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急性创伤患者486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52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常见危险因素各类管道脱落或堵塞、窒息、血压骤降或休克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休克、窒息等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如沟通失效等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惠玲  史定妹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03-104,1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日趋增多,与严重创伤一起被认为是急诊抢救最多的疾病。而急性心血管疾病重症患者发病尤为迅速、病情进展变化快,转运途中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不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也埋下了医疗纠纷的隐患。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自2009年7月起采取一系列对策,改进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内转运方式和条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诊重症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秀梅 《实用医技》2008,15(2):210-211
目的:探讨重症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措施。方法:对127例重症患者采取较完善的院内安全转运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结果:本组127例病人出现转运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医疗纠纷减少。结论:通过采取转运前准确评诂病人、与接收部门作好协调、转运前对病人、仪器与药物的准备充分、选择合适的人员、合适的转运工具、经过转运过程中的密切监测与记录,可能降低院内转运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 ,寿命的增长 ,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因素 ,使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此若不采取有效的现场急救 ,途中医疗监护及医院的强化救治 ,就有可能导致一些可以挽救的生命失去救治机会。Evans和Winslow报道5 3 %的人工呼吸机支持的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有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重大改变 ,Kanter等人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监护病人的并发症 ,转运的病人死亡率比平常高 9.6% ,对于急诊病人的转运 ,可见其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我院 2 0 0 1年 8月~2 0 0 2年 8月急诊病人院内…  相似文献   

6.
周镁洁  钟利君 《浙江医学》2018,(18):2078-2079
目的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在减少急诊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6例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观察组)、46例实施急诊常规院内转运管理(对照组)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运转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接收科室各项内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院内转运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医护患关系和谐,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秦燕  黎艳华  阳文彬 《华夏医学》2012,25(5):716-718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转运的持续质量改进,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把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共593例AMI患者分为改进前后A、B组进行研究.结果:改进后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降低6.92%,转运成功率上升6.92%,接收病区满意率及交接时准备完成率均提高.结论:重视AMI患者院内转运工作,开展持续质量改进、落实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优化工作流程、持续监控护理质量能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发生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急诊重症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措施。方法:对127例重症患者采取较完善的院内安全转运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结果:本组127例病人出现转运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医疗纠纷减少。结论:通过采取转运前准确评诂病人、与接收部门作好协调、转运前对病人、仪器与药物的准备充分、选择合适的人员、合适的转运工具、经过转运过程中的密切监测与记录,可以降低院内转运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103例,分为对照组50例和康复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则在早期进行康复训练,8周后评定Barthel(BI)指数、Fegl-Mevyer(FMA)积分和神经功能评定量表.结果 康复组的BI指数和简易FNA积分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加快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CNP康复锻炼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0例。应用Barthel指数和简化Fugl-Meyer评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病后24 h、1个月、3个月予以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病后1、3个月时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语言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较入院24 h时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评定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综合满意度和遵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CNP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康复水平,提高患者综合满意度和遵医率。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129-132
目的 建立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的高血压患者224 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生化指标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SPSS 25.0 和R3.6.1 软件及其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尿酸、血尿素氮、肌酐在急性脑梗死组与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尿酸升高、血尿素氮升高为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筛选的变量建立风险列线图,评价分析示C-index 为0.764,ROC 曲线AUC 为0.764,提示模型区分能力、模型准确性尚可。Calibration 曲线、Decision 曲线评价模型一致性及获益性尚可。结论 本研究用列线图建立的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简单快速,临床应用准确性尚可,临床参考价值尚可,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5.
王良  梁锦成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12-1612
目的探讨院内脑卒中临床特点。方法对52例院内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脑梗死46例,脑出血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死亡2例,临床治愈18例,32例有较轻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院内卒中的发病原因众多,预后较好,各级医护人员要重视院内脑卒中并防止医疗纠纷的产生。结果结论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4):1741-1743
目的了解并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92例首次发作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和电话随访收集卒中时住院及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资料。结果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中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预后与有无心脏损害明显相关,心脏病仍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变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艳 《吉林医学》2008,29(11):890-891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急诊科接诊时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ST—T变化、Q—T间期改变及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89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76.72%。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为86.49%,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2.15%。结论:急性脑卒中与心脏疾病关系密切,在治疗脑部疾病的同时,应加强心脏功能的监测,一旦出现心肌损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差异,进一步探讨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与SSS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结论:尿微量白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在其防治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改良法用于急性脑卒中临床检查的意义。方法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BAEP改良法检测与BAEP常规法检测结果比较 ,并与头颅CT检测对照。结果 BAEP改良法检测阳性率 (86.6% ) ,高于常规法 (5 7.8% )和CT检测 (5 5 .6% ) ,经统计学处理 ,χ2 分别为 3 .0 5 9,3 .2 5 6,P均 <0 .0 1。结论 BAEP改良法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和观察病情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等,发病后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甚则危及生命。脱水是急性脑卒中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价值。常用药甘露醇、甘油、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速尿、七叶皂苷钠等。据病种、分型及个体不同,酌情选用一种、两种或以上药物交替使用,可减少脱水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甘露醇、甘油极少被代谢且透过血脑屏障极慢,尤其是对血脑屏障尚未受损的细胞毒性脑水肿的患者,出现反跳现象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