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骨脂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苦、温,归肾、脾经。补骨脂具有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等功效,外用可消风祛斑,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外用也可治疗白瘫风、斑秃。主要化学成分为香豆素类、单萜酚类、黄酮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以及抗炎、抗菌、抗真菌、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细菌感染、哮喘和骨关节炎等。然而长期或大量服用补骨脂具有引发肝损伤的潜在危险,并有光毒性、肾毒性和生殖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充分了解补骨脂的化学成分谱,对全面掌握补骨脂致毒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补骨脂的文献查阅以及整理,该文对中药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主要提供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CAS号以及近年来报道的关于补骨脂的毒性信息,为补骨脂后续的化学成分谱、药代、毒代动力学研究和补骨脂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补骨脂是传统的无毒中药,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其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使得其用药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仅根据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补骨脂肝损伤的毒性机制及相关作用靶点和有毒成分与临床出现的补骨脂药物性肝损伤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尚有一些补骨脂的潜在肝损伤成分及毒性靶点未被发现。随着系统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毒理学方法构建药物性肝损伤和肝损伤预测模型,能够大大降低实验成本,有效提高毒性预测效率,为挖掘潜在毒性成分及相关毒性靶点提供新的工具。为了更系统地阐释补骨脂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肝损伤的特点,挖掘补骨脂潜在肝损伤成分及相关靶点,进而阐释其毒性机制,该文首先对1962—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补骨脂肝损伤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临床上补骨脂肝损伤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对文献中报道的补骨脂的物质成分和入血成分进行总结;并对临床前体内、体外实验发现的补骨脂肝损伤机制、靶点、相关成分进行梳理,总结目前已知的补骨脂中可能具有肝损伤的化合物;最后对目前采用网络毒理学构建的补骨脂肝损伤预测模型获取的补骨脂肝损伤成分及靶点预测结果进... 相似文献
4.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具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的功能。补骨脂生品性燥,具有较强的肝毒性,因此临床使用上多以其炮制品为主。补骨脂炮制最初见于《雷公炮炙论》,后世医药学家在医疗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雷公炮制法。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之前发表的与补骨脂相关的文献,通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补骨脂"雷公炮制法"的减毒机制,发现雷公法炮制过程中补骨脂毒性成分(异)补骨脂苷转化为活性成分(异)补骨脂素,阐述了雷公炮制法减毒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优化补骨脂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场所,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都可对肝脏造成损害,本文总结常用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中药可能已成为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的首要原因;柴胡、吴茱萸、栀子、薄荷、紫菀、补骨脂、大黄等是常见的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中草药;骨康胶囊、荷丹片、腰痛宁胶囊、灵芝益寿胶囊、益肾乌发口服液等是报道较多的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中成药制剂。结论中药在临床发挥其优势的同时,由其引起的肝毒性亦应该引起广大医生的关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中药,相关药理研究发现补骨脂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消炎抗菌和促进骨生长等作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有关补骨脂引发肝毒性的相关案例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补骨脂肝毒性的临床报道以及相关的毒理性研究,重点关注补骨脂引发肝毒性的相关成分和机制,总结临床应用中针对补骨脂增效减毒的炮制及中药配伍,为临床上补骨脂的合理用药及毒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也是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就很容易直接或间接地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各种中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报道也逐渐增多,汤浩等[2]通过文献分析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补骨脂酚在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和昆明(KM)小鼠不同种属之间的肝毒性应答差异。方法 通过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动物实验证实补骨脂酚致小鼠肝毒性的客观表现,运用转录组学比较正常ICR小鼠和KM小鼠2种不同种属小鼠间的差异基因富集通路,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验证相关通路上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证实补骨脂酚致肝损伤的种属差异。结果 补骨脂酚亚急性毒性实验,与正常组比较,ICR小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LP),5′-核苷酸酶(5′-NT)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M小鼠无明显变化;病理结果显示ICR小鼠以肝细胞肥大为主要病理特征,KM小鼠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补骨脂酚急性毒性实验,给药3 d,KM小鼠出现竖毛,精神萎靡,濒死,ICR小鼠无明显毒性表现。与正常组比较,KM小鼠(400 mg·kg-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升高(P<0.01),肝脏总活性氧(SOD)酶活力显著降低(P<0.01);ICR小鼠(400 mg·kg-1)血清5′-NT,胆碱酯酶(CHE)含量显著升高(P<0.01)。ICR小鼠肝脑比增加20.34%,KM小鼠增加29.14%(P<0.01)。ICR小鼠肝脏病理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肥大,KM小鼠以局灶性炎症为主,伴肝细胞肥大、肝细胞脂肪变性。转录组学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和Reactome通路富集分析,发现ICR小鼠和KM小鼠不同种属间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氧化磷酸化、胆汁分泌、胆汁酸及胆汁酸盐合成和代谢通路。与正常组比较,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7A1(CYP7A1)在各给药组均显著上调(P<0.01),多耐药相关蛋白(MRP2)在KM小鼠各给药组均显著降低(P<0.01),在ICR小鼠各给药组显著升高(P<0.01);胆汁酸盐输出泵(BSEP)在ICR小鼠急性肝损伤(400 mg·kg-1)组明显降低(P<0.05);SHP1在KM小鼠急性肝损伤(400 mg·kg-1)组高表达,法尼醇X受体(FXR)在ICR小鼠亚急性肝损伤(200 mg·kg-1)组显著降低(P<0.01);SOD1,过氧化氢酶(CAT),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FR2)在KM小鼠急性肝损伤(400 mg·kg-1)组显著降低(P<0.01),CAT在KM小鼠亚急性肝损伤(200 mg·kg-1)组显著降低(P<0.01);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1(GSTA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在KM小鼠急性肝损伤(400 mg·kg-1)组显著增强(P<0.01),SOD1,CAT,NRF2,GSTA1在ICR小鼠亚急性肝损伤(200 mg·kg-1)组显著升高(P<0.01),CAT,NRF2在ICR小鼠急性肝损伤(400 mg·kg-1)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随着补骨脂酚给药剂量增加,KM小鼠氧化应激所致肝损伤逐渐加重;ICR小鼠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比较2种小鼠对补骨脂酚的毒性应答反应,关于研究补骨脂酚所致小鼠肝脏肝毒性机制,ICR小鼠更适合研究胆汁分泌及胆汁酸代谢相关的机制,KM小鼠更易受氧化应激的影响而发生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为临床常用中药,是补益类中成药或方剂中的重要组成药味。近年来,补骨脂的肝毒性对其临床用药安全构成威胁,阻碍了含补骨脂方剂的中药新药开发,限制了补骨脂及其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通过对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果皮和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在生长、贮藏、加工炮制过程中补骨脂香豆素类成分转化特征,香豆素类成分体内代谢转化特征及潜在的肝毒性成分等质量特征及其在补骨脂减毒工艺中的应用分析,为补骨脂及含补骨脂中成药的提取工艺、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全身性、慢性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骨枯"、"骨极"、"骨痿"范畴,究其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肾精亏虚、脾肾气虚、瘀血阻络,尤以肾精亏虚为根本。临床主要辨证为肾精不足证、脾肾气虚证、瘀血阻络证,治之则分别以益肾填精、健脾益肾和活血化瘀。然而,临床患者多见多证兼夹,故而施治立法一般以补肾为本,补脾、活血为辅。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相似文献
11.
12.
雷公藤药理作用广泛,具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生育等作用,临床上雷公藤主要用于治疗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复合性肾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但时有毒副反应发生。其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对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损伤,其中肝脏是最主要的毒性靶器官之一,其肝损伤也较严重。目前普遍认为雷公藤所致肝损伤是其含有的多种有毒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损伤机制可能与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损伤等相关。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具清热解毒、保肝抗炎和调和诸药等功效,甘草与雷公藤配伍可显著减轻雷公藤所致肝损伤,其减毒作用确切,但作用机制仍缺少深入研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对雷公藤肝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以及雷公藤与甘草及其他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部分中药在临床的长期应用过程中,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肝损伤属于其中之一。肝损伤也是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作为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检查项目,已成为众多上市药物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随着对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增加,关于中药肝损伤研究日益增多,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药或者中药成分的肝脏损伤研究。为了提高中药的安全性,该文总结了部分致肝损伤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及降低中药肝损伤的措施,包括减少给药剂量和疗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药物剂型,药物配伍和炮制等方法;此外该文还总结了防治各种诱导物诱发肝损伤的单体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及防治肝损伤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结合现代致肝损伤中药的减毒研究,提出明确致肝损伤中药的安全剂量和“毒-效”界限,明确减毒措施的减毒机制及确定致肝损伤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为致肝损伤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保障;结合中药防治肝损伤的研究,提出加强中药防治肝损伤的临床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局部到整体”来阐释中药复方防治肝损伤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临床防治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补骨脂中补骨脂甲素(bavachin,BC)、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avachinin,BVC)、补骨脂酚(bakuchiol,BAK)3种手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差异,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明确此3种手性成分的对映异构体在毒性机制上的潜在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hiral stationary phase,HPLC-CSP)法,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比例,建立了补骨脂中3种手性成分的最佳分离方法,并比较来源于河南、四川、云南、辽宁4个产地的补骨脂经清炒法、盐炙法、酒浸法炮制前后各个对映异构体的含量差异。以前期筛选出的补骨脂致肝毒性作用靶标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ABL1(Abelson tyrosine-protein kinase ABL1,ABL1)为对接主体,利用AutoDock Tools 1.5.7软件,对各个对映异构体分别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采用Chiralpak IG色谱柱(250 mm×4.6 mm,5 µm),在以乙腈-纯水(50∶5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5 mL/min,柱温为35 ℃的条件下,实现了补骨脂中各个对映异构体的最佳分离。在4个产地的补骨脂生品中,(R)-BC、(S)-BVC、(S)-BAK为其主要构型,经清炒法、盐炙法、酒浸法炮制后,(R)-BC含量降低,(S)-BC含量升高,(R)-BVC、(S)-BAK的含量降低率分别高于其S、R构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R)-BC、(R)-BVC、(S)-BAK与毒性靶标的结合能力分别强于其对映异构体。结论 补骨脂中3种手性成分的对映异构体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其含量变化也呈现明显区别,表明清炒法、盐炙法、酒浸法均能对补骨脂起到减毒作用。各个对映异构体与毒性靶标的相互作用能力及作用强度存在立体选择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中药,其性温,味辛、苦,归肾、脾经,具有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的作用,外用消风祛斑。近些年来,补骨脂的化学及药理作用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学者已从中分离出近百种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化合物,也发现其中含类脂类、糖苷类、挥发油以及微量元素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该文通过查阅原始文献,总结了主要化合物类型及化学分子式,详细综述了其在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抗抑郁、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及对肝脏的影响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并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分类总结,以寻找补骨脂中化学成分与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补骨脂及以其开发的现代制剂在现代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补骨脂中化学成分研究文献及其近些年的药理活性研究文献,系统整理、分析、总结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更正了个别化合物的化学类型,以期为补骨脂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及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补骨脂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骨脂具有强心,扩张冠状动脉,抗肿瘤,抗菌,杀虫,抗衰老,促进皮肤色素增生及雌激素样作用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对其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