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神农本草经>中连翘一名兰花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本经》连翘同其列名,音韵、词义、一境和工效等合符兰花即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rchb.f.等相近物种特性,连实为由兰孽乳的别名因其特 、花香为孔子和历代文人称赞,并伴随古衅(薰)浴的发展而出现药用的兰草即佩兰EupatoriumfortuneiTrucz。,时过境迁,、薰、蕙、兰、连转变等复杂原因,使两兰混淆。连翘即兰化真相理没,后人未识,今用连翘Forsythina s  相似文献   

2.
经方经药,精准用药,精准处方。《本经》所言兰草,即现今之菊科植物佩兰Eutorium fortunei Trucz.《本经》所言兰草与兰科植物兰草,唇形科植物泽兰,三者同名异物。《神农本草经》中兰草应为今之佩兰。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医专病专药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专病专药是中医传统治疗的途径之一 所谓专药,是对某一病证针对性很强的药物,即今所谓的特效药。某味药对某病有特效,称之为专病专药”。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如《内经·奇病论》兰草汤(一味兰草)治消渴;《内经·经筋篇》用马膏(马的脂肪)治足趾转筋;《内经·痈疽篇》用一味菱翘(即连翘)治乳痈,以及生铁落饮(即一味生铁落)治癫狂等。在《神农本草经》中,  相似文献   

4.
杨辰华 《中医研究》2002,15(3):51-52
1 对“除陈气”的阐发“除陈气”思想肇源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王冰注 :“兰 ,谓兰草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  相似文献   

5.
马晓明 《光明中医》2012,27(4):649-650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素问·奇病论》指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日:"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祥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亦有云:"治之者以兰革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从中云:"《黄帝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张志聪则认为:"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云:"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黄帝内经》中"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提出,对后世消渴病的治疗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消渴病的防治上提出"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及"石药发瘨,芳草发狂"的理论,芳草、石药似乎为消渴病的用药禁忌。然《素问·奇病论》在谈及消渴病的治疗时又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处"兰草"经考证当为"泽兰""佩兰"之类芳香之物,用于延年益寿,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食用或佩戴。且仔细阅读与《内经》年代相近的《神农本草经》等相关著作,"石药"如"白石英、朱砂"之类亦有"主消渴"的功效,故笔者反思"石药芳草"并不是绝对禁用或忌用于消渴之病。"芳草石药"临床应用于消渴病患者既要"谨守病机"也要"审时度势"且适可而止。此外,《内经》此看似相悖之言也告诫我们消渴病的预防与治疗应当"薄滋味、慎辛温",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8.
    
正兰,旧写作"■",《说文解字》说:"兰,香草也。"《周易·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古代"臭"并不单指难闻的气味,而是统称气味,这里古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同心同德的人发表的意见,人们听到就如同闻到兰草的芬芳,非常愉悦。我国关于"兰"的记载可以追  相似文献   

9.
"肝者,将军之官"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古代医家采取涵象取意之法对肝的特性的概括。然而,如何理解"将军之官",自古注家争论不休,难得定论,致未发古圣之训意,今人理解起来也颇为牵强。笔者通过对诸家注解进行分析,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上下原文的表述内涵和其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该  相似文献   

10.
泽兰和佩兰的本草考证与紫外光谱法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灵秀  罗集鹏 《中药材》2005,28(7):549-551
本文对泽兰与佩兰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古代多数本草记载的泽兰,其形态特征"茎方,节紫色"、"茎秆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地笋……即泽兰根也"及生境"生水泽中及下湿地",与今之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及毛叶地瓜儿苗L.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相符,古今应用基本一致.现今使用之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与古代本草记载之"生下湿地,叶似泽兰,尖长有岐,花红白色而香"的"兰草"相一致.古今应用亦一致.泽兰与佩兰的零阶、一阶及二阶紫外光谱差异显著,易于鉴别.  相似文献   

11.
嗜甜症治验     
曾治某女 ,58岁 ,干部。 1999年 6月 2 0日初诊。自述 1个月前发病 ,初始即喜食糖 ,逐渐加重 ,发展至见糖果不能自控 ,频频食糖 ,汤水中亦须兑入食糖。伴胸中烦闷 ,夜卧不安。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诊断为嗜甜症。证属脾胃湿热。《素问》有云“津液在脾 ,故令人甘也 ,此肥美之发也 ,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按《本经》上记载 ,佩兰原名兰草 ,乃以佩兰为主处方 :佩兰 15g,陈皮 6g,薏苡仁、白术、白蔻仁各 12 g,川朴 10 g。水煎 2次 ,分早晚服。药进 3剂 ,嗜糖减轻 ,再进 3剂 ,诸症悉除。嗜甜症治验!252000$山东省聊…  相似文献   

12.
林轶群  逄冰 《北京中医药》2017,36(6):535-536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13.
<正> 曼陀罗和羊踯躅是我国南方两种常见的有毒植物,民间常用以祛风湿、镇静止痛和治跌打损伤,其中曼陀罗之花(即洋金花)又是中药麻醉的主药。对于二药的作用和毒性,《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八月采此花(指曼陀罗花)……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书中将羊踯躅列为下品,谓“  相似文献   

14.
“肝为刚脏”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肝为刚脏”出自《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叶天士提出的这一论点,不仅概括了肝脏的生理特性,而且对后世肝病的治疗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肝为风木之脏 早在《絮问·灵兰秘典论》就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的论述。所谓“将军”顾名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回顾 1.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 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消渴”、“消瘅”、“肺消”、“消中”、“膈消”等,并指出“此肥美之所发,肥能令人内热,甘能令人中满”,预防为“治之以兰,除其陈气”。《金匮要略》根据糖尿病不同的证候,辨明胃热、  相似文献   

16.
一、《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张仲景《伤寒论·序》称“撰用《素问》九卷”,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今有(《鍼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鍼经》即《灵枢》,较为晚出。《素问》早有残  相似文献   

17.
一真朱[概说]真朱是一味很古老的药物,早在《内经》十三方小金丹中就已应用,称辰砂。《本经》载于上品称丹砂,《别录》云:“作末名真朱”,陶弘景云:“即今之朱砂”,《图经》说朱砂“出辰州、宜州、  相似文献   

18.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用“虚”字之处颇多,其含义每因条文内容不同而有别,如不加以细辨,常生谬端,以辞害义,似属难免,故笔者揣度在心,粗浅论之,以敬读者。一、虚指无邪言如《伤寒论》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即是其例。文中“过经”二字,可宗成氏“须过太阳经无表证”(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释。在此仲景以“表虚里实”来阐发“过经乃可下之”之由,强调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必待太阳”过经”,表邪已无,即所谓“表虚”,里实独具,方可议下,否则,“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而铸成灾变。其  相似文献   

1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一语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一般认为"将军"是指肝的生理特性,笔者认为"将军之官"与肺为"相傅之官"一样,是对肝脏生理功能的概括, 主要体现在护卫机体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对穴位敷贴中血药浓度这一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穴位敷贴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中西医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穴位敷贴法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灵枢》就早有记载。吴师机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观点为后世临床应用穴位敷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针灸医学,为针药结合开辟了新途径。血药浓度是目前穴位敷贴的瓶颈问题,因为普通经皮给药同穴位敷贴存在相同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