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供者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供者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诱导受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将2×107个C3H/HE小鼠的肝脏非实质细胞通过尾静脉输入C57BL/6小鼠的体内,48*!h后给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18*!d后接受C3H/HE小鼠的皮片移植,观察皮片的存活情况.于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前及输注后18*!d、30*!d、60*!d进行供、受者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15只输注C3H/HE小鼠肝脏非实质细胞的C57BL/6小鼠,其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74.6*!d±9.7*!d,对照组仅存活10*!d±0.4*!d);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结果证实受者的T淋巴细胞对供者小鼠淋巴细胞的反应程度明显降低.结论肝脏非实质细胞可以有效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基因肝脏非实质细胞对小鼠移植皮片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注同种异基因肝脏非实质细胞(NPC)对小鼠移植皮片存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123只近交系小鼠,其中C3H小鼠65只、C57BL/6小鼠58只。20只C3H小鼠作移植供体;40只C3H小鼠肝脏为NPC来源;余下5只C3H小鼠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的刺激物,由每分钟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cpm)值表示。58只C57BL/6小鼠分为实验组50只、对照组8只。对照组小鼠仅作皮肤移植,未行NPC输注。实验组50只小鼠尾静脉输入由40只C3H小鼠肝脏制备的2×107个NPC,48h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并接受C3H小鼠皮片移植。于NPC输注前及输注后各时相点处死实验组小鼠,每时相点5只。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水平、脾淋巴细胞嵌合体水平及cpm值,并观察2组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实验组小鼠皮片存活时间为(70.0±17.2)d明显长于对照组;NPC输注后IL4、嵌合体水平逐渐上升,而cpm值逐渐降低。NPC输注后60d实验组小鼠IL4为(251.5±11.0)ng/L,脾脏嵌合体水平达到(26.30±1.04)%。结论IL4、嵌合体水平的升高对诱导和保持免疫耐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 在诱导新生期大鼠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将2 .5 ×107 个Wistar 大鼠脾淋巴细胞注入新生SD 大鼠胸腺内,4~6 周龄时取其脾淋巴细胞与Wistar 大鼠脾淋巴细胞(20 Gy X 射线照射) 进行混合培养, 于72 h 测定IL4 和γ干扰素(IFNγ) 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IL4 和IFNγ的含量分别为(455±85) ng/L和(145±46) ng/L; 对照组则分别为(139 .2 ±46 .3) ng/L和(470±102) ng/L, 两组比较,IL4 和IFNγ含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01) 。结论 IL4 在新生期大鼠免疫耐受的诱导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 (DC)对大鼠小肠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为抗排斥反应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成年SD大白鼠为供者 ,Wistar大鼠为受者。受者大鼠 18只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均为 6只。A组 :为对照组 ,受者不经任何预处理 ,即行小肠移植术 ;B组 :小肠移植前 7d ,每只受者经尾静脉注射供者的DC ,细胞数为 2× 10 7个 ;C组 :小肠移植前 7d ,每只受者经尾静脉注射用IL 10修饰的供者DC ,细胞数为 2× 10 7个。B、C组 1周后行大鼠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术 ,观察各组受者移植小肠存活情况。结果 A、B、C组大鼠移植小肠存活时间分别为 :(7.33± 2 .4 2 )d、(8.33± 2 .94 )d、(18.5± 5 .17)d。经统计学分析 ,A、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C组与A、B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用IL 10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对受者进行预处理 ,可明显延长受者大鼠小肠移植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刘宏宇 《器官移植》2011,2(4):229-232
长期以来,肝脏被认为是人体的"免疫特惠器官"。与心脏移植和皮肤移植不同,肝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弱,而且肝脏移植物可以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限制,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诱导受体对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肝移植先天免疫耐受已经在猪、大鼠、小鼠、狗及猩猩身上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输注(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DST)细胞上CD47的表达在诱导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3组均以C57BL/6(CD47+/+)小鼠为供者,具体分为:(1)non-DST组:以未行CD47+/+DST及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2)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3)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于术前7d、5d、3d分别接受共刺激因子封闭。观察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受体脾脏内的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情况;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试验检测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排斥反应时及移植后150d行移植心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non-DST组比较(移植心中位生存时间为7d),CD47-/-组移植心中位存活时间较长(中位生存时间为42d),但其存活时间明显短于CD47+/+组(中位存活时间150d,P0.01)。与CD47+/+组比较,CD47-/-组受鼠脾脏内表达CD11c+CD86+、CD11c+I-Adhi树突状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P0.05)。CD47-/-DST7d后,受鼠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而CD47+/+组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P0.01)。CD47-/-组移植心受排斥时,心肌组织内可见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而CD47+/+组移植心术后150d时仍未见明显单个核细胞浸润,且与正常对照的心脏无明显差别。结论 DST细胞上CD47可以通过抑制受体树突状细胞激活及抑制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已经是医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但移植排斥反应是肾移植中长期存在且尚未克服的医学难题.目前临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虽能使移植排斥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但其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致感染特征.因此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被认为是最终克服移植后排斥的有效途径.白细胞介素10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最初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是机体重要的免疫调剂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白细胞介素10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增值及诱导活化的T淋巴细胞凋亡,减轻肾移植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小鼠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进行小鼠原位肝脏移植,诱导出移植免疫耐受后,向受体注射抗CD25抗体(PC61)以去除CD4+CD25+T细胞,检测受体内CD4+CD25+T细胞数量及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以确定CD4+CD25+T细胞完全被清除,同时观察受体生存时间.结果 与同种同系小鼠肝脏移植结果 相似,同种异系肝脏移植小鼠的生存时间亦均超过70 d.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后,PC61不同注射方案均能完全去除受体小鼠肝脏、脾脏及血液中的CD4+CD25+T细胞,且移植肝脏中Foxp3 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表明完全去除了CD4+CD25+调节性T细胞,但肝脏移植动物生存时间并未受到影响.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于小鼠肝脏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的维持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9.
作为肝脏终末期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肝脏移植已愈发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但由于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使其成为左右移植器官功能的关键.因此, 针对排斥反应机制及相关治疗的探讨一直是各国移植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目前已知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树突状细胞(DCs)在肝移植术后对维系免疫耐受状态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术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有研究表明,供体骨髓细胞输注(bon emarrow cell transfusion)能够诱导受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耐受[1-2]。我们通过大鼠胰岛移植实验,观察输注供体骨髓细胞后移植胰岛存活时间的变化,以及PKH26标记的供体骨髓细胞在受体胸腺和淋巴结的嵌合情况,探讨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CTLA4-Ig和IL-4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LA4Ig和IL4在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反应细胞为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细胞为新西兰白兔血淋巴细胞,刺激抗原为兔骨上清液。采用经典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及骨上清液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法作为异种骨移植的体外实验模型。在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CTLA4Ig、IL4及两者联合应用,通过测定其3HTdR掺入率,观察不同细胞因子对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细胞刺激组CTLA4Ig和IL4均对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CTLA4Ig与IL4联合应用并未显示出比CTLA4Ig单独应用更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2骨上清液刺激组:CTLA4Ig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P>0.05),而IL4则有较为显著地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CTLA4Ig与IL4联合应用也未产生比单独应用IL4更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结论CTLA4Ig对由细胞刺激产生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效果较好,而IL4则对骨上清液刺激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更好;CTLA4Ig与IL4联合应用并未产生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诱导大鼠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5只雄性Wistar大鼠、25只雌性SD大鼠分别作为肢体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实验分为五组:A组:无处理对照组,B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预处理;C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CP预处理,D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加CP预处理,E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DBMC输注加CP预处理,每组5只.建立肢体移植动物模型,诱导耐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存活时间,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确定耐受状态,采用PCR检测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E组肢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27.6±1.1)d]较A组[(6.8±0.4)d]、B组[(7.2±0.8)d]、C组[(7.8±1.3)d]、D组[(17.8±0.8)d]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组特异性抑制率[(88.00±1.06)%]显著高于B组[(36.90±1.08)%]、C组[(37.90±0.95)%]和D组[(67.2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嵌合体呈阳性.结论联合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及DBMC输注可一定程度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嵌合体的形成可能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及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3.
预输注供者凋亡的脾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凋亡的供体脾细胞诱导受体肝移植免疫耐受可能性。方法实验分5组,对照组,单纯供体地塞米松处理组,单纯输供者脾细胞组,地塞米松诱导供者凋亡脾细胞输注组,第三品系组。每组均做Wistar至SD的肝移植,每组各10只Wistar、SD大鼠。用地塞米松3mg/(kg·d)处理Wistar大鼠3d后,第4天取供体的脾细胞输注受体,第10天行大鼠肝移植。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ALT、TBil)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肝移植预输注凋亡细胞组的ALT、TBil较其它各组显著低(P<0·05);生存期明显长(P<0·05),病理改变较轻。结论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供体凋亡的脾细胞能诱导受体大鼠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输注供者脾细胞能否诱导皮肤移植小鼠产生供者特异性的免疫低反应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取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经小鼠门静脉输注RPMI 1640培养液)、受者脾细胞组(经小鼠门静脉输注Balb/c小鼠脾细胞)、供者脾细胞组(经小鼠门静脉输注C57BL/6小鼠脾细胞)、空白移植对照组(经小鼠门静脉输注RPMI 1640培养液,7 d后移植C57BL/6小鼠的皮肤)、实验对照组(经小鼠门静脉输注Balb/c小鼠脾细胞,7 d后移植C57BL/6小鼠的皮肤)、实验组(经小鼠门静脉输注C57BL/6小鼠脾细胞,7 d后移植C57BL/6小鼠的皮肤)以及第三方移植组(经小鼠门静脉输注C57BL/6小鼠脾细胞,7 d后移植C3H小鼠的皮肤).记录空白移植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和第三方移植组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并观察移植皮肤的病理学变化;脾细胞输注后7 d,分别获取空白对照组、受者脾细胞组和供者脾细胞组小鼠的外周血、脾脏和肝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样本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实验组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为(19.8±4.6)d,明显长于空白移植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第三方移植组,但仍未达到长期存活.皮肤移植后7 d,空白移植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的移植皮肤呈现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而实验组移植皮肤呈现中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供者脾细胞组外周血、肝脏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受者脾细胞组.结论 门静脉输注供者脾细胞可特异性地延长供者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减轻移植物的排斥反应,该效应可能与受者体内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4和IL-10在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取雄性BALB/c小鼠60只(体重20~22g)为骨移植受体,取新西兰兔1只为异种骨供体。实验用小鼠股后肌袋骨移植模型。将动物随机等分为A、B、C 3组,在小鼠左肢股后肌袋植入新鲜异种骨粒(75mg/只)并做如下处理。A组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 μl;B组腹腔注射IL-4和IL-10各0.5 μg(100 μl);C组植骨部注射IL-4和IL-10各0.5 μg(100 μl)。于术后1、2、4、6周分批取材。通过检测受者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细胞因子及组织学变化,观察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另取BALB/c小鼠10只和本地菜兔1只做二次移植实验,确定免疫抑制作用是否有供体特异性。[结果]与A组相比,B和C组注射IL-4及IL-10后均明显抑制了骨抗原二次刺激引起的细胞增殖(P〈0.01),腹腔注射起效早,局部注射作用持久。细胞因子检测,早期B组IL-2和IFN-γ分泌增加(P〈0.05),C组仅IFN-γ分泌增加;2周时两组的IFN-γ和IL-4分泌均明显减少(P〈0.05),C组的IL-2分泌也明显减少(P〈0.001)。组织学检查,注射IL-4和IL-10后植骨部炎细胞浸润少,尤其C组诱导成骨较多。二次移植实验表明,IL4和IL-10的免疫抑制作用有供体抗原特异性。[结论]IL-4和IL-10能有效抑制新鲜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促进耐受形成。抑制作用在早期主要通过细胞因子调节,使Th1/Th2达到动态平衡而实现。腹腔注射起效早,局部注射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16.
刘涛  李金政 《器官移植》2021,12(6):687-691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逐渐提高,然而术后长期免疫耐受的建立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枯否(Kupffer)细胞是一种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常驻于肝脏当中,其可在肝移植术后向着不同方向极化,形成M1型Kupffer细胞和M2型Kupffer细胞。M1型Kupffer细胞具有促炎功能,M2型Kupffer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抑制M1型Kupffer细胞数量和功能,或者促使M2型Kupffer细胞数量增加和功能增强,有助于免疫耐受的建立。Kupffer细胞的极化受到诸多细胞因子和信号的调节,这为通过干预Kupffer细胞极化来建立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疗法提供了机会。本文将就Kupffer细胞极化状态与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关系、Kupffer细胞极化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建立肝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