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妇幼保健》2017,(16)
目的探讨PCEA-LP与PCEA-LCP两种给药方式对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及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该院进行分娩镇痛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行硬膜外导管镇痛泵自控镇痛,A组用PCEA-LP模式给药,负荷后自控量为4 ml/次,锁定时间15 min;B组用PCEA-LCP模式给药,在负荷后0.5 h,持续进行4 ml/h的输注,自控量为4 ml/次,锁定时间15 min;镇痛药物均使用0.894%的罗哌卡因和50μg的舒芬太尼。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宫口开放3 cm、5~6 cm、10 cm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和镇痛前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宫口开放后,VAS评分较镇痛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在宫口开放3cm、5~6cm、10cm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均无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现象发生,A组恶心、呕吐、瘙痒、背痛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PCEA-LP和PCEA-LCP两种给药方式均具有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对胎儿影响较小,PCEA-LP模式由于用药量较少,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要求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镇痛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未行任何镇痛处理。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产程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变化。[结果]镇痛组活跃期、第二产程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活跃期明显缩短(P<0.01),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缩短不明显(P>0.05)。两组均无运动神经阻滞。两组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镇痛组宫口开全时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较好,且对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比芬太尼与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单胎分娩初产妇84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应用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镇痛,对照组应用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镇痛。结果:研究组麻醉后5min、60min、90min时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1min时Apgar分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镇痛效果,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比芬太尼与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单胎分娩初产妇84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应用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镇痛,对照组应用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镇痛。结果:研究组麻醉后5min、60min、90min时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1min 时Apgar分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镇痛效果,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妇科病人术后的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最佳配伍方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妇科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3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选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复合全麻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于手术结束前15min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药物浓度:A组:0.125%罗哌卡因,B组:0.12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25μg/ml,C组:0.12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持续输注剂量2ml/h,PCA量3ml,锁定时间30min。观察术后4h、8h、12h、24h、48h患者的视觉模糊评分(VAS),各时间段镇痛药液用量,PCA有效按压次数等各项指标。结果:C组在术后4h、8h、12h、24h、48h各时点VAS评分低于A、B两组(P<0.05或P<0.01)。C组在术后8h、12h、24h、48h各时段镇痛药液用量及实际PCA按压次数均少于A、B两组(P<0.05)。C组术毕~48h镇痛药液总量减少及实际PCA按压次数减少(P<0.05)。结论:0.125%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配伍镇痛效果佳,镇静适当,无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恶心、呕吐发生率低,较为适合妇科手术术后病人的自控硬膜外镇痛。 相似文献
6.
正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分娩疼痛不仅引发产妇焦虑,而且会导致各种对母婴不利的应激反应,同时也是我国无指征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无痛分娩中国行"活动的大力倡导下,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得以在我国推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剖宫产比例大幅度下降,下降率多达10%。母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分娩的初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组分析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疼痛程度、各产程时间、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状况。结果两组产妇器械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及缩宫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及第三产程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产后2 h阴道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及10 min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能够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作用时间较长,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降低了剖宫产率,在临床分娩镇痛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南昌三三四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接收的80名无痛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采取单用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镇痛,试验组采取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起效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产妇在产程潜伏期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自愿选择分娩镇痛的单胎初产妇420例,排除硬膜外阻滞禁忌症和药物过敏者,进行随机编号分组,每组210例.一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S组),一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1.5μg/mL(F组).待宫口>2cm时进行硬膜外穿刺分娩镇痛,先硬膜外推注1%利多卡因5mL,10分钟后推注混合液8mL.记录VAS疼痛评分、产妇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产程时间等. 结果 产程各时点中,S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小于F组(t值分别为8.58、6.53、4.14、2.55,均P<0.05).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如头晕、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5、0.10、0.09,均P>0.05),两组新生儿产后5min的Apgar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54,P>0.05). 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有良好镇痛效果安全有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石河子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孕妇,分为两组:采用分娩镇痛者345例作为观察组,无分娩镇痛者77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观察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NRS)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55、-6.135、-5.219、-7.139、-7.107,均P<0.05);②两组活跃期及二产程时间、新生儿阿氏评分、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98、-0.375、0.189、0.693,均P>0.05);观察组缩宫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χ2=37.921,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χ2=37.921,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可明显降低产妇疼痛,不延长产程,可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母婴合并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采川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CSEA)的甲胎、初产、足月、无其他合并症的产妇213例作为试验组,随机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进行任何镇痛处理的产妇21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剖宫产和阴道助产指征、胎儿冉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胎膜残留、尿潴留情况。结果镇痛后A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均缩短(P〈0.05),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一产程潜伏期、第三产程和总产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镇痛与非镇痛比较可使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缩短,不影响总产程,不增加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儿率,对母婴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阻滞作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伍用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混合液对182例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作分娩镇痛,与条件相当的196例未接受麻醉剂的产妇对照,比较两组产妇产痛程度、产程、分娩方式、胎儿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的产程、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胎儿及新生儿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伍用布比卡因硬外麻醉作分娩镇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刘灵芝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1):47-48,50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对产妇和婴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2012年于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10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研究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镇痛,比较两组分娩时疼痛程度,新生儿脐静脉和产妇桡动脉血气分析,比较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分娩后2h和24h的失血量,随访12个月对婴儿进行智力和运动能力评估,采用智力发展指数(MDI)和运动发展指数(PDI)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生产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H值以及胎儿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俨〈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分娩后2h、24h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对婴儿进行智力和运动评估,采用MDI和PDI评分,两组婴儿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能够减轻产妇的痛苦、安全有效,对产妇和新生儿的氧合状态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法的镇痛效果和对产程、母婴的影响以及经产妇有无必要采用镇痛分娩。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无禁忌证的足月经产妇80例作为观察组(A组),给予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同期要求分娩镇痛无禁忌证的足月初产妇80例作为对照1组(B组),同样给予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另设同期未行分娩镇痛的足月经产妇80例作为对照2组(C组),观察产妇生命体征、胎心,记录第一、二、三产程时间,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Bromage评分、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出血量等。结果: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方法效果确切有效,A组与B组相比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1;A组产程快于C组,C组快于B组,经统计学分析,A组和C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5,A、C两组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B<0.05、PC-B<0.05;3组阴道手术产率和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的缩宫素使用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5、PB-C<0.05,A、B两组之间相比,B组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法安全有效,且运动阻滞轻,用药量少,适用于初产妇,同样也适用于经产妇,经产妇亦应根据情况和需要采用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硬膜外全程分娩镇痛时不同镇痛背景剂量对镇痛效果、产程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40例,将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3组,不行分娩镇痛的为对照组,每组60例。A组在产妇宫口开1~3 cm、3~8 cm和宫口开全至胎盘娩出时设定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背景剂量分别为0.1%罗哌卡因与0.5μg/m L舒芬太尼混合液5 m L/h、8~10 m L/h和5 m L/h,追加剂量为5 m L,锁定时间为30 min;B组在分娩全过程背景剂量为6 m L/h;C组在分娩全过程背景剂量为8 m L/h,其他同A组;D组分娩时不接受任何镇痛药物。记录第一产程潜伏期(T1)、活跃期(T2)、第二产程(T3)、第三产程(T4)的平均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4组新生儿Apgar评分,4组的用药总量;记录第一产程潜伏期(Ta)、活跃期(Tb)、第二产程(Tc)、第三产程(Td)的时间;记录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T1~T4平均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C组T2、T3平均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A、B组T1、T4平均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A、B组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D组比较,A、B组Ta、Tb时间明显缩短,C组Tb、Tc时间明显延长(P0.05);4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与C组比较,A、B、D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CO2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A、B、C组PO2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不同产程调整硬膜外腔镇痛药背景剂量,可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不但能缩短产程,还能提高新生儿PO2和降低PCO2,对新生儿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孕妇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临床特点,评估其中转剖宫产对母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足月单胎头位经阴道试产分娩的11493例孕妇内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729例为研究对象,将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409例定为研究组,产程中未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320例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近期结局。结果在11493例孕妇中,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4.35%(409/9399),未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15.28%(320/209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389,P<0.05)。研究组孕妇产程中出现Ⅱ类或Ⅲ类电子胎儿监护率、产时体温≥38℃发生率、第一产程活跃期剖宫产率、第二产程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9.202、120.343、42.590、16.635,均P<0.05)。两组孕妇的产后出血率、产后24h出血量、脏器损伤率、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羊水污染率、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妇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不会增加母儿近期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模式下应用于分娩镇痛的适宜浓度.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有分娩镇痛要求的足月初产妇1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D1、D2、D...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和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0.125%的罗哌卡因与每毫升含5μg芬太尼的混合液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与结局。方法:180例初产妇人工破膜后行硬膜外镇痛,先注入1.5%的利多卡因4m l试验剂量后,注入0.125%的罗哌卡因与每毫升含5μg芬太尼的混合液15 m l。再根据病人的要求可给予补充剂量的上述混合液,每次8 m l。另16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镇痛。结果:两组间VAS疼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镇痛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明显比对照组,且催产素的使用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第二产程、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及产后出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125%罗哌卡因与每毫升含5μg芬太尼的混合液硬膜外注射用于病人分娩镇痛具有极好的镇痛效果,不影响母婴结局,不增加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