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西医学上多采用降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甚至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学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上有着更加丰富的方法,并且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具体机制也有了初步认识,其可通过调节血清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减少泡沫细胞的生成、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等诸多方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本文对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使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症,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气虚血瘀证是AMI的常见证型,益气活血是主要的治疗原则,补阳还五汤、芪参益气滴丸、参松养心胶囊等是常用方。目前对AMI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研究较多,益气活血方对AMI的治疗具有多层次、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优势,可促进血管再生、抑制心室重构、保护血管内皮、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加冠脉血流、抑制细胞凋亡、改善中医证候等,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益气活血方可通过调控微RNA(miRNAs)表达,从而调节新生血管形成、心肌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减轻心室重构等方面发挥治疗AMI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医药的靶向性。中医学对AMI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独特的认识,现对近5年来益气活血方治疗AMI及与相关miRNAs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冠心病患者症状以胸闷、心痛为主,中医学认为此为血脉瘀阻、不通则痛。介入治疗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后,多致血管内皮修复延迟、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气短乏力等,中医病机为“虚在气”;血管内膜损伤诱发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级联反应、微血栓形成、斑块碎屑残留等病理改变,此为“留在瘀”。气虚血瘀是介入后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益气活血中药可减少介入后患者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与改善内皮损伤、增强抗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纤维化可发生于多种器官,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最终结局。由于炎症导致器官实质细胞发生坏死,器官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持续进展可致器官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中医药治疗纤维化具有较好疗效,临床常用益气活血类方药。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够延缓肺、心、肝、肾等多器官纤维化的发展进程,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脏器功能、减少ECM沉积、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质金属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失衡、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通路等。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纤维化发生的内在原因,瘀血是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虚和瘀贯穿纤维化始终,纤维化器官组织微环境的改变符合气虚血瘀的病理表现,故益气活血法是治疗纤维化的基本法则。该文通过综述补阳还五汤治疗多器官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其治疗多器官纤维化的科学内涵提供文献支持,也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认为清热类中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感染作用、调节血脂代谢、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清热类中药的单药和复方,并对其机制做深入地探讨,可为临床防治不稳定型斑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临床多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益气药多见黄芪、人参及其有效成分的提取物,活血药多围绕丹参、三七、红花、当归和川芎等进行研究。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发现,益气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都表现出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益气加活血中药配伍效果强于单纯益气或单纯活血中药,其机制主要表现在调节血脂、保护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等方面。由于中药复方配伍化学成分复杂,有些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低不易提取以及多成分协同发挥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干预环节与分子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即易损性。近来的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法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预AS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临床常见证型,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补阳还五汤、八珍汤、芪参益气滴丸等益气活血方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常用方,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多层面、多靶点、多环节的优势,且临床组方用药灵活,副作用小。目前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治疗的相关文献研究已较多,但主要聚焦在治疗方法、疗效观察及方药总结几个方面,缺少对方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归纳总结。为了明确益气活血方作用的靶向性,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得出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减轻炎证反应、调脂稳定斑块、减轻氧化应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明确中药的作用靶标,不仅有益于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从中医病证结合与方证对应的特点出发,借助现代药理研究,来阐明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这将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及益气活血方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加强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益气活血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点,其患病率居高不下,患者一旦确诊通常需终生服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然而长期服用会导致低血压、体液耗竭、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中医认为气虚血滞为心力衰竭之根本,“气不行则血不畅”,因此临床上多借助益气活血祛瘀类中药从内因外症两方面同时入手治疗心力衰竭。近期研究表明,黄芪、人参、三七、丹参、当归等益气活血祛瘀类中药及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等中药复方均具有良好的抗心衰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纤维化和钙循环、保护线粒体功能等。该文基于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及信号通路,系统地阐述益气活血祛瘀类中药及其复方在防治心力衰竭中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心力衰竭中药的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现状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斑块损伤、血栓形成是致残、致死性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防治中稳定斑块、防止易损斑块损伤比阻止斑块增长更为重要。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从6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将现代研究成果和中医药传统理论相结合寻找稳定斑块治则和方药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斑块损伤、血栓等问题则是此类疾病的直接原因。如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目前临床上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临床用药上包括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抗氧化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磷脂酶A2抑制剂、MMPs抑制剂以及中药等,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虽然用途广泛,疗效明显,但副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医药的大力发展在此类疾病治疗方面效果卓著,中药具有多环节治疗方式及不良反应小的优势,发展前景较好,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中医药防治AS斑块疗效确切,但缺乏对AS斑块深入系统的中医学理论探讨。结合中西医学研究成果,课题组提出AS斑块“血脉微癥”理论,认为AS斑块以正虚为本,瘀毒为关键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癥积内生为主要病理表征。临证可以“血脉微癥”理论为指导,以益气活血、解毒消癥为主治疗AS斑块。本文以中医学“瘀毒”理论为切入点,阐释“血脉微癥”理论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AS斑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常易引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心肌坏死等一系列损伤,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方面,这些病理过程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使临床防治较困难。现代西医药物因作用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防治效果,而中医药具有多信号通路、多靶点等优势,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效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归于胸痹范畴,益气活血法是其主要治则,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国内外实验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条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其作用机制包括对抗氧化应激、抑制钙超载、减轻线粒体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对抗炎症、减少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法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用益气类或活血类中药,具有协同作用。但目前多数机制研究都集中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对益气活血法成方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国内外益气活血中药及益气活血法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整理,从单体、药对、组方3个层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法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于艳丽  宋鲁成 《河北中医》2009,31(2):211-212
动脉粥样硬化(athemsclem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Ross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假说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学说,认为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起始、进展及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全过程,尤其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的中心环节。西医中的过多的氧自由基、凝血及纤溶产物、微小血栓、高血脂、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过度释放及微生物毒等均可看成是中医的毒邪。  相似文献   

15.
李世杰  张诗雨  李雪  万晨  王幼平 《中草药》2023,54(24):8241-8251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不仅能够导致肾衰竭,还会提高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现代研究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蛋白尿等是CKD主要的发病机制,而肾脏纤维化是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CKD的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是其主要治法。大量临床证据和基础研究证实,益气活血方联合化学药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蛋白尿和肾脏纤维化等作用提高肾功能,从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通过系统论述益气活血方在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发现,为益气活血方在临床治疗CKD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益气活血方在肾脏病方面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多项研究表明,瓜蒌可通过调节脂代谢、抗血管内皮损伤、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稳定及消退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等方面以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今后可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与AS相关的潜在靶点,进一步完善瓜蒌制剂治疗AS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四妙勇安汤及其成药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连续应用四妙勇安汤16w后家兔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斑块内部成分及炎症因子、基质降解等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斑块呈现大的脂质核心、其上覆有较薄的纤维帽,斑块的主要成分以巨噬细胞和脂肪为主,还含有较少的胶原及肌动蛋白,显示出不稳定斑块的特点;两药物治疗组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明显较模型组为轻(P<0.05或0.01),四妙勇安汤在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和肌动蛋白含量、减少脂质核心和MMP-9表达上作用优于辛伐他汀(P<0.01)。结论:四妙勇安汤可通过拮抗炎症反应、抑制基质降解和脂肪沉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四妙勇安汤及其成药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连续应用四妙勇安汤16w后家兔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斑块内部成分及炎症因子、基质降解等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斑块呈现大的脂质核心、其上覆有较薄的纤维帽,斑块的主要成分以巨噬细胞和脂肪为主,还含有较少的胶原及肌动蛋白,显示出不稳定斑块的特点;两药物治疗组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明显较模型组为轻(P<0.05或0.01),四妙勇安汤在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和肌动蛋白含量、减少脂质核心和MMP-9表达上作用优于辛伐他汀(P<0.01).结论:四妙勇安汤可通过拮抗炎症反应、抑制基质降解和脂肪沉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19.
玄昌波  王显 《中医杂志》2014,(18):1607-1610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中医学多从"虚"、"瘀"、"痰"、"毒"、"风"等方面认识易损斑块的"易损性"。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抑制血管新生、干预氧化应激、干预信号通路等多途径、多环节使易损斑块趋于稳定,在稳定斑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导致血管狭窄的病理基础。基于影像学及病理学发现,认为AS斑块具有与癥瘕相似的形态,而AS斑块脂质沉积、炎症浸润、细胞增殖等病理机制与中医学癥瘕形成的过程基本相似。据此提出AS斑块可称之为"血脉癥瘕",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痰凝血瘀、毒伤血脉、血脉失和,治疗可采用散结化斑、解毒稳斑、荣脉抑斑等法。临证根据AS不同的病理阶段进行病证结合治疗,可获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