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海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4,8(7):673-673,667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许多梗死可呈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现将本院十年来收治的脑梗死再发患者60例与脑梗死初发患者40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脑梗死再发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再发在脑卒中病残率,病死率较高。糖尿病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我院1990~2003年收治了138例糖尿病并脑梗塞,其中56例为脑梗死再发(再发组).82例为脑梗死初发(初发组),现就其临床特点,神经功能缺损、临床体症、血糖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拜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预防再发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资料选本院收治初发脑梗死患者,从中选取60例并根据其入院时间编序后随机数字表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均在对症治疗后采取预防脑梗死再发措施,分别为单纯应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记录患者随访期间再发脑梗死事件情况。结果相对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相对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再发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发脑梗死患者在对症治疗且病情稳定后,通过使用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方案预防再发脑梗死有积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发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出120例分两组(对照组与再发性脑梗死组),分析经CT证实再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发脑梗死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家族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梗死组意识障碍、血管性痴呆、语言障碍、假性球麻痹、双侧肢体瘫痪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再发脑梗死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次脑梗死后血压、高脂血症的控制,稳定情绪、合理用药、坚持治疗、康复锻炼,可以减少再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初发者是否存在差异尚无人报道。我们于2004年6月-2005 年2月对老年初发与再发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老年再发脑梗死(第2次)患者(再发组)31 例,男24例,女7例。年龄60-73岁,平均(66.25±4.85)岁。为根据脑梗死诊断标准确诊,经CT或MRI证实,发病后无经任何治疗入院,且抽血前2周内未服用或静脉注射任何影响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心、肝、肾功能基本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上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急性复发性卒中的住院病例(初发事件为脑梗死,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随访有无严重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结果】175例再发脑梗死患者。19例复发事件为脑出血的患者进入本研究。155例(88.6%)再发脑梗死患者,以及18例(94.7%)脑出血患者存在自质病变。77例(44%)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6例(84.2%)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脑出血组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微出血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再发脑梗死组(P=0.033,0.016),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发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34,0.036)。【结论】严重的脑自质病变及微出血的出现与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有关。多发微出血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如复发事件为脑出血,则其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再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4例再发脑梗死患者和20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主要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再发脑梗死患者伴高血压率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且其血糖、血脂水平指标高于初发脑梗死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防脑梗死的再发应以降血压、控制血糖、降血脂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上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急性复发性卒中的住院病例(初发事件为脑梗死,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随访有无严重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结果】175例再发脑梗死患者。19例复发事件为脑出血的患者进入本研究。155例(88.6%)再发脑梗死患者,以及18例(94.7%)脑出血患者存在自质病变。77例(44%)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6例(84.2%)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脑出血组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微出血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再发脑梗死组(P=0.033,0.016),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发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34,0.036)。【结论】严重的脑自质病变及微出血的出现与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有关。多发微出血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如复发事件为脑出血,则其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老年人再发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26例再发脑梗死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痊愈3例,好转21例,无变化2例.结论 老年人再发脑梗死危险因素较多,应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再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青年再发急性脑梗死与100例青年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梗死发生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再发组男性、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合并有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有卒中家族史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首发组,TC 与 LDL-C 水平高于首发组。结论男性、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合并有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有卒中家族史、TC 与 LDL-C 水平升高是引起青年再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血浆纤溶系统活性与脑梗死再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发争底物法对50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21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脑再次梗死组PAI活性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组,而t-PA活性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PAI活性升高中能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补气散瘀散用于预防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再发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脑科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自拟补气散瘀散治疗;1年为一个疗程,期间每3个月随访1次,一个疗程后再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并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脑梗死再发率大于治疗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补气散瘀散对预防脑梗死再发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再发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155例再发脑梗死病例与同期190例初发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初发脑梗死5年内为再发高峰期,再发脑梗死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P<0.05),脑梗死再发者伴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者明显多于初发者(P<0.01),而且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水平增高者明显高于初发者(P<0.01).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LDL、高Fb等都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再发高峰期及长期的二级预防应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LDL和高Fb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辅助拜阿司匹林联合用于预防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方法: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再发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入组人数均为40例,对照组使用拜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脑梗死再发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77.50%,研究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再发率分别为2.50%、15.00%,研究组脑梗死再发率较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拜阿斯匹林与护理干预用于预防脑梗死再发中有理想效果,可降低脑梗死再发率,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的发病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138例健康人、126例脑梗死患者、4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9例脑供血不足患者和68例脑出血患者的AC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短暂脑缺血组、脑出血组、脑供血不足组、正常对照组为高(P〈0.01)。随时间变化,脑梗死组ACA阳性率逐渐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ACA阳性者2年内再发脑梗死较ACA阴性者再发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126例脑梗死患者中年龄在36岁以下的13例患者ACA均阳性。结论ACA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再发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可作为病情转归的指标,另外,ACA可能参与了年龄偏轻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缺血性再发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将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非再发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与颈动脉斑块变化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量、饮酒方面无明显差异,脑梗死再发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明显高于非再发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等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缺血性脑梗死再发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积极降压、调脂、降糖治疗,稳定颈动脉斑块在缺血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是老年人卒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1 995年 3月~ 1 999年 8月收治的 1 68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再发 65例 ,初发1 0 3例 ) ,以探讨老年人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防治提供帮助。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脑梗死患者 1 68例 ,年龄 60岁以上 ,经头颅CT扫描确诊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 。再发脑梗死组 65例 ,男 40例 ,女 2 5岁 ,年龄 65~ 79岁 ,平均 72岁 ;初发组 1 0 3例 ,男 5 8例 ,女 45例 ,年龄 61~ 88岁 ,平均 71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患有脑梗死的患者96例,对比分析29例再发脑梗死患者和67例首次发作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分析方法确立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首发脑梗死组相比,吸烟、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纤维蛋白原(Fb)和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与首发脑梗死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高血压及Fb、PAI-1为再发组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均高于正常值。结论:高血压与Fb、PAI-1为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Hcy对脑梗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再发的关系。方法纳人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39例,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初发组61例和再发组78例,选取同期住院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浆Hcy水平。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再发组与初发组血清Hcy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与腔隙性脑梗死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对再发脑梗死和初发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成组对照分析的方法,观察了66例再发和66例初发病人的相关危险因素、部分临床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吸烟、高龄(≥65岁)、高血压、高血糖和血HDL降低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高危险因素(P<0.05、0.01、0.001);与初发脑梗死相比,再发脑梗死患者明显存在低血钾、心电图和肝肾功异常(P<0.001),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P<0.01).结论避免和控制高危险因素,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是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