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原因是早产、寒冷、感染、缺氧、热量不足。硬肿呈对称性,先在大腿外侧出现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以后整个下肢、臀部、下腹部、面颊、上肢亦受累以致全身均可波及。皮肤呈暗红色,紧贴皮下组织,患儿全身冰凉,反应差,哭声低或不哭,吸吮困难,体温可降至35℃以下。若护理治疗不当,可并发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2.
中药外敷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云 《护理研究》2001,15(2):102-103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 ,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 ,常伴有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通常采用复温、喂养、氧疗、静脉输液等治疗。我科自 1996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中药油膏外敷 ,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 1996年 10月— 1999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硬肿症 5 0例 ,依据 1990年全国第二届新生儿学术会议规定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分度标准[1] 。将其随机分为外敷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5例。外敷组 :男 19例 ,女 6例 ;轻度硬肿 3例 ,中度硬肿 15例 ,重度硬肿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硬肿消退时间为3d.结果治愈66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5例。寒冷、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感染是新生硬肿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避免早产、低体重儿和围产期窒息的发生,加强寒冷季节新生儿保暖措施,控制感染,是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段秋茹 《临床医学》2011,31(8):105-105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寒冷、早产、缺氧、感染、入量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为特征,同时伴有嗜睡、拒乳等全身症状,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本病预后严重,病死率高达25%~75%[1]。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血液黏稠度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生素E辅以PE保鲜膜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无并发症的新生儿硬肿症患儿110例,分别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除给予相同的全身治疗外,治疗组给予维生素E胶丸涂抹硬肿处局部按摩后给予PE保鲜膜包裹,对照组仅给予维生素E胶丸涂抹硬肿部位,比较硬肿消散的时间。结果治疗组经维生素E胶丸涂抹硬肿处局部按摩后给予PE保鲜膜包裹,硬肿消散吸收的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E胶丸涂抹硬肿处局部按摩后给予PE保鲜膜包裹,可促进硬肿尽快消散吸收,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我科2002-09/2007-03住院的104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病理新生儿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或感染是新生儿硬肿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及病理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可减少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硬肿症又叫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多见于寒冷季节出生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主要表现为患儿体温不升、全身及四肢冰冷、皮肤硬肿、反应低下、哭声弱或不哭、四肢活动少、吸吮困难等。重症患儿常伴有微循环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按摩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患儿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早产、寒冷损伤、窒息、感染等常导致硬肿症的发生。我院2006-2008年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53例,以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硬肿症系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 ,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发病率为 6 8‰[1] ,病死率高 ,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自 90年代以来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护理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 ,现综述如下。1 新生儿硬肿症的高危因素胎龄小 ,体重轻 ,产房温度低 ,产时对新生儿的保暖措施不当 ,或合并窒息等均为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的高危因素 ,其中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与发病关联性最强 ,呈明显负相关[1] 。也有学者报道新生儿硬肿症与窒息、低氧有关[2 ] 。由于缺氧易发生酸中毒 ,而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硬肿症一般表现为体温不升,哭声微弱,呼吸表浅,心音低钝,皮肤发凉、变硬、呈青紫色或暗黄色,大腿外侧及面颊部呈凹陷性水肿,重者四肢、臀部、肩部呈僵硬状态。我院自1998—2005年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1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敷中药硬肿膏佐治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例采用综合治疗配合外敷中药硬肿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首次硬肿缩小(或减轻)提前24 h,硬肿全部消失提前50.4 h,整个疗程缩短3~4 d(P<0.01).结论外敷中药硬肿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显著,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药9911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研究孙玲娣,米延,王竹颖,李秋芬新生儿硬肿症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早产儿病死率之首疾病。我院新生儿病房1989年12月至1995年12月用中药8911治疗新生儿硬肿症188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一般资...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硬肿症发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探讨其在新生儿硬肿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18例新生儿硬肿症血清NO水平进行检测,并与16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硬肿症患儿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有显差异。结论 根据以上结果及NO的病理效应,推测体内NO的不足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4.
焦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80-2680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护理方法。方法:对2004—12/2007—12所收治的5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即复温、喂养、皮肤护理、输液管理、预防感染、预防呼吸暂停、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心理护理等。结果:重度硬肿症中2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对新生儿硬肿症应行全方面护理,避免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5.
探讨β内啡肽在新生儿硬肿症休克中的临床意义。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例新生儿硬肿症休克患儿血浆β内啡肽含量。结果:新生儿硬肿症休克患儿血浆β内啡肽平均为120.46±3.29ng/L;显著高于对照组(26.80±1.55ng/L);死亡组与存活组、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产热状态良好与衰竭、血气pH值≤7.0与>7.0组也见到相同的结果,而休克程度与心率快慢未见β内啡肽差异;酸血症剌激了β内啡肽的释放,其水平与心率呈负相关。说明β内啡肽可能介导新生儿硬肿症休克时的肺出血和产热状态。提示新生儿硬肿症休克时β内啡肽的释放加重了休克状态,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6.
紫草油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改变传统的对新生儿硬肿症置于恒温箱内复温使硬肿逐步减轻的治疗方法,解除家长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儿安全感。方法:采用我院制剂室配制的紫草油对52例新生儿硬肿症进行按摩,辅以周林频普仪照射,观察硬肿消退效果。结果:3天内硬肿消退占73.07%,好转占23.07%。结论:对新生儿轻中度硬肿症患儿不需置恒温箱,应用此法也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经济、简便、安全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因受寒、饥饿、窒息、缺氧等影响 ,引起皮肤及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疾病 ,病情变化快 ,多伴有合并症 ,死亡率高。1 临床表现及其特点1.1 皮肤表现 皮肤及皮下组织硬肿 ,硬肿顺序为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受压部位皮肤僵硬、发亮、冰冷 ,呈暗红色或青紫色。1.2 一般表现 体温低下或不升 ,多在 35℃以下 ,吸吮能力差 ,哭声细弱 ,呼吸浅弱甚至不规则。2 护理措施2 .1 复温 保温是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生儿硬肿症大多数体温过低 ,尤其是气温低下…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我院于1995年1月~1998年1月收住29例,我们将这些患儿与同期住院的25例正常新生儿作血钾、钠、氯检测,对新生儿硬肿症的病情与血清电解质变化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多见于冬春两季。新生儿硬肿症护理的关键是保温。本文通过对30例新生儿硬肿病儿采取母怀贴身保暖与全方位手法按摩,观察其疗效,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抚触辅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方法将70例病情稳定的新生儿硬肿症按1:1配对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相同,观察组再予抚触。观察两组新生儿硬肿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硬肿消退的有效率,观察组94.2%、对照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MH^2=16.36,P〈0.01)。结论抚触能促进新生儿硬肿的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