d的CS相关性为:与皮质性白内障成线性正相关(r =0.569,r=0.517,r=0.500,r=0.449;P<0.01);与核性白内障成线性正相关(r=0.657,r=0.542,r=0.513,r=0.492;P<0.05);与后囊膜下白内障均不相关(P>0.05).VF-14量表与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的BCVA、散射光及3、6、12、18 c/d的CS相关(r=0.670,r=-0.740,r=0.811,r=0.826,r=0.809,r=0.720,P<0.01;r=0.731,r= -0.721,r=0.816,r=0.769,r=0.738,r=0.728,P≤0.01)与后囊膜下白内障的CS及散射光相关(r= -0.910,r=0.879,r=0.896,r=0.874,r=0.844;P<0.001),BCVA不相关(r=0.370,P=0.090).结论 视力检查可能会低估皮质性、核性、后囊膜下混浊等形态差异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后囊膜下白内障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最大.眼内散射光及CS可以灵敏、定量评估白内障患者真实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背景 视力检查是传统的评价视觉质量的标准,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视力指标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是不全面的,因此对比敏感度、眼内散射光等相关指标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中. 目的 应用C-quant散射光仪测量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探讨白内障形态与人眼视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根据LOCSⅢ评分标准分为核性白内障22眼、皮质性白内障19眼、混合性白内障23眼、后囊下白内障16眼,应用C-quant测量眼内散射光值,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组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眼内散射光值的相关性.收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 白内障组共有62眼顺利完成C-quant眼散射光值的检查,完成率为77.5%,正常对照组检查完成率为100%.完成检查的白内障眼平均散射光值为(2.06±0.88) log,正常对照组为(1.25±0.87) 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1,P<0.01).核性白内障患者眼内平均散射光值为(1.96±0.42) log,皮质性白内障为(1.91±0.16) log,混合性白内障为(2.05±0.19)log,后囊下白内障为(2.48±0.66) 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6,P=0.019),其中后囊下白内障产生眼内散射光最高,其次为混合性.核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回归方程为Y=0.0010X+1.025(r=0.455,P<0.05),混合性和后囊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相关性均不明显(r=-0.240、-0.235,P>0.05),而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均呈负相关(r=-0.590、-0.697,P<0.01). 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前可以使用C-quant散射光检测仪评估核性和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功能情况,因为后囊下白内障对患者视觉质量产生更大的影响,眩光等症状出现早,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皮质性白内障的患者房水中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 interacting protein,Txnip)的含量以及与皮质性白内障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60例(60眼)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中Trx及Txnip的含量,其中按照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值将患者分组:A组(对照组,20例)HbA1c< 5.5%;B组(20例)5.5%≤HbA1c< 6.5%和C组(20例)HbA1c≥6.5%.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患者房水中Txnip浓度增高,而C组浓度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相比,B组TⅨ的浓度升高,而C组Trx的浓度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中Trx与Txnip的浓度呈正相关(r=0.810,P=0.000);在C组中,Trx与Txnip的浓度呈负相关(r=-0.809,P=0.000),与白内障程度呈负相关(r=-0.727,P=0.001),其余均不相关(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xnip和HbA1c是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Trx、Txnip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患者中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IRT1基因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01/2014-10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各2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含量,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组SIRT1 mRNA相对含量最高为1.000±0.078,其次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为0.427±0.067,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为0.389±0.112,与外伤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糖尿病性白内障组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低;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组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2.3)%和(8.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LECs凋亡率为(24.3±6.1)%,与外伤性白内障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提示该基因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探索调节SIRT1基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有效途径,将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对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136例(189只眼)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9例,女77例.年龄51~91岁,平均年龄(71.3±8.6)岁.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90例(180只眼)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8.9±7.4)岁.受检者抽取静脉血后检测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同时对受检者进行眼科检查,检测其晶状体密度LOCSⅢ分级和LogMAR视力.结果 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清TC、TG和LDLC值分别为(6.958+1.87)mmo1/L、(1.97+0.71)mmol/L和(4.17+1.83)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6+0.78)mmol/L、(1.29+0.48)mmol/L和(2.85+0.67)mmol/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密度、LOCSⅢ分级分值和LogMAR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C、TG和LDLC与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1、0.835和0.569.经检验,P<0.05或0.01.结论 高脂血症能使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增加,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统计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合信号IOLMaster眼轴测出率,分析影响眼轴测出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临床病例研究.对2009年9~10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白内障病区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54例(170只眼)进行分析.测量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采用组合信号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IOLMaster无法测出者使用A超测量.瞳孔散大至6 mm之后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及LOCSⅢ分级评价核硬度及晶状体混浊程度.统计组合信号IOLMaster眼轴测出率,分析年龄、视力、白内障程度对测出率的影响.结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合信号IOLMaster的眼轴测出率为65.88%.IOLMaster测量组和A超测量组年龄比较t=0.392,P>0.05,两组年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裸眼视力比较x2=29.13,P<0.05,两组的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mery核硬度分级中Ⅱ级核硬度,眼轴测出率达到83.7%;V级核硬度,眼轴均未测出;LOCSⅢ分级中,核混浊、核颜色、皮质混浊及后囊混浊四种不同混浊程度进行多个样本率的x 2检验,各组均P <0.01.结论 虽然组合信号IOLMaster改进了信号分析方式,但其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的眼轴长度测出率仅为65.88%,A超在眼轴测量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中,晶状体混浊程度对眼轴测出率有明显影响.核硬度达到V级或者后囊混浊分级大于4.5的白内障病人无法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瓜氨酸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房水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行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24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无糖尿病史的患者24例纳入对照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患者房水样本中的瓜氨酸浓度,采用多重微珠免疫法检测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IL-1β、IL12-P70、IL-17A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瓜氨酸浓度与炎症因子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房水中瓜氨酸浓度分别为(17.946±11.354)μmol·L^(-1)和(28.612±7.135)μmol·L^(-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6,P<0.001)。研究组患者房水中IL-6、IL-8、IL-1β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房水中瓜氨酸浓度与IL-8含量呈负相关性(r=-0.609,P=0.036),而与其他炎症因子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PDR患者房水中瓜氨酸浓度下降,并与IL-8含量呈负相关性,提示瓜氨酸表达失调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杨丽萍  王玲  王大博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514-2516
目的:测定炎症相关性青光眼(简称炎症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探讨IL-6在炎症性青光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炎症性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作为试验组(A组),原发性慢性青光眼(原发性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作为高眼压对照组(B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集三组患者血清及房水标本,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与房水中IL-6的水平。结果:炎症性青光眼组、原发性慢性青光眼组、老年性白内障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26±2.10,4.20±1.94,3.50±2.24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80,P=0.345)。炎症性青光眼组、原发性慢性青光眼组、老年性白内障组房水IL-6水平分别为293.77±38.72,135.27±32.72,115.80±29.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86,P=0.000),炎症性青光眼组明显高于原发性慢性青光眼及老年性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原发性慢性青光眼组与老年性白内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IL-6水平的高表达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高眼压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民众欠缺相关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我国ROP的防治处于初级阶段,亟待ROP知识的普及以及专业防治的开展."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http://www.chinarop.com)的建设,旨在加强ROP的科普宣传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国内的ROP病历注册登记制度及ROP数据库,为国内的ROP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