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多平面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纵隔肿瘤患者,行螺旋CT容积增强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纵隔肿瘤多平面图像.结果: 多平面图像能够全面显示纵隔肿瘤上下范围、长度,肿瘤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28例良性纵隔肿瘤包括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瘤、气管囊肿及神经源性肿瘤,多平面图像示肿瘤形态比较规则,轮廓清楚,与大血管、心脏、胸壁及肺组织之间有清晰的脂肪间隙存在;同时清楚显示肿瘤在纵隔分区内的位置.6例纵隔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可见肿瘤与大血管、心包、胸膜、气管之间间隙消失,肿瘤与之黏连或包绕紧密,呈灌铸状;12例淋巴瘤则见纵隔、肺门处多发肿块.结论: 螺旋CT多平面成像可以对纵隔肿瘤生长及有无周围侵犯进行很好观察,对临床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罗德红  李琳  周纯武 《癌症进展》2006,4(2):111-1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评价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其MPR表现,包括神经鞘瘤23例,神经纤维瘤5例,颈动脉体瘤6例。结果神经鞘瘤23例,肿瘤边缘规则,肿物整体强化不明显,内部均有斑驳状高、低混杂密度。颈动脉体瘤6例,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MPR像均清晰直观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椎旁间隙肿瘤16例,横断面图像显示肿瘤与椎间孔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2.7%、100%、81.3%,MPR显示肿物与椎间孔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能明确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尤其是横断面图像结合MPR能全面直观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90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0例,侵袭性胸腺瘤28例,纵隔恶性肿瘤32例。所有肿瘤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MSCT的动态增强及MPR成像,分析三种类型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比较三种肿瘤基本特点的差异性。结果: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成像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形态规则28例,欠规则2例,边缘光滑27例,欠光滑3例,毛糙0例,密度均匀27例,欠均匀3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的MCI形态凸出型27例,平坦型3例,灌注型0例,周围脏器间隙清晰29例,部分层面清晰1例,间隙不清晰0例,周围组织分界清晰30例,分界不清0例,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MCI形态类型、周围脏器间隙是否清晰以及周围组织分界是否清晰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经过MSCT的动态增强技术及MPR技术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经过强化,强度变化不明显24例,轻度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0例,伴有胸腔积液1例,无胸腔积液29例,纵隔、腋窝与颈部基本无患者具有肿大淋巴结,与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恶性肿瘤CT成像的强化特点、是否伴有胸腔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差异性显著,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利用MSCT动态增强技术和MPR技术,能够明显区分非侵袭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与纵隔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区分三种类型肿瘤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螺旋CT轴位图像与后处理重建图像技术在周围型肺癌形态显示对比分析.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利用多种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软件重建,分别观察肿块表面形态与周围的关系,并与轴位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左肺上叶18例(舌段5例),左肺下叶14例,右肺上叶16例,中叶9例,右肺下叶22例.HRCT显示周围型肺癌表面征象和内部结构优于SCT,处理重建图像的肿瘤表面征象与常规图像显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螺旋CT薄层轴位图像对肿瘤的边缘和内部细微改变显示佳,可为诊断提供更多依据;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特征,及与周围支气管、血管束的立体解剖关系,是CT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膀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28例经纤维膀胱镜(FC)和病理证实膀胱肿瘤的患者做膀胱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并对排泄期图像做多平面重组(MPR)、三维(3D)重建和CT仿真膀胱镜(CTVC)成像。采用盲法与FC及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螺旋CT轴位、3D和CTVC图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2.3%、76.9%和96.2%;CT对肿瘤术前分期的准确性为83.0%。轴位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袭深度;MPR可更直观地观察肿瘤的起源、向周围侵犯的情况及其与输尿管的关系;3D和CTVC均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大体形态及其与输尿管开口的关系,CTVC有利于显示<5 mm的肿瘤。结论螺旋CT轴位结合MPR、3D和CTVC图像可以为诊断和治疗膀胱肿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判断中央型肺癌(CLC)侵犯纵隔、肺门血管的准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LC患者术前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为25s,层厚2.5mm,范围从主动脉弓到双下肺静脉下缘。在独立的计算机工作站(AW4.0)进行图像分析,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显示纵隔、肺门血管,分析肺癌侵犯肺血管的程度,其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重建图像质量很好、好、差分别占53.9%、41.0%和5.1%。轴位图像与VR及VR MPR对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79.28%、91.89%和96.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A图像重建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以及与肺癌的空间毗邻关系,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是CT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6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容积扫描并薄层重建,分析肿瘤分布、形态、大小、密度、CT增强表现、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周围脂肪受侵情况、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情况。结果肿瘤分布于胰腺头及钩突27例,颈部12例,体部19例,尾部10例。肿瘤大小为1.0—3.0cm12例,3.0cm以上54例。63例形态不规则。平扫低密度14例,等密度50例,高密度0例,混合密度2例。动脉期无强化49例,中等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例。门静脉期轻度强化13例,中等度强化且强化不均匀63例。45例胰腺导管扩张,21例胰腺导管无扩张。57例胰腺周围脂肪间隙不清楚。胰腺周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无转移33例,无转移33例。39例患者发生肝脏、肺等远处脏器转移。61例不同程度累及胰周血管。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肿瘤常分布于胰头及钩突,形态不规则,多数大于3.0cm,胰腺导管扩张常见,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增强动脉期多数为无强化,门静脉期轻中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及胰周血管多受累。  相似文献   

8.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螺旋CT轴位图像与后处理重建图像技术在周围型肺癌形态显示对比分析.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利用多种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软件重建,分别观察肿块表面形态与周围的关系,并与轴位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左肺上叶18例(舌段5例),左肺下叶14例,右肺上叶16例,中叶9例,右肺下叶22例.HRCT显示周围型肺癌表面征象和内部结构优于SCT,处理重建图像的肿瘤表面征象与常规图像显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螺旋CT薄层轴位图像对肿瘤的边缘和内部细微改变显示佳,可为诊断提供更多依据;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特征,及与周围支气管、血管束的立体解剖关系,是CT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在喉及下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三维重建(3D)和领导 具喉镜(CTVL)在喉及下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喉及下咽癌患者进行轴位螺旋CT扫描。同时做MPR、3D和CTVL成像,并与纤维喉镜和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螺旋CT轴位结合MPR图像对术前肿瘤分期和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均为96%;25%的患者MPR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优于轴位,3D重建可立体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其与血管、气管的关系;头端CTVL显示的喉及下咽部腔内肿瘤的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与纤维喉镜所见相似,4例从足侧观察肿瘤与声带和前联合的关系弥补了纤维喉镜的不足,结论 螺旋CT轴位结合MPR、3D和CTVL图像可以更完整地提高喉及下咽癌的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3-DCT)在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应用CT机工作软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及透明重建,根据情况制订手术方案。结果:完整切除术5例;大部切除术3例;部分切除2例;明确诊断,放弃手术治疗2例。1例发生并发症是由于术中肿瘤包绕腔静脉,术前腔静脉腹段显示不清。所有病例经3-D CT成像后,显著提高了对肿瘤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的了解,血供及供应血管等信息可清晰显示。结论:CT三维成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形态轮廓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帮助医生了解病理解剖、体积测定、制订手术计划、最大限度地降低术中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在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证实的胸部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PLC主要表现为咳嗽、干咳为主,气短进行性加重抗炎治疗无效,肺功为限制性通气障碍。X线片:双肺弥漫性网状,结节状等间质纤维样变,可见胸腔积液。CT见:小叶间隔不均一增厚,结节状,胸膜不规则增厚,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放疗后的病人改变多出现在放射野外。结论:对治疗后病人的当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呈类间质纤维化改变时,尤其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水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病理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99mTc-tetrofosmin (TF) SPECT in the detection of intrathoracic malignant lesions, we studied 304 patients, 261 with malignant and 43 with benign lesions; 196 of the former had non-treated primary tumors, 193 lung cancer (LC) and 3 mesotheliomas, 11 had LC recurrences and 54 had metastases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tumors. Twenty-nine patients with primary tumors were re-checked after chemotherapy or surgery. In all patients, after 740 MBq TF injection, both planar and SPECT images were acquired and analysed qualitatively, SPECT images also semiquantitatively. Scintigraphy was always compared to CT. SPECT showed higher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values than CT (98.1, 90.7 and 97 vs. 96.2, 81.4, and 93.9%, respectively), their combined use achieving 100% sensitivity and 98.8% accuracy. Planar did not give more information than SPECT, showing a significantly lower sensitivity (63.2%) and accuracy (67.4%). SPECT showed higher accuracy values than CT and planar (86.9 vs. 78.3 and 69.6%) in NSCLC mediastinal lymph node staging. Moreover, SPECT was concordant with CT in correctly evaluating the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or surgery in all monitorized primary tumors cases, except in one in whom only SPECT detected residual tumor. The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added useful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iating malignant from benign lesions and in monitoring the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TF SPECT appears a highly accurate diagnostic method in the detection of intrathoracic malignant lesions, in lungs and pleura, as well as in NSCLC mediastinal lymph node staging and in monitoring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playing a complementary role to CT in selected cas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4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有完整硬化环,环壁厚薄较均匀,无骨膜反应。2例为多发病变,病变累及双侧股骨及髂骨;2例MRI检查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1例CR及CT检查提示病灶内有骨性分隔和软组织密度影。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特异性,认识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软组织切割针在CT导引下对纵隔肿块性病变穿刺活检技术及其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纵隔肿块性病变在CT导引下应用18G和20G软组织切割针进行穿刺活检的临床资料。结果:纵隔肿块穿刺技术成功率100%(85/85)。病理明确诊断75例(88.2%),不能明确诊断10例;18G针活检39例、20G针活检46例,阳性率分别为92.3%、84.8%;≤3cm病灶18例,〉3cm病灶67例,活检阳性率分别为83.3%、89.6%;胸腺类肿瘤、转移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2.3%、93.8%、87.5%、63.6%,P〈0.05有统计学意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11.8%。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对纵隔肿块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本院221例次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剂量131I治疗后4-7天行131 I全身扫描和病灶部位的131I-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和临床价值。结果:断层融合显像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发现颈部转移淋巴节部位更准确、直观,更容易区分术后残余甲状腺与转移淋巴结;发现更多的病灶及更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结论: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行131I-SPE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测131I在体内的分布,从而进行特异性诊断及疗效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测量法以及模式识别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的PET/CT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探索各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信息。方法选择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且经手术根治切除的NSCLC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由3名有经验的医生分别应用目测法及测量法对淋巴结的CT、PET以及PET/CT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对淋巴结的PET和CT图像的提取,应用工程学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类诊断。结果CT、PET、PET/CT测量法对NSCLC淋巴结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53.6%、80.4%、82.1%;特异度分别为92.2%、83.3%、9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2%、60.0%、73.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5%、93.2%、94.2%;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1%、82.6%、88.6%;CT、PET、PET/CT目测法对NSCLC淋巴结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53.6%、71.4%、69.6%;特异度分别为85.0%、82.2%、8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2.6%、55.6%、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5%、90.2%、90.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5%、79.7%、84.3%。模式识别法计算得出PET的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76%;CT的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66%。结论PET/CT测量法以及目测法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明显优于单独的CT或单独的PET;PET/CT测量法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明显优于目测法。初步探索了通过构建多分辨率直方图及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判别的工程学方法对淋巴结图像进行分析,为今后多学科联合以及探索更准确的无创检查手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进一步认识与提高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发生于椎体、肱骨、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病例,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孤立性浆细胞瘤为肋骨3例、胸椎6例、肱骨3例,其中1例肱骨发生病理性骨折。X线及CT表现为穿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其中1例骨皮质增厚、硬化,所有均未见明显骨膜反应。与肌肉信号相比,MRI在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所有均未见瘤周水肿,但可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浸润,5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明显强化。结论X线平片对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敏感度较低;CT能清晰显示瘤体内增厚的骨嵴或残存的骨质;MRI可明确髓腔内外病变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平片、CT和MRI三者联合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行外源FHIT基因转染人白血病细胞缺乏FHIT表达的HL60,研究FHIT基因对转染细胞生长的生物学影响。方法:构建pEGFP-FHIT真核表达质粒(实验组)与质粒pEGFP-N1(对照组)。分别电穿孔法转染HL60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RT-PCR、Westernblot检测转染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术研究转染基因对HL60细胞体外增殖、凋亡情况的影响,并与转染对照质粒的细胞株进行比较。结果:经PCR、酶切和DNA测序证实pEGFP-FHIT真核载体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实验组HL60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转染率为40%。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到FHIT的表达。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实验组抑制率明显升高,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转染FHIT基因对白血病细胞HL60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