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214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评估、病理特征、ESD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 214例患者术前评估中,接受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检查者67例(31.3%),NBI联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检查者39例(18.2%),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者50例(23.4%),CT检查者50例(23.4%),活组织检查者192例(89.7%).214例病灶术后病理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例(39.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例(25.7%)、高分化癌45例(21.0%)、中分化癌19例(8.9%)、低分化癌11例(5.1%).ESD整块切除率为96.3%,完整切除率为92.1%;ESD手术时间为14~290 min,平均(59.9±49.6)mim术中大出血2例(0.9%),术中穿孔2例(0.9%);术后延迟出血5例(2.3%),术后复发5例(2.3%),无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性穿孔.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应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以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是监测术后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接受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传统ESD治疗。记录两组术中剥离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应激激素含量。结果:观察组剥离病变直径大于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d,观察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应激激素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TⅡ)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灶剥离效果,减少术后炎症及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SD术后延迟出血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例中发生延迟出血者2例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及效果.结果 2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止血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黏膜内癌,均在定期随访中.结论 ESD术后延迟出血发生危害大,不易察觉,我们既要做到出血前预防,又要在出血后冷静止血,同时强效抑酸是术后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早期胃癌且行E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方法选择接受胃ESD术治疗患者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单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早期胃癌、病变直径>5 cm、病变部位贲门-胃底、术中粘连是胃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预测胃ESD术中出血的AUC为0.8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77.27%。 结论病理类型为早期胃癌、病变直径>5 cm、病变部位贲门-胃底、术中粘连是胃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对危险因素加以防控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杜奕  李刚  吕强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2,(12):967-971+1009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7-01/2021-01月在作者医院进行ESD治疗的276例食管、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患者,以完全性切除和治愈性切除为治疗成功,以非治愈性切除为治疗失败,评价ESD疗效。出血、消化道狭窄和穿孔3项为并发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疗效和影响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276例患者中230例(83.33%)完整切除,6例(2.17%)患者治愈性切除,治疗成功率为85.51%,40例(14.49%)患者术后病理显示切缘阳性为非治愈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99.25%,复发率0.75%;出血、消化道狭窄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7.97%、5.07%、2.90%。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变直径(≥3 cm)、浸润深度(M3、SM1)、胃部溃疡是影响ESD疗效的重要因素(P<0.05);浸润深度(M3、SM1)、贲门-胃底和病变直径(≥3 cm)是出血的危险因素,病变直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平均年龄(62.9±9.7)岁。根据术后3 d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12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64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adua量表计算所有患者术后DVT风险评分;测量所有患者术前1 d、术后即刻及术后1 d的血液D-二聚体水平;分析多个变量评估ESD术后DV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ESD术后DVT的关系。结果:176例患者术后3 d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12例(6.82%)患者出现下肢DVT;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的D-二聚体评估ESD术后DVT 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 分别为91.7%、67.1 %、0.841(95% CI:0.778~ 0.89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术后 1 d D-二聚体水平与 ESD 术后 DVT 风险增高显著相关(OR:82.756,95%CI: 6.000~1 141.349,P < 0.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变病变并发术中出血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01~2015-12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实施ESD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SD术中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13例患者有32例(28.32%)发生ESD术中出血,均采用电凝或止血夹治疗。对ESD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抗血栓药物>1年、病变位于贲门-胃底、病变>5 cm、操作时间>90 min、病理为早癌与ESD术中出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 ESD并发术中出血的风险受患者本身情况、病变特点以及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全面综合的分析准备能对安全有效实施ESD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癌前病变(PLGC)相关高危因素,为PLGC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29例PLGC患者设为PLGC组,以同期189例浅表性胃炎患者设为对照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LGC相关高危因素。结果:饮酒、喜食腌制食物、饮食不规则、喜食油煎食物、喜食辛辣食物、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焦虑、抑郁均为PLG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LGC的发生为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针对PLGC的高危因素做相应的阻断有利于胃癌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3.
冯业全  陈雪  陈万宁  杨清清  刘倩 《重庆医学》2012,41(25):2626-2627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94例,根据不同内镜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4例行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的为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比较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腺上皮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腺上皮增生和腺瘤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及诊断,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2):1135-1137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患者2 0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检查育龄妇女病理证实无CIN病变者1 000例作为对照人群。结果 CINⅠ、CINⅡ、CINⅢ均集中在20~49岁,20~39岁最为集中;宫颈癌主要集中在30~49岁及≥50岁年龄段,以30~49岁构成比例最高。CINⅠ组、CINⅡ组和CINⅢ组在20~29、30~39岁构成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CINⅡ组和CINⅢ组与宫颈癌组在20~29、40~49、≥50岁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户籍情况及性生活年限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HPV感染、性生活年限过长及非本地户口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和胃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中Fhit蛋白表达的改变,并对其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0例胃癌和癌旁不典型增生、33例肠上皮化生、14例正常对照胃黏膜中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Fhit蛋白表达分别为23.07±10.44、26.39±12.75、37.33±8.94,胃癌、不典型增生Fhit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P<0.01),而胃癌和不典型增生之间Fhit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早期与进展期胃癌之间Fhit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癌Fhit蛋白表达分别为28.77±10.20、24.81±10.83、15.22±4.46,高、中分化与低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与低相比P<0.01,中与低相比P<0.05)。结论:Fhit蛋白表达减低可能是部分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Fhit蛋白减低与胃癌的恶性程度相关,检测Fhit蛋白可能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NBI-ME联合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醋酸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及上述联合诊断方法对198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者进行诊断.以病理学检测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测手段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诊断一致性及诊断效果.结果:醋酸内镜染色+NBI-ME观察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评分均高于醋酸内镜染色及NBI-ME检查手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活检的阳性检出率为44.44%(88/198);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6.46%(92/198).醋酸内镜染色、NBI-ME及NBI-ME+醋酸内镜染色与病理学诊断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06、0.767、0.878,P<0.001).NBI-ME+醋酸内镜染色检查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BI-ME及醋酸内镜染色检查(P<0.05).结论:醋酸内镜染色联合NBI-ME的诊断效果比二者单独使用时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优越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榆林市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发现42例胃黏膜可疑病变应用NBI-ME与白光内镜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病理确诊早期胃癌5例,重度异型增生10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8例,肠上皮化生9例。白光内镜漏诊10例,检出率76.19%;NBI-ME漏诊3例,检出率92.86%。NBI-ME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白光内镜(P<0.05)。结论 NBI-ME对于胃黏膜微血管形态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病变靶向活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异常糖链糖蛋白(TAP)及CA199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的癌变程度进行分组。其中早期胃癌患者36例作为早期胃癌组,癌前病变24例作为癌前病变组。另选择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受试者异常糖链糖蛋白及CA199表达水平。并分析TAP与CA199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各病理表达情况,最终分析异常糖链糖蛋白及CA199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早期胃癌组TAP平均面积为(126.69±25.75)μm2,癌前病变组为(89.80±21.82)μm2,对照组为(79.57±13.24)μm2,早期胃癌组、癌前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组CA199为(62.62±12.21)U/ml,癌前病变组为(42.51±10.02)U/ml,对照组为(15.04±3.13)U/ml,早期胃癌组、癌前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121例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残胃(GR),胃溃疡(GU)和胃癌(GC)中端粒酶hT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5.oo%,0%,7.14%、13.64%和82.14%。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T的表达与胃癌前病变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其重新激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