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倪加哲  海英 《江苏中医药》2015,47(10):21-22
五脏皆令人不寐,李德新教授首辨五脏,善调脾胃论治失眠颇具特色。肝之不寐,多见心肝火旺和肝血不足之证,以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养肝安神;心之不寐,多见痰火扰心、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之证,以黄连温胆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宁心安神;肺之不寐,多见肺阴不足、肺脾气虚之证,以麦门冬汤、玉屏风散润肺安神;肾之不寐,多见肝肾亏虚、脾肾两虚之证,以四物汤合左归丸、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补肾安神。李师善"调脾胃安五脏",强调"土为万物之母",治疗其他四脏不寐注意顾脾。李师用药精炼,注重病机演变,临床中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试论糖尿病从肝辨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宗昌 《新中医》1993,25(4):13-13,41
糖尿病患者多有郁怒病因,根据中医理论,郁怒易伤肝脏,郁极化火。伤津耗气,旁涉肺胃脾肾,而致消渴;以清疏肝火,固本涵木为大法,以自拟疏肝、清肝、滋肝三降糖汤,用于临床,屡奏效验。)  相似文献   

3.
万凌峰 《陕西中医》2020,(9):1301-1303
总结孟河名家张继泽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张继泽教授认为本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以及劳倦体虚是本病病因,感寒、饮食不慎、情绪波动是主要的诱因,病位在肝脾,发病之所在大肠,肝脾不和、肝热肠寒为本病病机。临证时,当详辨泄、痛、郁,以明确肝脾肾之主次、在气在血之不同、寒热虚实之差异。张教授创制具有疏肝泻肝、健脾止泻、散寒止痛功效的疏肝安肠汤治疗本病,并随症加减,疗程6周以上,同时积极配合心理、饮食、生活方式等调整。疏肝安肠汤肝脾同治、寒热并调、标本兼顾,疾病控制率高、复发率低、部分患者能治愈。  相似文献   

4.
李征  杨军 《河南中医》2021,41(4):499-502
中土平和是气机升降有序的关键,脾胃调和,则痰湿无以生,气血充沛,肝木不郁,肾水得滋,则内伤发热可愈。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健脾和胃善用黄芽汤,肝气升发无力加桂枝、牡丹皮以疏肝,肺气不降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内伤发热为肝郁所致者,应当健脾、疏肝、温肾并举,治以疏肝调畅气机,同时健脾益肾,采用柴胡芍药汤加减,肝肾功能失调者加生地黄,阳虚甚者加干姜、附子以温肾水。肾阳虚则肝木郁,肝木郁则克脾土,脾土虚则易生痰浊水湿。中土虚,一气运化无力而百病乃生,治以温肾通阳,以天魂汤健脾温肾,水不涵木,肝气瘀滞而血瘀者,可加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等。  相似文献   

5.
刘超  叶柏 《江苏中医药》2017,49(11):54-55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肝与脾胃同居中焦,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明·薛己云:"凡脾之得疾,必先察其肝,盖肝者脾之贼。"对于临床常见的呃逆、胃痛、腹泻,分别治以疏肝降逆、疏肝和胃、疏肝扶脾,加用郁金、醋柴胡、延胡索、醋香附等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附验案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王思雨 《光明中医》2011,26(3):557-558
肝炎病位在肝胆,病交在脾胃。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湿热内郁,肝失疏泄条达,导至于胁痛。治法分健脾、疏肝、运脾、利湿退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焦虑症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医学认为,焦虑情绪与七情中的"惊""恐"有较高的相关性,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焦虑症应归属于"惊""恐""惊悸"(心悸)"不寐"等范畴,与郁病中的"火郁""奔豚病"也有一定联系.其病机主要体现于肾一肝一心轴上,肝郁化火是其病机关键,心肾不交是其必然病理转归.治疗应重视肾肝二脏,以滋肾疏肝清火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8.
中医脏腑辨证中胃食管反流病和肝脾有联系,多以肝脾论治,但患者疗效不太理想,并且容易反复。心肾枢机枢转不利,交媾失和,机体化生乏源,造成脾胃枢机升降异常,体内胃气上逆引发呕逆及吐酸等临床症状,所以采取心肾论治,交合心肾,益肾引火,以枢调枢,患者心肾枢机顺畅、脾胃枢机和降,则呕逆、吐酸等症状痊愈。  相似文献   

9.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从四个方面介绍危北海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治法特色。1)益脾胃重气阴同补,兼以益肾,脾、胃、肾同治,补肾阳以助脾,滋肾阴以养胃。2)调升降为脾胃病治疗之要,升脾气以助运化,降胃气以纳水谷,则脾胃病自愈;调升降还须和肝,肝、脾、胃同调,和肝以清肝疏肝为主。3)化瘀血提高脾胃病疗效,化瘀配伍行气、清热、温阳、益气等治法,能更快促进脾胃病痊愈。4)降阴火截断脾胃病病机之变,阴火源于脾胃虚损,可延及五脏,虚实转化,故而降阴火可存元气,截断病机变化,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金洪元教授认为慢性病毒型肝炎以湿热疫毒为病因,肝、脾、肾同病为病位,湿、毒、瘀、滞是其基本病理。临床治疗思路以疏肝运脾、清热解毒为法,依据经验总结出一组方药“益肝转阴汤”,适用于各类型病证,并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王行宽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下简称"甲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王老主张"治病求本,审机定治",认为甲减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遂、劳倦内伤、饮食失节、年老体衰、久病失治或调养失慎等;病位首要在肝,与脾、肾、心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以肝郁气滞、脏腑失调为本,以痰湿、瘀血为标。治疗上总以"多脏调燮、标本兼顾"为纲:首从肝入手,疏肝开郁,注意精神调护;健脾益气,顾护脾胃中土;温补肾阳,不忘水饮凌心;此外,提倡"痰瘀同治",使痰消瘀散,气血得行。  相似文献   

13.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各家辨证角度各异,其中脏腑辨证有更广泛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既往医家多从肺、脾、肾论治,本文提出从肝入手,以调和肝脾为重点治疗变应性鼻炎。本文从肝脾两脏的生理特点、生理功能、累及他脏方面论述肝脾不和是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病机,阐释调治肝脾对于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意义。焦虑抑郁与肝、脾、心、肾皆有关联,既往医家多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未得到充分阐发。本文提出肝脾生理密切相连,共司气血,两脏共掌枢机,易相兼为病,肝脾不调致气机不畅、气血失和发为郁病。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阐释变应性鼻炎伴焦虑抑郁的免疫反应与肝脾两脏有密切关系,临床研究也间接证明了调和肝脾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伴焦虑抑郁的关键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以调和肝脾为治疗总则,从调和肝脾,和解枢机、疏肝养血,健脾祛痰、调和肝脾,益气温阳三个方向论治变应性鼻炎伴焦虑抑郁,临床辨治应重视畅达气机,调和气血,使鼻窍得通,精神得养。  相似文献   

15.
王道坤教授论治脾胃病,着眼于肝、肺、心、肾,调五脏以安脾胃为要。调和脾胃,宜先达肝;宣降肺金,宜健脾胃;温补脾土,宜振心肾,寓达肝、畅肺、温肾、振心于调理脾胃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失眠为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常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基于“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理论,可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角度分析围绝经期失眠的内在病机,并立足肾、肝、心、脾四脏以疗根本。从四脏辨析,围绝经期失眠之病机可责之心肾不交、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肝郁脾虚,并可相应地治以交通心肾、滋肾疏肝、补脾养心、疏肝健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胃与食管,病因与脏腑气机升降密切相关,临床主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肝肺不调,心肾不交等,且阳虚、土湿、水寒也是其重要发病因素。故在临床上以调节脏腑气机、和阴阳为主要原则,升脾降胃、升肝肃肺、交通心肾为主要方法,结合温阳化气,温通行气,进而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巫遥  徐成成 《环球中医药》2023,(8):1580-1583
顾锡镇教授从“气机”理论入手论治抑郁障碍,审察气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脏腑气机之间的联系,提出气机和顺是情志调和的基础。通过对脏腑关系及气机升降关系的总结分析可知,郁病的发生在于气病,肝气宜升宜散,郁内横窜或肝气上冲撞胸犯头;肺气宣降失调,气机不利,波及六腑,腑气不通;心肾水火不济,心火不降反升;脾胃失和,脾不运化,升清无力,胃失通降,气机不枢均为抑郁障碍发生的基础。顾锡镇教授分析气病诸形式,总结提出心肝气逆、肝脾气滞、脾肾气陷三种形式。对于临床诊治郁病,顾锡镇教授提出调气法,认为治郁关键在于调气,畅达气机为舒郁根本治疗大法,结合个人体质及临床辨证,调气法总结为化滞行气、降逆调气、补升提气三种形式,根据气病形式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龙骨牡蛎汤、泻心汤合百合地黄汤或补中益气汤作为主方。顾锡镇教授临证之时亦推崇辨病辨体整体性,区别于从单脏腑论治,其对病机认识独到,治法详备而又灵活,源于经典又不囿于经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郁病是因七情过极、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情绪不宁,易怒善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一般易发生于精神脆弱、情绪易激动,或性格内向之人,尤多见于中年女性。其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病变脏腑在心、肝、脾,可累及于肾。本文主要简述郁病的辨证施护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