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2010,5(3):199-200
中医是一门科学,笔者试图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科常见病(如“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1疾病可有多种不同的传变方式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中医而言,感受不同的外邪、人体正气的强弱(包括人体的情志,因为情志是通过影响人体正气,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两大因素影响着疾病的传变形式。“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病位传变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
上工治病,先辨病机,病机赅言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标本诸多要素。其中,病势即疾病发展变化之趋势,古典医籍常以传变和转归概括之。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由前一阶段变化为现证这一阶段称传变,从现证向未来的归宿转变称转归(即预后)。因传变与转归具有连贯性,不能绝然分开,而辨治疾病主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故本文旨在从病证演变的一般规律出发,探讨辨病势的思路方法。 辨病势的思路方法 1.从神、色、舌、脉等察人阴阳气血之盛衰、病邪之进退 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与先、后天均有关,  相似文献   

3.
传变,《内经》称为“传化”,系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移易与转化。古代医学家运用“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总结出疾病传变的多种形式,阐述了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疾病传变理论体系。现就其有关内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影响因素及其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古代以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因为伤寒为阴邪,膀胱在人体位置最低,所以风寒袭人首中膀胱经;风温为阳邪,肺为华盖位置最高,所以风温袭人首中肺经;伤寒及温病传变,正常情况下,三阳经按照腑病传子,三阴经按照脏病传其所胜的理论进行传变。结论:邪气的阴阳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六经传变的发病部位是发于上部还是下部或者中部,而脏腑的五行归属以及生克规律可以决定疾病的传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结合《金匮要略》发病、疾病传变的理论,从新的视角阐释张仲景阴阳病分类的依据。认为《金匮要略》阴阳病以病因、发病、疾病传变为分类依据。病因均有外感六淫邪气,发病病位均为狭义形体,故为形体杂病。若外邪侵袭机体,导致形体的元真闭塞不通,体现出病发于外,病久由形体向脏腑传变,则为阳病;若病源发于脏腑内虚,发病之前的传变由脏腑内虚致使形体有损,再感外邪诱发,体现出病发于内,则为阴病。  相似文献   

6.
以五脏病机理论分析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探讨其辨治特点,指出心力衰竭发病与五脏均相关,尤以心为主,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为本,展现由原发病传变至心,再向他脏传变的过程;治以养心为主,阴阳并治,气血同调,顺应传变,五脏兼顾,分期侧重。心力衰竭诊治亦需中西医结合,做到整体调节,以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变化。张仲景提出"针足阳明"可达到预防传经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通过针刺胃经合穴足三里可起到扶正培元、抵御病邪深入的作用。疾病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和途径,当邪气侵犯人体后,可根据其传变规律,病初即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行治疗,截断其病传途径,便可防止疾病深化。  相似文献   

8.
李静洁 《河南中医》2009,29(12):1162-1164
运用时间医学理论,可以诊断病人脉象变化,诊断疾病阴阳属性,诊断疾病病住所在,还可以判断疾病预后。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疾病尚有传变,又有兼夹、并病、合病之分,故在临床上切不可盲目夸大时间因素的作用,应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9.
圆运动理论把阴阳在四维时空中互动互联,交相感应的现象称为阴阳纠缠。文章以新冠疫病临床实践为基础,从圆运动阴阳纠缠学说探讨了外感热病的实质和“一”字型传变规律,阐释了“类伤寒”与“郁热伏气”的涵义,并探讨了圆运动理论关于类伤寒的寒热病机、阴阳病机、守中病机、离合病机及相应治法,由此提出类伤寒六经“V”型传变学说:外感病除正伤寒外之杂症发热皆是类伤寒;类伤寒之传变,则分寒温,寒走皮毛,热走口鼻,内伏杂邪;病起伏邪,感于外,始于中,传于内,为“V”型传变;外出三阳则解,内传三阴则病重。  相似文献   

10.
<正> 祖国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整套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是病传理论。它包括病传的概念、病传的形式、病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影响病传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现存的最早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记载。汉·张仲景丰富发展了六经传变的理论。至清·叶天士、吴鞠通又补其未备,确立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传变之说。这样,对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认识才逐渐系统完备起来。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加以归纳分析,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往往处于正邪斗争的初期或极期,是正邪斗争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强力祛邪、防邪伤正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路。治疗外感温热疾病必须辨明兼夹之邪,防兼夹之邪生变。内伤杂病其传变规律更为复杂,如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生理病理规律、经络相传规律以及气血、阴阳等传变规律等均应熟练掌握。可借鉴西医学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采用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情志也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防情志生变。  相似文献   

12.
中医时间医学是利用中医学理论研究时间因素对人体影响的一门科学,从自然界节律变化角度来阐述人生理、病理节律变化,用以诊断疾病,选择有利时间进行治疗和预防。春分、秋分节气作为昼夜时间相等及春秋平分的节气,是自然界阴阳平衡的最佳时机及阴阳对比由量变到质变之期,天人相应,自然界阴阳转化剧烈之时恰是机体的阴阳转化剧烈之时,风湿病阴阳失调的患者,最易在此时节复发加重及传变。结合痹证病因、病机、病理及春分、秋分的节气特点,选择于春分、秋分两个时节进行"春·秋分贴敷"防治痹证。  相似文献   

13.
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董康,王阁修,王惠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473500)各种疾病不但各有不同的病因,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各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如外感病多为六经传变,温热病多呈卫气营血传变,温热病多为上、中、下三焦传变,脏腑病多为气血传变和脏腑传变以及按脏...  相似文献   

14.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机,故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可以防治疾病。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阴阳的枢纽,补肾中之阴阳即为治本之大法。中医学所倡导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及"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应用在妇科治疗中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证的传变就是人体阴阳顺逆的转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2008,3(4):198-200
本文试图从人体阴阳的变化探讨《伤寒论》六经证传变的内因和规律。方法:顺其机转以为治。结论:人体阴阳顺逆的每一次转折就是《伤寒论》六经证的一次传变。  相似文献   

16.
将疾病传变理论作为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分析主要传变形式,包括表里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经络传变,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传变过程中导致病机转化的虚、毒、痰、瘀因素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络病理论空间概念探讨外感温病病机及传变规律,揭示外感温邪侵袭人体,由阳络传至经脉最后进展脏腑阴络的传变过程及病机特点,提出积极干预的治疗对策,对早期干预、截断病邪传变途径,提高外感温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研制连花清瘟胶囊组方,经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其组方及积极干预对策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一体观”是整体观的核心理论,包含有五脏循环一体与五脏功能一体。中风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中风病局限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广义中风病包含风首邪气乘正虚中于人体发生层级传变所致外感、内伤的多种疾病。广义中风病病因病机研究从“五脏一体观”与疾病发展过程的整体开展,认识到内外合因是疾病产生的根源,风首邪气侵入具备皮络经腑脏层次的人体,在正邪盛衰动态变化中形成一系列证与病的漫长演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气周流”“阴阳和”“左病右治”刺法知识梳理及临床应用的观察,认为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代表理论,“阴阳和”是人体最佳状态,气机流转正常则阴阳合和。“左病右治”刺法是针灸治疗的原则之一,应用“左病右治”刺法可使疾病状态下的机体阴阳之气恢复周流,达到人体阴阳合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以既病防变的宏观治病思路深入剖析,探讨其与自噬可能存在微观联系。认为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性的细胞死亡,对维持细胞及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自噬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中医既病防变理论包含了早期治疗及防止传变两层含义,抓住宫颈癌前病变这一黄金期进行调控的思路,与中医"既病防变"理论不谋而合,从中医微观辨证角度探讨,自噬机制与人之"正气"相类,自噬维持的稳态即"阴平阳秘"状态,既病防变理论原则下需要早期扶正制邪及平衡阴阳,防止疾病传变,当下中医药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已有一定的实验论证,但证据不够充分,其中的调控机制仍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