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人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HBV DNA阴转后血清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病人HBsAg定量的变化进行比较,推算HBsAg清除所需时间,探讨NAs药物治疗CHB的可能疗程。方法以NAs治疗HBV DNA阴转时HBsAg定量为基线值,观察6个月、1年、3年、5年、7年的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比较HBeAg阳性组及HBeAg阴性组HBsAg定量之间的差异。结果109例HBeAg阳性病人,HBV DNA阴转时及6个月、1年、3年、5年、7年后HBsAg平均水平分别为3.347、3.329、3.107、3.169、2.960、2.164 log10IU/mL;116例HBeAg阴性病人,HBsAg平均水平分别为3.133、3.193、2.970、2.967、2.536、2.083 log10IU/mL。经NAs治疗,HBeAg阳性病人和HBeAg阴性病人HBV DNA阴转后、6个月、1年、3年、5年、7年HBsAg水平呈波动性下降趋势(P < 0.01)。根据HBsAg定量的下降趋势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推算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的HBsAg清除时间分别为25年和22年。结论NAs治疗的CHB病人,理论上推测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HBsAg的清除均需20年以上的时间,采用NAs治疗CHB需要较长的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联合PEG-IFNα-2b治疗后HBsAg清除率.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厦门长庚医院的146例乙肝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恩替卡韦+PEG-IFNα-2b治疗,n=44)和恩替卡韦单药组(恩替卡韦治疗,n=102),比较两组HBsAg清除率和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4例在24周时终止Peg-IFNα-2b治疗,24周时8例HBsAg阴转,3例发生HBsAg血清转换;48周时12例HBsAg阴转,6例HBsAg发生血清转换;23例HBsAg下降<1log,停PEG-IFNα-2b继续恩替卡韦治疗;其中5例HBsAg下降≥1log继续PEG-IFNα-2b及恩替卡韦治疗至72周,72周时累计15例HBsAg阴转(女4例,男11例),累计9例HBsAg发生血清转换,临床治愈率34.1%.其中,HBsAg滴度基线<350 IU/ml,12例获得临床治愈;联合治疗2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1log,15例获得临床治愈.恩替卡韦单药组治疗72周,1例HBsAg阴转,临床治愈率为0.9%.无HBsAg血清转换发生.结论 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联合PEG-IFNα-2b可显著提高HBsAg阴转率,获得临床治愈,其中HBsAg滴度基线<350 IU/ML、联合治疗24周HBsAg较基线下降≥1log的患者更易获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Peg-IFNα2a(135μg/周)联合ETV(0.5 mg/d)治疗的50例初治HBeAg阴性CHB患者,收集基线和治疗过程中每12周的临床数据,包括HBV DNA和HBsAg水平等,分析48周HBV DNA不可检测率、HBsAg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eg-IFNα2a联合ETV治疗48周,全部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值(<20 IU/mL);HBsAg清除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4%和16%.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脱发、食欲下降、皮疹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均可继续原方案.结论 Peg-IFNα2a联合ETV可提高HBeAg阴性CHB的HBsAg清除率,且安全性良好,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影响因素及最适疗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或普通干扰素治疗疗程≥24周、HBsAg<3 000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4例,获得HBsAg和HBeAg清除定义为应答,治疗第24、48、72周依次分析疗效影响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患者的一般情况、HBV标志物以及治疗过程中各指标变化对HBsAg清除的影响.结果 74例患者治疗至停药时,25例(33.8%)发生应答,应答组中位基线HBsAg水平较不应答组低(70.70 IU/mL vs 440.71 IU/mL,P=0.041);Peg-IFN的HBsAg清除率高于普通IFN(41.9% vs 22.6%,P=0.084).第12周HBs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24周疗效(OR=1.058,P=0.01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Cut-off值为78.9,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815.基线HBV DNA水平和第24周HBs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48周疗效(OR =9.116,P=0.033;OR=1.089,P=0.006),第24周HBsAg下降百分数ROC曲线下面积0.870,最佳的Cut-off值为69.7,敏感性为1,特异性为0.722.48周内清除率与治疗时间呈线性正相关,至48周时HBsAg清除21例,占总应答例数的84.0% (21/25).结论 IFN治疗基线HBsAg<3 000 IU/mL病例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略优于普通IFN,疗程建议为48周,治疗12周后可根据当前时间点的HBsAg下降程度评估后续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与α干扰素在不同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治疗48周后的疗效,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CHB) 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69例CHB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及基线ALT水平分组,分析治疗48周后不 同治疗方案、不同基线ALT水平的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sAg下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①病毒学应答情况: 治疗48周后恩替卡韦组在基线ALT≤5倍正常值上限(ULN)(组1)、5~10×ULN(组2)、>10×ULN(组3)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 83.3%、91.4%、95.5%,α干扰素组则分别为19.7%,40%,42.9%,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及不同ALT水平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②HBeAg转阴情况:恩替卡韦组的组1、组2、组3在治疗48周后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8.3%、16.7%、35.5%, 而α干扰素组分别为1.8%、41.9%、38.1%,对比同一治疗方案不同ALT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析同一ALT分 组不同治疗方案,仅在组2中两种治疗方案的HBeAg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BsAg下降情况:恩替卡韦组在 基线ALT≤5×ULN组和>5×ULN组的HBsAg小于200 U/mL率分别为2.5%、13.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干扰素组则分别 为30.6%、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ALT分组两种治疗方案的HBsAg小于200 U/mL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治疗48周后,恩替卡韦组在各个ALT组均较α干扰素组有更高的病毒学应答率。在基线ALT5~10×ULN 组中,α干扰素组的HBeAg转阴率高于恩替卡韦组。对于HBsAg下降情况,α干扰素组在各个ALT组均较恩替卡韦组有更好的效 果,而同一治疗方案不同ALT组中,基线高ALT水平(ALT>5×ULN)组的疗效均优于基线低ALT水平(ALT≤5×ULN)组。因此, 建议基线ALT水平在5~10×ULN的患者优先选择α干扰素治疗,而基线ALT水平≤5×ULN、>10×ULN的患者选用恩替卡韦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sAg定量监测对干扰素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导作用。方法: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就诊的6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抗病毒治疗至24周时根据HBsAg定量下降情况进行分组。 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纳入A组,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随机分成B1组和B2组。 A组和B1组继续给予α-2b干扰素治疗,B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共48周。所有患者随访24周。结果:A、B1和B2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8.2%,22.7%和59.1%。 A组和B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明显高于B1组。随访24周时A、B1和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分别为[(5.00±1.62)、(2.70±1.52)和(4.13±2.00)] lg copies/mL, 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与A组接近,明显大于B1组。 A组患者HBsAg平均下降幅度高于B1组和B2组,最终A组有2例(11.8%)HBsAg消失,B1和B2组均为0。结论:HBsAg水平变化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相关。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患者可联合阿德福韦酯以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理想策略。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Peg-IFNα-2a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40例(A组),对HBV DNA≥1.0×107拷贝/ml或纤维化分期≥S3者(A1组,20例),初始联合ADV治疗;余者(A2组,20例)Peg-IFNα-2a初始单药治疗。24周复评HBV DNA、HBeAg、HBsAg定量,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者: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HBeAg〉100 S/CO,HBsAg下降〈1 lg I U/ml,后续均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余者Peg-IFNα-2a单药治疗。并遵循配对原则选择同期Peg-IFNα-2a(B组)、ADV(C组)单药治疗组各40例对照。于24周、48周、72周评估用药疗效、安全性、耐药和复发等。结果治疗24周,A1组患者HBV DNA下降值、抑制率、阴转率均优于A2组[(3.27±0.65)lg拷贝/mlvs(1.46±0.32)lg拷贝/ml,85%vs55%,75%vs40%,P〈0.05];整体A、B组在HBV DNA下降值[(2.86±0.45)lg拷贝/mlvs(1.18±0.24)lg拷贝/ml]、抑制率(70%vs48%)、阴转率(58%vs30%),ALT复常率(80%vs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HBeAg阴转率、转换率明显高于B组(68%vs45%,63%vs30%,P〈0.05)和C组(68%vs33%,63%vs15%,P〈0.01)。72周时,各组间差异趋势与治疗结束时一致,A组总体HBeAg阴转率、转换率略有上升,并新增2例HBsAg阴转患者。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对血清、病毒学应答优于单药治疗,尤其结合基线特征以及HBV DNA、HBeAg、HBsAg变化,根据应答指导用药方案(RGT策略),其不失为CHB抗病毒优化治疗理想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替诺福韦酯(TDF)的联合治疗对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As)应答不佳/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NAs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予以入组,给予以TDF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一组为NAs组,给予TDF+拉米夫定(LAM)、TDF+恩替卡韦(ETV);另一组为干扰素(IFN)组,给予TDF+IFN、TDF+LAM+IFN、TDF+ETV+IFN。预计疗程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入组68例(NAs组41例,IFN组27例)患者基线耐药检测阳性率为77.9%。治疗48周,NAs组和IFN组乙肝病毒(HBV)DNA下降分别为(3.52±2.42)lg IU/ml、(3.62±1.29)lg IU/ml(P=0.832),HBV DNA转阴(〈20 IU/ml)率分别为73.1%、96.3%(P=0.043)。IFN组较NAs组e抗原(HBe Ag)下降更明显[(1.07±1.30)lg COI vs.(0.35±0.98)lg COI,P=0.017]。NAs组和IFN组表面抗原(HBs Ag)下降分别为(0.09±0.61)lg IU/ml、(0.54±1.05)lg IU/ml(P=0.015)。48~96周的延长疗程中NAs组和IFN组分别有1例、3例患者出现HBs Ag转阴。结论 以TDF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及HBs Ag转阴/转换率方面,IFN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4+15+封三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乙肝血清基线HBsAg 定量水平、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9 例AHB 患者及101 例CHB-AE 患者的基线HBsAg 定量、HBV-DNA 载量、HBcAb-IgM 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AHB 患者基线log10HBsAg 定量为3.46(2.81,3.84)IU/mL;CHB-AE 患者log10HBsAg 定量为3.61(3.12,4.13)IU/mL,AHB 患者基线log10HBsAg 定量水平显著低于CHB-AE 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B 与CHB-AE患者基线log10HBV-DNA 水平分别为4.54(3.73,5.59)IU/mL 及6.87(5.79,7.59)IU/mL;HBcAb-IgM 水平分别为20.62(16.54,26.33)IU/mL 及0.24(0.13,0.48)IU/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动态观察HBsAg定量变化,完成1 个月随访的AHB log10HBsAg 定量为0.50(-1.30,1.75)IU/mL,27.1%患者出现HBsAg转阴;3 个月随访后,89.0%AHB 患者出现HBsAg 转阴;6 个月随访后,所有患者均HBsAg 转阴。③基线1/log10HBsAg 水平≥0.204 IU/mL 时,诊断AHB 的敏感度为74.0%;基线1/log10HBV-DNA 水平≥0.581 IU/mL 时,诊断AHB 的敏感度为84.7%;基线HBcAb-IgM 水平≥0.925 mIU/mL 时,诊断AHB 的敏感度为98.6%。结论 AHB 患者血清基线log10HBsAg 为3.46(2.81,3.84)IU/mL,显著低于CHB-AE 患者;随访1 个月时约1/4 患者HBsAg 阴转;随访3 个月时超过4/5 患者HBsAg 阴转;随访6 个月,全部患者HBsAg 阴转。低HBsAg 定量、低HBV-DNA 载量及高HBcAb-IgM 水平有助于AHB、CHB-AE 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肠道细菌移位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SAP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发病至入院时间将SAP病人分为观察组(发病至入院≤48 h)与对照组(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各50例,2组病人入院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比较2组病人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及IL-10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菌群数及葡萄球菌菌群数明显减少,有益菌菌群数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病人外周血IL-6、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少,IL-4、IL-10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引流可以减少SAP病人肠道细菌移位,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0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病人,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s比例。结果治疗前,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及健康对照组间CD4+CD25+CD127Low/- Tre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免疫清除组与免疫耐受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而免疫清除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HBeAg未变化组、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健康对照组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BeAg未变化组与HBeAg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常组与HBV未复常组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组与ALT未复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病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变化与HBeAg是否发生血清转换、HBV是否复常有关,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各临床阶段中干扰素(IFN)-λ3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HBV感染病人174例及20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IFN-λ3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收集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相关的临床检查指标。观察IFN-λ3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不同临床阶段的分布水平趋势,及现一线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在规律服用后病人血清IFN-λ3的变化,分析IFN-λ3与疾病进展和不同抗病毒药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未抗病毒治疗的各组IFN-λ3水平为对照组、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细胞癌组依次递减(P<0.01)。已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中,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HBsAg、TBIL、logHBV-DNA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恩替卡韦治疗前后IFN-λ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诺福韦治疗前后IFN-λ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λ3水平与慢乙肝、肝硬化病人的HBsAg、HBV-DNA数值呈正相关,与病人的肝功能、TBIL、ALB等临床指标无关。结论IFN-λ3与HBV活动进展有关系,与肝脏功能本身无关。替诺福韦具有诱导血清IFN-λ3水平上升的附加药理作用,高水平IFN-λ3有助于加强IFN-α清除HBV。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程中CD4+CD25+Treg的意义。方法 15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至48周全部获得了HBsAg清除。每12周观察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效价、CD4+CD25+Treg变化。结果 HBsAg清除前节点的ALT(59.41±35.20U/L)较基线(25.72±12.85U/L)、48周(27.86±10.27U/L)升高更明显(P<0.05);CD4+CD25+Treg变化与ALT同步,HBsAg清除前节点的ALT(9.07±3.37)较基线(2.72±1.33)、48周(3.13±1.18)升高更明显(P<0.05);谷丙转氨酶(ALT)与CD4+CD25+Treg比率呈正相关(R=0.769,P=0.008)但是Treg比率与HBsAg效价(log)无相关性(R=-0.14,P=0.879)。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ALT在HBsAg清除前节点明显升高,可能系机体免疫被激活表现,而CD4+CD25+Treg比率同步升高可使机体维持保护性免疫,避免激发过度的免疫反应所致的肝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5.
苏方  张甜甜  吴骁  汪蕊  汪子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9):1194-1196, 1201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单药方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方案在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过程中对转氨酶的影响。方法收集晚期结直肠癌病人48例,按照化疗方案分为3组:A组13例,采用雷替曲塞单药化疗方案;B组23例,采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方案;C组12例,采用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比较3种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病人化疗过程中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结果3组病人均经过3个及以上化疗周期,A、B、C组病人AST处于正常值范围比例分别为53.85%、86.96%、83.33%,ALT处于正常值范围比例分别为92.31%、91.30%、100%,3组AST和ALT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肝转移病人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AST均高于A组和B组(P < 0.01和P < 0.05);无肝转移病人中,B组和C组AST和ALT均低于A组(P < 0.05~P < 0.01)。3组不同原发病灶病人AST和ALT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雷替曲塞为基础的二线治疗方案,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病人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23-27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52例CHC初治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A组26例患者口服补充维生素D 800 IU/d至Peg-IFNα-2b/RBV抗病毒治疗结束,B组26例患者仅接受Peg-IFNα-2b/RBV抗病毒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时HCV RNA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24周、48周时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5.8%vs 69.6%,95.8%vs 73.9%,P均0.05),但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无统计学差异(91.7%vs 69.6%,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无差异(73.1%vs 80.8%,P0.05)。结论补充维生素D能提高CHC患者Peg-IFNα-2b/RBV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核苷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治疗的疗效,探讨NAs治疗的多次疗程。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已经用NAs治疗3年以上且有停药意愿的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2000—2016年间的住院或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患者50人为治疗组,选择另50人(已经服药2年以上并正在口服NAs又不愿停药)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出现病毒学反弹,ALT、AST出现异常后再次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对照组继续采用原治疗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0例停药患者有6例没有复发,44例复发患者作为治疗组再抗病毒治疗,治疗组于48周时HBsAg滴度转阴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13.6%、18.2%,对照组为0.0%、4.0%;复发时E抗原阴性和E抗原阳性患者48周的HBsAg转阴率分别为25.0%和4.2%,ALT≥2×ULN和ALT<2×ULN的患者48周HBsAg转阴率分别为28.6%和6.7%。治疗组副作用与对照组一样。结论 NAs治疗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治疗其疗效好、安全,HBsAg转阴率高,复发时E抗原阴性比E抗原阳性患者HBsAg转阴率高,ALT≥2×ULN比ALT<2×ULN的患者的HBsAg转阴率高,没有发现停药后病情反弹并加重现象;复发时ALT高,E抗原阴性,HBsAg滴度低是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IFN替换或加IFN两种方案治疗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85例对NAs耐药的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FNα-2b组(40例)肌肉或皮下注射600万U IFNα-2b,隔日1次;IFNα-2b+NAs组(45例)在原NAs治疗基础上,肌肉或皮下注射600万U IFNα-2b,隔日1次,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肝功能(AST、ALT、TBil、ALB)、血清HBV DNA和HBV标志物定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IFNα-2b组比较,治疗3个月后,IFNα-2b+NAs组AST、ALT、TBil水平降低,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AST、ALT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测率、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IFNα-2b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不严重,安全性良好。结论:IFNα-2b对NAs耐药的CHB患者具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好;与NAs联合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方面优于IFNα-2b单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蠲痹健膝方联合关节镜手术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膝骨关节炎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病人均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病人术后单纯接受功能锻炼,观察组病人术后给予蠲痹健膝方结合功能锻炼。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病人膝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病人疼痛程度,比较2组病人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病人白细胞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病人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治疗后IL-1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1),且观察组病人IL-1、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2.50%(29/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蠲痹健膝方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较好,并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