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诚 《河北中医》2003,25(3):192-193
脑出血局部血肿是造成脑损伤的关键 ,所以祛除瘀血、防治脑水肿是治疗的关键。临床大范围地应用活血化瘀法 ,确实提高了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脑出血活血化瘀治疗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下。1 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影响脑出血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内经》按邪中深浅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脏和中腑 4类。认为“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 ,强调病位与症状、病情轻重的关系。李东垣认为“中血脉则口眼歪 ,中腑则肢节废 ,中脏则性命危 ,三者治各不同” ,阐述了…  相似文献   

2.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素有宿痰,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产生火、痰、瘀、虚,导致内风、腑实、窍闭而见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半身麻木不遂等中风证候。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趋之路,使实邪肆虐更甚;或原有阴虚,因腑气不通,而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或病后肠蠕动减弱、气机不畅,肠内废物留滞过久,加重腑气不通,成为病情加重或再次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中风形成后,无论是大便是否秘结,均宜在辨证基础上重视通腑醒神。腑气通畅,邪有出路,疾病才有转机。  相似文献   

3.
对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辨治中风病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其立论认为中风之总纲为气血损亏,外风乘隙而入,施治着意于调和营卫,使风从卫出;如见痰火内蕴、外风乘客之证,则以清营化痰、熄风理气为主.从理、法、方、药四方面,对其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分期论治中风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僵卧等恢复期后遗症的治疗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脑血栓形成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早在汉代,《金匮》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四种.以后医家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懿四种,或真中风、类中风两种.脑血栓形成应为中经、中络、偏枯、风痱等类中风之类.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机都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刘河间主张是内因五志化火所致;李东垣提出是正气内虚所致;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对此句经文之理解,历代注家多是位文释义,认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胜是以四个不同层次来表明中风病狂的轻重深浅程度.如清·尤在泾《全匮要略心典》云:“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绝大,故络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胜,则邪速深矣。”一般而言,邪人脏腑,当是聪轻而脏重,如《全区·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血气(往:邪气)人赃即死,人腑即愈。”中风中胜多以神志障碍为主,但《金医·中风病》邪入…  相似文献   

6.
下法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中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红 《陕西中医》2001,22(2):99-100
下法属“八法”之一 ,为祛邪之要法 ,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注意到 ,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在中风、癫痫等多种神经内科疾病病机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法用之得当 ,可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现将下法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中 风 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 ,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 ,助阳化风 ,又可消烁津液 ,致胃肠燥结 ,腑气不通。腑气不通 ,胃肠积热 ,可加重火升阳亢之势 ,煽动浊邪上逆 ,蒙蔽清窍 ,而致神昏加重 ,再者腑气不通 ,中焦气机受阻 ,有碍气血之输布流通 ,使肢体功能恢复延缓。此外由于腑实不通 ,…  相似文献   

7.
答:中风范围很广,原因多种多样,《金匮要略》提出邪在于络、在于经、在于腑、在于脏;刘河间认为虚火;李东垣以为气;朱丹溪则认为湿热生痰,各抒己见,但都没离开气和火热。而关键在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加上个体内环境(阴阳)的差异,就造成了千差万别。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关系密  相似文献   

8.
蒋宝素治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文  李宁 《河南中医》2016,(6):983-984
蒋宝素根据有无邪症邪脉将中风分为类中风和真中风。真中风的病机可概括为内虚邪中,类中风病因多属风、火、痰、气、虚,其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不足,二者虽同有本虚的一面,但治疗方向不同,有外感者注意驱风,属内伤者注意循症求因,治病求本。其对于真中风的治疗,多从阴亏血少,营卫气虚两方面考虑,以补气血,固营卫,祛风通络为治疗原则,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分,用药喜用真黄风汤加减。对于类中风的治疗,多从脾肾论治,结合风、火、虚、痰、瘀来审症求因,辨证论治。其临证用药特点:喜用对药:黄芪和防风,竹沥和生姜汁;喜用豨莶草。  相似文献   

9.
中风是临床危急重症之一,以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理改变复杂为特点,被列为当代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病位上有中脏中腑之分,祖国医学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在病因上提出了虚(阴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留痰)、气(气逆)、血(血淤)诸说;在治疗方面,根据其病  相似文献   

10.
孙国柱 《河南中医》1997,17(1):18-18
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孙国柱河南省封丘县中医院(453300)对中风急性期病人,我们以通腑泻热,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在病因方面有风、火、痰、气、血之分,其病机是在肝心脾肾四脏阴阳失去平衡的情况下,由于情志、饮食、...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又名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吞咽呛咳为主症,病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别,本病多由情志失调、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风夹痰、上扰清窍、痹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风、痰、火等内在病理因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上冲犯脑所致,故其病位在脑,系血瘀髓海,元神之府损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中风偏瘫是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损害症状,属于运动神经元瘫痪范畴,在临床上中风偏瘫以病灶对侧上下肢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肌力消失,或肌张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风急性期腑气不通的症候组合及其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关系。方法对278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评分,并根据便秘诊断标准分为腑气不通组与非腑气不通组,比较两组间证候组合差别。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血中ACTH、CS含量,对比腑气不通组不同证型间ACTH、CS水平,并与非腑气不通组相比较。结果腑气不通组患者风+火+痰组合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组合;非腑气不通组以痰、阴虚、气虚组合为主。ACTH、CS含量水平比较:腑气不通组ACTH、CS比非腑气不通组高(P〈0.01);腑气不通组证候组合间比较,风+火+痰、痰+火组合较其他组合高,以风+火+痰组合升高最为明显,与其他组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风腑气不通患者血浆中ACTH、CS升高明显,腑气不通患者血浆中ACTH、CS含量水平与其中医证候组合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中风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不外风、火、痰、虚、血、气六端,其发作则以风、火、痰、瘀标实为主,张建夫教授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缺血性中风中痰瘀互结是其病机之关键,辨证用药应以化痰祛瘀为主,并创立化痰祛瘀汤辨治缺血性中风,取得较为良好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二年来,我们收治了152例中风病人,其中103例系缺血性中风,占67.7%。现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防治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历代文献对缺血性中风病机的论述早在汉代,《金匮要略》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唐代《千金方》将中风分为四类:一是偏枯,二是风痱,三是风懿,四是风痹。元代《医经溯洄集》将中风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缺血性中风多属于上述中经、中络、中风及偏枯、风痱等类中风范畴。关于中风的发病机理,在金、元以前,多数医家以“内虚邪中”立论。如《诸病源候论·中风候》篇记载:“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从金、元以后刘河间、李东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证候研究综述孙永宁刘晖*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1证候的规范化中风病证候的探讨历代医家多有论述,《金匮要略》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东垣十书》分中血脉、中腑、中脏,《丹溪心法》分气虚、血淤、痰盛,《医宗必读》强调中脏“最要分别闭与脱...  相似文献   

16.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17.
临证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的辨治中风病(现代医学每诊为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或脑溢血,或面神经麻痹等),为较难治的风、痨、臌、膈四大病之一。从《金匮要略》提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以后,所有论中风的,无不以中经、中络,中府、中脏来辨治。至于致病之因究属阴、阳、虚、实,则少有论及。凡大秦艽汤、排风汤、八风汤、续命  相似文献   

18.
真中类中辨治--读程国彭《医学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玉龙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0):417-418
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中风有真中风、类中风 ,亦有真中类中相兼者。其“种种变证 ,所在多有 ,务在详辨精细”,并备列辨治之法 ,“俾学者触目洞然”。1 真中宜辨病位真中风有中腑、中血脉、中脏之殊。中腑则与伤寒外感传经相符 ,中血脉必有偏枯、斜症 ,中脏虽为在里亦必兼有经络偏枯之症。由于邪中部位不同 ,证候各异 ,因此当随证施治。1 .1 中腑 :中腑即风中于表 ,但细分为三 :风中太阳 ,宜桂枝汤 ;风中阳明 ,则用葛根汤加桂枝 ;风中少阳 ,宜用小柴胡汤加桂枝。因其外有六经之形证 ,与伤寒六经传变之证无异…  相似文献   

19.
<正>1通腑的重要性脑出血急性期中医治疗绝大多数研究认为"急则治其标",多采用活血通腑泻热法治疗[1],以大黄为代表的通腑泻下方法成为脑出血急性期的主打药。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就有:"风引汤:除热瘫痫。"的记载,风引汤组成中大黄为主药。《血证论》中提出"火热相搏则气实,气实则逼血妄行,此时补肾水以平气,迂阔之谈也。补心血以配火,不急之治也。故唯有泻火一法,斯气顺而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与中风证治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与中风证治琐谈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50000)杨军【关键词】脾胃,中风,论治中风病因不外风、痰、瘀、火、气、虚六端,此六邪杂而相搏,可使脏腑虚损,气血逆乱于脑。自《内经》、《金匮要略》至今,临证常用醒脑开窍、平肝熄风、祛风通络、化痰通腑、益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