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病因众多,其中耳石症为最常见的眩晕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相关知识的普及,近年耳石症的诊断率迅速增加,与头位变动相关的眩晕发作常被诊断为耳石症。实际上前庭性偏头痛、良性复发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聋、颅内器质性疾病等均可以在头位变动时出现眩晕,并且有时会出现与耳石症类似的眼震。良性复发性眩晕出现位置性眩晕或眼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多种功能和结构神经网络的相互作用。详细的病史采集、查体、随访有助于鉴别诊断,防止耳石症诊断的泛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过大,节奏快,熬夜劳累及日照、运动的减少,眩晕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常说的“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就诊范围属于耳鼻喉科、眩晕门诊及部分医院的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3.
于刚 《家庭健康》2012,(7):47-47
35岁的王先生是位工程师,平时身体很健康。一天下午,正在电脑前工作的他想和同事说句话,刚一转头,便感到一阵眩晕,站立不稳。同事见状,急忙送他去医院。经检查,他被诊断为患了耳石症。王先生及同事很疑惑,耳石症是种什么病?人的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呢?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眩晕,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心脑血管、颈椎、低血糖等疾病,在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看遍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CT、彩超做了一大堆后,却未发现任何异常。然而,时不时就出现的"天旋地转"却让人备受折磨,甚是恐惧。对此,医学专家提醒,如果市民出现这样的症状,经过神经内科、心血管科等科室诊断没发现什么问题,那么作怪的可能是"耳朵里的石头",不妨去看看耳鼻喉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诊断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不辅以任何药物治疗,观察并分析比较。结果有效率95%。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起效快、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提起眩晕,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心脑血管、颈椎、低血糖等疾病,在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看遍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ct、彩超做了一大堆后,却未发现任何异常。然而,时不时就出现的“天旋地转”却让人备受折磨,甚是恐惧。对此,医学专家提醒,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经过神经内科、心血管科等科室诊断没发现什么问题,那么作怪的可能是“耳朵里的石头”,不妨去看看耳鼻喉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基于复位疗法的三维旋转椅的结构,采用PLC控制框架旋转以及相应的软件和用户界面的设计。实验证明,基于PLC控制的三维旋转椅有较好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采取耳石复位法对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7月——2012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患者病例7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分别采取保守方法和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而后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1.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认识耳石症     
最新统计表明耳石症是引发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约占因眩晕、头晕而就诊病人总数的1/3以上。【定义】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近年来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查阅近5年来有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资料,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比较和总结了不同专业对此疾病治疗方法。结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可能的发病机制;位置试验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基本的方法,完整的诊断需包括受累半规管的确定及所涉及病理生理学机制;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普遍的治疗方案。结论:正确全面地认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诊断方法,配合有效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璟  迟放鲁 《大众医学》2010,(11):24-24
藏在人体颞骨内部的内耳除了有听觉作用外,还是一个维持平衡的器官。其中,感受直线加速度和重力变化的感受器是位于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感受角加速度的感受器是3个开口于前庭,互呈90°夹角的半规管。  相似文献   

12.
张卫东 《中国卫生产业》2014,(5):133-133,135
目的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法复位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无效率显著降低,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女性患者居多。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较多等特点,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对耳石症患者心理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的90例耳石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法复位组40例,设为对照组;手法复位+认知行为治疗组50例,设为观察组.分别在治疗前及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后3周对两组患者应用3个量表进行评分,包括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焦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诊治的36例误诊的BPPV患者,对患者基本信息、首诊医院、就诊次数、最初诊断、主要检查、治疗经过进行记录分析。治疗:后半规管BPPV采用颗粒复位手法(particle repositioning maneuver,PRM)或Semont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帽结石症先行摇头锻炼,待眼震变为水平向地后再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前半规管BPPV采用反向PRM复位。首次门诊手法复位未获成功者,针对不同的BPPV分型教导患者简单的体位训练,如Brandt-Daroff训练法、直立位快速摇头法和平卧位摇头法,每天3次,每次10-15 min,3-5 d后复诊,行手法复位治疗,直到复位成功。结果 36例患者首诊科室:神经内科占27.8%,骨外科占22.2%,耳鼻喉科占8.3%,其他科室占41.7%。误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33.3%,颈椎病占27.8%,梅尼埃病占8.3%,偏头痛占8.3%,直立性低血压占11.1%,神经官能症占2.8%,其他占8.3%。36例患者经1次手法复位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6例未获1次手法复位成功的,需要连续2-5次手法复位治疗,均获成功。36例患者经1次手法复位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6例给予连续2-5次手法复位后治愈。结论 BPPV临床误诊率高,只有掌握其发病特点,给予适合的治疗方法,才能避免误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探讨和建立中国的眩晕医学诊疗体系,提高中国眩晕疾病的诊疗水平。自2007年至今,通过对眩晕诊疗体系的系列研究和实践,创建了眩晕专科,并技术支持了国内400余个眩晕科或眩晕中心的建设,制定了眩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和眩晕的精准化与规范化诊疗路径,建立了眩晕学术组织等。中国眩晕专科的成立、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眩晕医学诊疗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arbecue法手法复住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明确诊断为HC-BPPV患者行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结果经一次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后,39例患者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为81.3%,5例经2次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1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也消失,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8%。经随访,6例复发(复发率12.5%)。复发者再行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仍有效。结论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HC-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者均应给予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笔者医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收治住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抽取200例作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签法分组,治疗组(n=100)在使用静脉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维生素C2g+维生素B60.2g基础上联合手法复位(Dix-Hallpike试验)治疗,对照组(n=100)则在使用静脉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维生素C2g+维生素B60.2g基础上联合加用天麻素输注、银杏达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8.0%,复发率是1.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1.0%,复发率是9.0%;2组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手法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给予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4月治疗的41例BPPV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有85.4%(35/41)痊愈,14.6%(6/41)好转;病患满意度较高,78.0%(32/41)表示非常满意,其余22.0(9/41)均为较满意。结论对BPPV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71例BPPV患者,后半规管患者(PC-BPPV)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水平半规管患者(HC—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并随访3个月至2年,观察其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复查,痊愈53例(74.65%),改善14例(19.72%),无效4例(5.63%),总有效率94.37%。复发10例,复发率14.1%。结论手法复位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高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蕊 《现代养生》2014,(6):33-34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研究中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要合并症包括迷路炎、高血压、循环缺血及突发性耳聋等;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因素为合并中耳疾病、脑力劳动、过度劳累、精神和心理因素及全身疾病等。结论: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对全身疾病、精神和心理因素、过度劳累、合并中耳病史等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