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随访1年,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为随访终点,分为复发组(n=34)和未复发组(n=66)。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年龄≥70岁、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血压、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动脉狭窄、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P <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发病至入院时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病灶直径≥2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既往脑卒中或TIA史、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抵抗是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较高,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高龄、既往脑卒中或TIA史、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等均是高危因素,临床应做好二级预防,并做好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4,(12):60-60
<正>AHA 2014年会的一项报告表明,在伴有稳定性心衰的高血压患者中,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β阻滞剂基础上添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奥美沙坦未能改善其临床转归。此项研究共纳入1 147例伴有症状性心衰的高血压患者,并且受试者均接受ACEI和/或β阻滞剂治疗。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或奥美沙坦组,并进行36年的随访。患者平均男性65岁,男性为75%,并且大多数为NYH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观察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该院住院的30例糖尿病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本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其中5例1个月内发展为脑卒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12例(占40%),22例得到随访。结论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是脑梗死重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89例老年心力衰竭Ⅱ~Ⅳ级患者,服用ARB患者为ARB组47例,未服用ARB患者为对照组42例,分析ARB与房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随访(1.8±0.5)年,ARB组房颤发生率为8.5%(4/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房直径、射血分数、肥胖、糖尿病、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直径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RB是降低房颤发生的较强影响因子(P<0.01).结论 ARB能显著降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重视和加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根据我国《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的建议,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通过饮食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和药物治疗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更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否可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发。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RB组)与氨氯地平组(CCB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ARB组以缬沙坦80~160mg/d作为基础用药,CCB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作为基础用药,疗程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RB组房颤复发率较CC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ARB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CB组只有IVS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EDd、LADd、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期间ARB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CB组(P〈0.01)。结论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改善心房的电重塑与结构重塑,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辽宁省沈阳市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药物流行病学特征,为评估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 — 2017年1月沈阳市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3 000例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药物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沈阳市3 000例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中,1 级高血压患者541例(18.03 %),2 级高血压患者1 104例(36.80 %),3 级高血压患者1 355例(45.17 %);伴发疾病包括左心室肥厚774例(25.80 %),颈动脉硬化252例(8.40 %),冠心病452例(15.07 %),心力衰竭184例(6.1 %),缺血性脑卒中408例(13.60 %),出血性脑卒中204例(6.80 %),慢性肾脏病160例(5.33 %);抗高血压药物单药治疗888例(29.60 %),联合用药2 112例(70.40 %);单药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184例(20.72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152例(17.12 %),β – 受体阻滞剂176例(19.82 %),钙通道阻滞剂(CCB)300例(33.78 %),利尿剂76例(8.56 %),1、2和3级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单药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87,P < 0.001);联合用药治疗中,ACEI/ARB + CCB 344例(16.29 %),ACEI/ARB + 利尿剂196例(9.28 %),CCB + β – 受体阻滞剂352例(16.67 %),ACEI/ARB + CCB + 利尿剂416例(19.70 %),ACEI/ARB + β – 受体阻滞剂 + CCB 556例(26.33 %),ACEI/ARB + β – 受体阻滞剂 + 利尿剂248例(11.74 %),2和3级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8.45,P < 0.001)。  结论  沈阳市不同级别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用药类别不同,应针对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合理应用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8.
林锐  罗书裕 《现代保健》2009,(15):75-76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mg/d+胺碘酮0.2g/d,对照组32例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只服用胺碘酮0.2g/d,随访1年,观察房颤复发率、第一次复发间隔、发作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结果房颤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复发间隔:治疗组长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发作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持续时间: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联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复发优于单用小剂量胺碘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评价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的抗高血压地位及是否存在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方法入选国际上符合大规模(>1万人/年)随机双盲对照,有关ARB的高血压临床试验,其中主要终点事件有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死性心血管病、总死亡率。对入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符合入选的有LIFE和VALUE试验二项,LIFE试验ARB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β-受体阻滞剂),认为ARB存在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VALUE试验中ARB总体效果不如对照组氨氯地平。结论ARB与其它降压药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尼群地平,观察组予以阿替洛尔+尼群地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6.7%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和脉压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陈睿  陆逸仙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8):1075-107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4例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656例不合并心房纤颤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AF组神经系统损害严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深、重偏瘫、两眼凝视及偏身感觉障碍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结论AF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且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有房颤组及无房颤组,根据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分为用药组及未用药组。用药前及用药1年后分别测定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并以30例体检的非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高于对照组,房颤组P波离散度高于无房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用药组P波离散度低于未用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用药后P波离散度下降,房颤组房颤复发减少。用药组心率变异性用药后明显升高。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P波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性,改善植物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有房颤组及无房颤组,根据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分为用药组及未用药组.用药前及用药1年后分别测定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并以30例体检的非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高于对照组,房颤组P波离散度高于无房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用药组P波离散度低于未用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用药后P波离散度下降,房颤组房颤复发减少.用药组心率变异性用药后明显升高.结论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P波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性,改善植物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风湿性心房颤动(NRAF)的临床特点和NR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NRAF老年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69.39%VS52.36%,P〈0.05);卒中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22.45%VS10.4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者(24.82%VS14.14%,P〈0.05);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者(26.26%VS10.53%,P〈0.05);在119例轻度左房增大(内径31-40mm)患者中,二尖瓣返流(MR)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R者(4.76%VS26.53%.P〈0.05)。结论老年人NRAF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轻度左房增大伴MR的NR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石兴超 《现代保健》2008,(30):41-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方法对36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及236例体检者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并对体检有LPA增高者进行随访3~6月。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者入院时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04±0.7)μmol/L(正常值〈2.9μmoL/L)分别为(4.12±0.65)μmol/L、(3.74±0.56)μmol/L(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LPA分别平均下降至(2.06±0.91)μmol/L及(2.45±0.62)μmol/L;体检者中有LPA增高者共49例(3.54±0.36)μmol/L,随访3~6月共有3例发生脑梗死,8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LPA可以作为脑缺血性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为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涂开峰 《药物与人》2014,(6):119-119
目的:探讨β-阻滞剂在心肌梗塞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AMI患者溶栓治疗中加用β-受体阻滞剂,跟踪观察患者的疗效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根据得到的间接数据指标判定,在治疗组的患者中,血管再通率达通过直接指标数据判定,治疗组的再通率比对照组要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的出血及生存情况的结果通过治疗组比较,有的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对房颤患者采用洋地黄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62例房颤患者为对象,以挂号顺序将其分为A组(31例,采取洋地黄类药物进行治疗)与B组(31例,采取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静息及活动时心室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3%,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9%,组间比较数据没有差异(P 0.05);B组患者静息及活动时心室率均优于A组患者(P 0.05)。结论:房颤患者经洋地黄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效果均较为理想,在控制静息及活动时心室率变化方面β受体阻滞剂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病因构成、多重病因组合及治疗情况。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7月住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256名老年心衰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了解其病因构成及用药情况。结果前3位基础病因为冠心病(71.1%)、高血压(58.2%)、糖尿病(19.1%);多病因心衰占68.8%,两种病因最常见的组合是冠心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是3组病因中的最常见组合。常用治疗药物为硝酸酯类(91.4%),利尿剂(72.1%),ACEI/ARB(68.1%),洋地黄类(52.4%),β阻滞剂(38.1%)。结论本组老年多病因心衰发生率高,冠心病是老年心衰最常见病因。硝酸酯类、利尿剂仍是常用药物,β阻滞剂使用率未达指南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降压药对寒冷所致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以有、无应用某一类降压药治疗,把111例血压控制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分成β阻滞剂、利尿剂、钙阻滞剂、ACEI、ARB5个组及无以上药物的5个对照组。结果:①气温聚降前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控制达到目标血压;②气温骤降后,只有ARB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改变,其余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③与对照组比较,寒冷所致的收缩压上升幅度,钙阻滞剂、ACEI两组显著增加;而利尿剂、ARB显著减少,β阻滞剂无区别;④与对照组比较,寒冷所致的舒张压上升幅度,利尿剂、β阻滞剂均显著增加,钙阻滞剂、ACEI及ARB无区别;⑤心率变化方面β阻滞剂自身对比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利尿剂组则明显上升,其余各组无变化。结论:寒冷使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而心率多无明显变化,在阻断收缩压上升方面利尿剂和ARB有效,在阻断舒张上升方面ARB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探讨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1例,通过当面询问和查询门诊病历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是否吸烟、饮酒、中风家族史,是否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总胆固醇是否异常,是否接受抗栓治疗等信息;根据6个月内脑卒中再发次数,分为观察组(再发性脑卒中≥1次)和对照组(未再发性脑卒中),分别探讨各因素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 25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207例(82.47%),控制率51.21%(106/207);高血压207例(82.47%),控制率49.76%(103/207);总胆固醇正常率51.79%(130/251);房颤患病率40.64%(102/251);吸烟率23.11%(58/251);抗栓治疗率58.17%(146/251)。6个月内再发脑卒中47例(18.72%)归为观察组,未再发脑卒中204例(81.28%)归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吸烟、房颤、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总胆固醇正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总胆固醇异常、房颤是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较低,吸烟、房颤、胆固醇异常率较高,应针对独立危险因素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