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临床资料 患,男,24岁,因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个月入院。发病无明确诱因,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及脐周间歇性钝痛不适,无规律,不放射。发作及疼痛程度与饮食、体位等无关,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伴随症状,但有明显的食欲不振。入院前10天开始腹痛加重,同时出现排稀水样便,每天2~3次不等,无脓血及黏液,无里急后重及肛门部下坠感,无发热。病后曾到当地医院诊治,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腹部超声提示腹腔淋巴结肿大,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而来我院。病后体重下降近5kg。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6岁.因腹部剧烈疼痛2 d,水泻1 d于2003年6月23日16时入院.患者于6月22日上午11时因血尿行肾盂静脉造影检查后,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于下午3时至我院急诊科留院观察治疗,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正常,以头孢噻肟钠及654-2静脉滴注治疗,疗效不显,于当晚又出现水泻十余次,伴恶心、剧烈呕吐,呕吐胃内容物,腹痛阵发性加剧,于第2天收入外科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3.
岳文杰  刘懿  李鹃  董乐  钟良  孙大裕 《胃肠病学》2009,14(9):575-57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较罕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黏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一系列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特征,其发病机制仍不明了。  相似文献   

4.
病例:患者男,12岁,因“反复寒战、发热40余天”于2011年10月25日收治入院。患儿于4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寒战、发热,伴中上腹部不适,无咳嗽咳痰,无关节酸痛,无皮疹,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性,10岁,腹痛10 d,腹胀4 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脐上阵发性隐痛,可自行缓解,伴呕吐,非喷射性。4 d前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无气促及呼吸困难。入院查体:体温37·1℃,神志清楚,唇色稍苍白,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叩诊浊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并腹水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5 7岁 ,因腹胀伴上腹痛 12d入院。 12d前无诱因出现腹胀、食欲不振 ,伴上腹痛 ,空腹时明显 ,胃灼热感、反酸、恶心 ,无呕吐、发热及腹泻 ,抗炎治疗无效。有长期养猫史。体检 :双手及双小腿可见褐色斑块 ,心肺无异常 ,腹膨隆 ,剑下压痛 ,肝脾未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 ,肠鸣音4/min。血常规 :白细胞 2 2 4× 10 9/L ,中性 0 12 ,嗜酸0 68,淋巴 0 14 ,单核 0 16,嗜酸细胞计数 1 98× 10 9/L ,血红蛋白 14 1g/L ,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肌酶均正常 ,血未查到狼疮细胞 ,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结核抗体均阴性 ,血…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e gastro-enteritis)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胃肠道(?)漫性嗜酸性细胞浸润性疾病。Kaijser 于1937年首次作了描述。以后,Barrie,Ureles 对本病的病因和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了全面的阐述。Edelman 和 Carbune 们分别对其 X 线表现作了深入的研究。1970年 Klein 报告7例,并复习文献报道的28例,对其临床表现进一步作了详尽描述。近年来有关本病的报道渐见增多,但据 Cello(1979)的统计,在世界文献中不过100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本文复习近年文献作一简介,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病例摘要 1.1现病史患者,男,4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9年,腹泻、便血2年”于2006年11月9日人院。患者9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刀割样疼痛,每次持续约2min,伴反酸、烧心,进食后缓解。在当地医院做胃镜示“贲门炎”、“十二指肠溃疡”,口服“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2年前症状加重,并出现黏液脓血便,约3次/天,量少。  相似文献   

9.
例1男性,52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5月余入院。体重下降约15 kg。体格检查:消瘦,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血白细胞20.4×109/L、嗜酸性粒细胞65%;白蛋白26.4 g/L。大便黄稀、偶见脓细胞,细菌培养及涂片查真菌阴性。血吸虫试验阴性。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正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钡灌肠提示慢性结肠炎;乙状结肠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明显嗜酸性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胃肠炎(EG),予强的松30 mg/d治疗,腹泻好转(每日1~2次),无腹痛。1年后患者腹泻又加重,每日3~5次,并下肢水肿。血白细胞14~32.2×109/L,嗜酸性粒细胞41%~53…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2岁。因腹痛半月伴腹泻1周入院。患者半月前食海鲜后出现腹部隐痛,呈阵发性,位置不固定。1周后腹泻,10余次/日。于其它医院查便潜血阳性,血WBC16.1×109/L,分属正常;治疗1周无好转。入院查体:皮肤无紫癜,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无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钟,四肢无浮肿。血WBC18.7×109/L,分属正常。给予抗炎、抑酸、胃黏膜保护治疗。第三天查血WBC26.3×109/L,中性粒细胞0.37,嗜酸性粒细胞0.53,淋巴细胞0.09,单核0.02。胃镜检查见胃窦部溃疡、十二脂肠降段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十二指肠炎;H…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9岁,外周血白细胞17.14×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62%,腹水中嗜酸粒细胞占90%.胃镜可见胃窦黏膜充血,病理提示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应用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42岁,建筑工人。因上腹饥饿痛2个月于2004—06~01入院。当时门诊医生根据病人症状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口服奥美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3周,腹痛无减轻,故于2004—06—16复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但经常喝生水。查体:T36℃,P82次/min,R16次/min,BP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引起的胃肠道炎症反应,临床上较为少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症状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并不常见.而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更是罕见.我们最近收住1例,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和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由Kaizs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约300余例[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成人多在30~50岁之间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腹水或特殊食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1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疾病。是以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具有不同的浸润深度和症状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典型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水、恶心、呕吐、腹泻、体质量减轻等症状。约80%患者的症状可持续数年。由于本病少见,因此其诊断常较困难。本文报道2例以腹胀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结合其病史综合判断,最后诊断为嗜酸性胃肠炎。  相似文献   

1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嗜酸细胞浸润性胃肠道疾病。我科在胃镜检查10000例中,发现EG3例,报告如下。例1:女,23岁。上腹疼痛2年,每于吃鸡蛋后出现上腹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反酸,自服“胃药”可缓解。既往无过敏性疾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剑  相似文献   

1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少见,且缺乏特征性消化系统表现,易漏诊或误诊。笔者诊治1例有典型临床表现的该病患者,报道如下。患者男,40岁,因腹痛5个月,  相似文献   

18.
<正>病例:患者女,41岁,因腹胀、腹泻、全身浮肿2个月于2012年8月7日就诊于本院。患者2个月前进食鸡蛋和香蕉后出现腹胀、腹泻,伴全身浮肿。粪便为黄绿色不成形便,无黏液脓血,可见未消化食物。患者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无瘀斑、瘀点。就诊于外院,血生化提示白蛋白明显降低(具体不详),给予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治疗停止后腹胀、腹泻再次出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相似文献   

1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目的:通过对EG的一般情况、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分型、误诊情况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疾病中心的4例EG以及以“嗜酸细胞。胃肠炎”为关键词在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CHKD)中检索得到的1997~2007年发表的文献中169例EG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44.5%的EG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94,2%)、腹泻(60.7%)、恶心(56.1%)、呕吐(51.5%)、腹胀(38-2%)、腹水(28.3%)。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在外周血、骨髓和腹水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0%、98,2%和90.3%。胃镜和结肠镜黏膜活检发现EOS浸润胃黏膜和肠黏膜分别占88-2%和64.6%。诊断以黏膜型EG最为多见(65.3%),误诊率为40.5%。77.5%的EG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EG是一种易误诊的少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应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适时行血常规、骨髓和腹水EOS检查、胃肠道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等方面人手。糖皮质激素治疗EG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病因、机制尚不明确,因其浸润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易误诊、漏诊。主要依据病理活检中EOS浸润数量确诊,但目前病理诊断标准仍不规范。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本文通过对该病的病因、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作一概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