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穿刺或手术)证实的67例胸腺上皮肿瘤,基于WHO病理分型简化为低危型胸腺瘤、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三组,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例TETs中,低危型胸腺瘤30例(A型3例、AB型20例、B1型7例),高危型胸腺瘤22例(B2型11例、B3型11例),胸腺癌15例。高危型胸腺瘤、胸腺癌较低危型胸腺瘤易表现为边缘分叶或不规则(P均<0.05)及易出现对心包侵犯(P均<0.05);胸腺癌较低危型胸腺瘤易出现增强后密度不均、囊变坏死及胸膜转移(P均≤0.003);胸腺癌较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P均≤0.002);纵隔大血管侵犯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SCT对TETs的WHO简化病理分型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s)的WHO病理分型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提高其CT诊断及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TETs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经组织病理学及细胞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WHO组织病理分型,分析TETs各种组织学类型的CT特征。结果:66例TETs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6~77岁。病理分型:A型5例(7.6%),AB型15例(22.7%),B1型13例(19.7%),B2型10例(15.2%),B3型10例(15.2%)及胸腺癌13例(19.7%)。A、AB、B1型胸腺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而80.0%的B3型胸腺瘤及92.3%的胸腺癌呈不规则形;大部分(92.4%)胸腺肿瘤呈中度强化。80.0%B3型胸腺瘤及100%胸腺癌有包膜破坏并侵犯邻近结构;40.0%的B3型胸腺瘤及61.5%的胸腺癌出现心包和(或)胸膜腔积液;随着肿瘤病理分级的增加,周围结构受侵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分别为15.4%(B1)、40.0%(B2)、80.0%(B3)及100%(胸腺癌)。TETs组织学分类与侵袭危险度CT分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s=0.736,P〈0.01)。结论:不同WHO病理分型的TET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TETs的CT特征反映了其侵袭危险性及组织病理学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胸腺瘤CT影像特点与其型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8例无症状胸腺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2004年WHO组织分型标准,将18例患者分为低危组(A、AB和B1)、高危组(B2、B3)和胸腺癌(C)3个亚型组。分析CT表现与WHO组织分型的相关性。结果本组18例胸腺瘤患者包括A型1例(5.56%),AB型2例(11.11%),B1型4例(22.22%),B2型5例(27.78%),B3型4例(22.22%),胸腺癌2例(11.11%)。低危组、高危组9例和胸腺癌组在强化平均CT值、肿块边缘、肿块密度、侵犯纵隔胸膜、侵犯血管结构、侵犯心包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腺瘤的CT表现与WHO组织分型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可通过CT表现肿瘤的边界、密度、周围组织侵犯和强化平均CT值等指标用于无症状胸腺瘤的WHO组织分型鉴别。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增强CT(CECT)成像上肿瘤最大强化程度(CEmax)鉴别胸腺上皮性肿瘤(TETs)不同WHO病理亚型和简化风险亚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TETs患者的术前CT图像(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将肿瘤实性部分在平扫与增强后图像上的的最大CT差值的绝对值定义为CEmax。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CEmax在不同病理亚型和风险亚组间的差异。结果:TETs的6个WHO病理亚型组(A、AB、B1、B2、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之间CE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6个病理亚型中,A型和AB型胸腺瘤的CEmax均显著高于其它亚型(P值均<0.05),B1型、B2型、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四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型胸腺瘤(包括B1、B2和B3型)与胸腺癌之间CE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低危胸腺瘤(A、AB、B1型)的CEmax显著高于高危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P值均<0.05),但高危胸腺瘤与胸腺癌的CE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结论:平均CEmax值有助于鉴别TETs不同病理亚型及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MSCT对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68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上皮性肿瘤(TETs),按WHO简化病理分型分为低危型胸腺瘤、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三组,对三组的MS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例TETs中,低危型胸腺瘤31例(A型4例、AB型19例、B1型8例)、高危型胸腺瘤15例(B2型9例、B3型6例)、胸腺癌22例。高危型胸腺瘤、胸腺癌均较低危型胸腺瘤更易表现为肿瘤边缘不规则或分叶(P均<0.05);高危型胸腺瘤、胸腺癌均较低危型胸腺瘤更易出现对胸膜/心包、邻近大血管侵犯(P均<0.05);增强后密度不均及囊变坏死率在胸腺癌和低危型胸腺瘤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胸腺癌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较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更为常见(P<0.05);而瘤内钙化在三者间两两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SCT对WHO简化病理分型的TETs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多平面重组(MPR)特征,并探讨其与WHO简化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ET患者术前MSCT及MPR图像,并与WHO简化病理分型[低危型胸腺瘤(A、AB、B1)、高危型胸腺瘤(B2、B3)与胸腺癌]进行比较。结果:高危型胸腺瘤与胸腺癌MSCT及MPR征象表现为肿瘤边缘不光整或分叶、形态不规则且强化后瘤内密度不均,以及对邻近结构侵犯,与低危型胸腺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胸腺癌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远处转移较两组胸腺瘤更为常见,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体积以及瘤内钙化在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扫描及MPR技术对TET的WHO简化病理分型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的胸腺瘤生物学特性、预后及术后治疗手段.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胸腺瘤标本109例,应用Masaoka和WHO标准分别进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采用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和Ki67两组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组抗体在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胸腺瘤中的表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胸腺瘤患者,EMA阴性和阳性率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从Ⅱb期和B2型开始,表达强度逐渐增强,与Ⅰ期和Ⅱa期及A、AB和B1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指数从Ⅱb期和B2型开始,Ⅲ级和Ⅳ级明显增加,与Ⅰ期和Ⅱa期及A、AB和B1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asaoka分期Ⅱb期,WHO分型B2型开始以上的胸腺瘤可能更具有侵袭性或恶性倾向,术后应采用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TET的CT表现,并根据WHO 2004年标准对所有病例重新进行组织学分型,分析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各类型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33例TET病理分型A、AB、B1、B2、B3型和胸腺癌分别为10、17、13、46、30和17例.A型(9例,90.0%)、AB型(15例,88.2%)、B1(10例,76.9%)和B2型(31例,67.4%)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形状规则且边界光滑;而B3型(21例,70.0%)与胸腺癌(15例,88.2%)肿块呈不规则形或铸型生长,且边界不清楚.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率最高(15例,88.2%),其次为B3型胸腺瘤(19例,63.3%)和A型胸腺瘤(6例,60.0%),B2和B3型胸腺瘤钙化发生率较高(32例,42.1%),明显高于其他类型TET(8例,14.0%;X2=12.20,P<0.01).A、AB、B3型TET及胸腺癌高度强化的发生率(39例,52.7%),明显高于B1和B2型(8例,13.6%;x2= 22.01,P<0.01).结论 根据WHO 2004标准,不同组织类型的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TET组织学类型、判断预后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腺瘤螺旋CT影像特征与其WHO病理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84例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CT影像特征与其WHO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螺旋CT征象上表现有分叶、胸膜、心包及大血管受侵犯及尖角征/锯齿征的胸腺瘤,A型、AB型与B型、胸腺癌两大类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肿块大小、肿块密度均匀与否、纵隔脂肪线存在与否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对A型、AB型与B型、胸腺癌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分类,但较难区分A型与AB型、B型与胸腺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术前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结果证实的40例T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32~79岁。分析所有患者的术前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病灶的SUVmax。参照WHO(2015) TET病理分型将TET患者分为低危型胸腺瘤(A、AB、B1型)、高危型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C型)3组;采用Masaoka分期标准将TET患者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 3组;将TET患者分为胸腺瘤(包括低危型胸腺瘤和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2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UVmax和曲线下面积(AUC)。3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2组间的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低危型胸腺瘤11例(A型1例、AB型4例、B1型6例),高危型胸腺瘤15例(B2型10例、B3型5例),胸腺癌14例。Masaoka分期:Ⅰ期8例,Ⅱ期17例,Ⅲ期15例。低危型胸腺瘤、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中位SUVmax分别为3.78、5.21和10.44,3组间SUV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16,P<0.01);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88、?3.928、4.106,均P<0.01)。Ⅰ期、Ⅱ期、Ⅲ期的中位SUVmax分别为3.74、5.14、10.08,3组间SUV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5,P<0.01),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80、3.679、?3.644,均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AUC为0.953(95%可变区间:0.891~1.000,P<0.01);SUVmax=6.81是鉴别诊断胸腺瘤与胸腺癌的最佳临界值。 结论 18F-FDG PET/CT 的参数SUVmax与TET的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与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9月期间病理确诊的17例胸腺上皮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18)F-FDG符合线路及CT图像。记录病理分型、CT征象、符合线路图像病灶目测分级和病灶放射性摄取值与纵隔及肺本底的比值(T/M和T/L)。结果低危组胸腺上皮肿瘤7例(A型胸腺瘤1例,AB型胸腺瘤3例,B1型胸腺瘤3例),高危组胸腺上皮肿瘤10例(B2型2例,B3型1例,胸腺鳞癌7例)。WHO组织学分型与目测分级、T/L和T/M高度相关(r分别为0.697,0.811和0.815,P值为0.002,0.000和0.000),与肿瘤的长径和短径无明显相关。以目测肿块放射性高于纵隔诊断高危胸腺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1.4%,准确率为88.2%,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100%。低危与高危胸腺上皮肿瘤组之间的CT表现包括肿块长径、短径、肿块有无坏死、钙化、分叶、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有无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肺内转移、是否均匀强化和肿块内肿瘤血管在两组中无显著差异,而低危和高危组在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上肿块的目测分级(2.0 vs 3.7,P=0.001)、T/L(5.4 vs 16.3,P=0.002)和T/M(1.2 vs 10.4,P=0.002)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分型与肿块糖代谢摄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以~(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肿块目测分级高于纵隔诊断高危胸腺瘤准确性高,为术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最大径≤3 cm的胸腺上皮肿瘤(TE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 cm的TET病例的病理、影像学资料,根据WHO 2004标准进行组织学分型,将病例分为低风险胸腺瘤组(A/AB/B1型)、高风险胸腺瘤组(B2/B3型)、胸腺癌组(C型),分析各组TET的CT征象,包括病灶的形状、边缘是否光滑、是否伴有棘状突起、是否伴有瘤周小结节、强化程度、胸膜侵犯征象、周围脂肪间隙等.各类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样本量过小时,采用Fisher精确试验.结果 低风险胸腺瘤(27例)较高风险胸腺瘤(23例)及胸腺癌(6例)更常表现为规则的类圆形的形态(χ2=73,P<0.001;χ2=116,P<0.001),纵隔-肺界面更易呈膨隆状(χ2=3.41,P=0.046;χ2=7.39,P=0.01);高风险胸腺瘤、胸腺癌较低风险胸腺瘤更常见边缘模糊、棘状突起、胸膜侵犯等征象(P<0.001);胸腺癌较高风险胸腺瘤更常见边缘模糊、棘状突起、胸膜侵犯等征象(χ2=11.5,P=0.009);B2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1.52,P<0.001),然而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6.96,P=0.07).结论 MSCT可准确显示病灶的形态、边缘、瘤周情况、强化程度及胸膜侵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可为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复习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腺上皮肿瘤的63例患者术前的CT影像资料,按照2004年WHO组织学分型进行重新分型,将观测的CT征象与简化的组织学分型组(低危组胸腺瘤、高危组胸腺瘤、胸腺癌组)对照.结果 63例中,低危组胸腺瘤35例,高危组胸腺瘤16例,胸腺癌组12例.CT显示胸腺癌组更多见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纵隔脂肪层浑浊/消失、淋巴结肿大、胸膜受侵、其他脏器受侵和远处转移等征象;低危和高危组胸腺瘤更多见边缘光滑、分叶和类圆形轮廓、纵隔脂肪层清晰(P<0.05).结论 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纵隔脂肪层浑浊/消失、淋巴结肿大、胸膜受侵、其他脏器受侵和远处转移应提示胸腺癌的诊断,而边缘光滑、分叶和类圆形轮廓、纵隔脂肪层清晰则提示低危组和高危组胸腺瘤的诊断.CT鉴别低危组和高危组胸腺瘤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4.
恶性胸腺瘤WHO病理分类及其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以便于分类、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法:分析2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WHO分类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恶性胸腺瘤WHO分类B1型3例,B2型6例,B3型4例,C型(胸腺癌)8例。CT表现:心脏大血管受侵11例,主要表现肿块的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ass-cardiovascular inferface,MCI)呈灌铸型生长。纵隔胸膜-肺受侵13例,主要表现为肿块-肺接触面(mass-pulmonary interface,MPI)增厚呈尖角或锯齿征。胸膜种植3例。肺门、肺内转移4例。C型(胸腺癌)更具侵袭性,远处转移多见。结论:CT能准确显示恶性胸腺瘤周围侵犯范围、胸膜种植及远隔转移。可准确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并对分类及预后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5.
胸腺瘤CT表现及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胸腺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以利于分期和计划治疗.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相应的病理学分型.扫描采用Siemens SomatonVolume Zoom4层CT,平扫层厚5mm,增强扫描:层厚3~5mm,螺距为4~6.延迟时间40s,造影剂采用典必乐或碘海醇100ml.病理学分型参照WHO1999年分型法.结果:40例胸腺瘤中A型3例、AB型8例、B型21例、C型8例.肿块最大径>10cm共6例,其中AB型1例(1/8),B型3例(3/21),C型2例(2/8);5~10cm共28例,其中A型1例(1/3),AB型6例(6/8),B型16例(16/21),C型5例(5/8);<5cm6例,其中A型2例(2/3),AB型1例(1/8),B型2例(2/21),C型1例(1/8).3例A型、8例AB型及4例B型包膜完整,17例B型及8例C型包膜不完整,18例B型及8例C型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B型中有14例侵犯胸膜,13例侵犯心包;C型8例均侵犯胸膜及心包.结论:轮廓光整且包膜完整的多为A型胸腺瘤,肿块最大径大于10cm且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以B和C型多见;但CT较难区分此两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术前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Ki-67表达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64例ESC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SCC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水平, Ki-67表达指数≥30%为Ki-67高表达组(47例), <30%为Ki-67低表达组(17例)。测量光谱CT定量参数值, 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120 kVp混合能量图CT值、40 keV虚拟单能级图CT值、碘密度(ID)值、标准化碘密度(NID)和有效原子序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Ki-67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各参数的差异, 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预测Ki-67表达的效能, 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Ki-67高表达组动脉期120 kVp CT值、40 keV CT值、ID、有效原子序数和静脉期120 kVp CT值、40 keV CT值、ID、NID、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动脉期NI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 P=0.070)。...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评估扩散加权MR成像ADC值区分胸腺瘤WHO分型、Masaoka-Koga分期的胸腺瘤的不同,以及预测无病生存期(DFS)的价值。方法 41例胸腺瘤采用WHO分型(低风险和高风险)和Masaoka-Koga分期(早期与晚期)。随访7例复发者单独分组。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ADC值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临床及CT特征在预测Ki-67表达中(<5%或≥5%)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3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CT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Ki-67<5%以及Ki-67≥5%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及CT特征差异。联合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模型在预测Ki-67表达中的效能。结果:临床特征与Ki-67表达的关系:有腹痛、腹胀的患者Ki-67指数≥5%的几率大于无腹痛、腹胀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对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与Ki-67表达的关系:CT图像上形态、大小、生长方式、有囊变或坏死、含气、肿瘤囊腔与肠管相通、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浸润或转移这几方面对Ki-67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CT征象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  相似文献   

19.
胸腺瘤多层螺旋CT影像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腺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与病理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腺瘤患者的MSCT征象并与相应病理学分型之间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块最大径<5cm,轮廓光整、规则,密度均匀,肿块周围脂肪线存在并呈中等均匀强化的胸腺瘤多分布在A型和AB型中;而肿块最大径>10cm,轮廓不规则或呈分叶状,肿块内有坏死、囊变及钙化,周围组织侵犯和远处转移并呈显著强化者多分布在B型和C型胸腺瘤中。结论MSCT对A型、AB型胸腺瘤与B型、C型胸腺瘤之间的分类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4例经病理确诊为T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WHO 2015年标准进行组织学分型,然后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的TET CT特点。结果 64例TET患者中,A型8例(12.5%)、AB型6例(9.4%)、B1型15例(23.4%)、B2型22例(34.4%)、B3型8例(12.5%)、胸腺癌5例(7.8%)。胸腺癌组病灶体积普遍大于低、高危组(P 0.05),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较低危组相比病灶形态更不规则(P 0.05),胸腺癌组较其他组比较边界多不清晰,且更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P 0.05),而低危组与高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间强化程度、囊变坏死率、钙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TET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通过分析病灶大小、形态、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转移情况来判断肿瘤的侵袭性和组织学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