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世洲  原禄双  张俊华 《医学综述》2007,13(11):821-823
近年来对Rho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很快,其中以RhoA、Rac1、Cdc42最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小分子量G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和基因转录的调节。在调节细胞骨架、细胞运动、细胞凋亡、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Cx40增龄性改变及增龄导致心房颤动发生率增高及房颤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方法:随机取9~12月龄(青年组)、16~19月龄(中年组)、24~26月龄(老年组)健康雄性SD大鼠,每组24只。每组随机取12只通过尾静脉注射乙酰胆碱Ach-氯化钙混合液0.1 m L/100 g诱发房颤,监测其肢体导联心电图,记录各组大鼠房颤发生率及房颤持续时间。每组余下的12只大鼠麻醉后取心房组织,各组心房肌组织分别用苏木素一伊红及马森染色观察心房肌细胞及基质的改变,运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x40的分布及量的改变。结果:老年组12只大鼠房颤发生率(83.3%,10只)及房颤持续时间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心房肌细胞肥大,细胞排列稀疏,心肌纤维化明显。Cx40的表达量随增龄显著减少,老年组与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缝隙连接蛋白的分布由端端排列为主渐趋杂乱。结论:老年组大鼠心房颤动诱发率较高及房颤持续时间长可能与心房组织形态结构增龄性重构、心房内缝隙连接蛋白Cx 40的数量减少及分布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MUC)5AC高分泌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以Cdc42 siRNA和NE进行干预,将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NE组、NE+Cdc42 siRNA组、Cdc42 siRNA组、阴性siRNA组、NE+阴性siRNA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c42蛋白的相对含量,ELISA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MUC5A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E组Cdc42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细胞MUC5AC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增高(P<0.001);与NE组比较,NE+Cdc42 siRNA组的MUC5AC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Cdc42蛋白含量亦明显降低(P<0.001);Cdc42 siRNA组以及阴性siRNA组的Cdc42蛋白、MUC5AC蛋白含量相较于对照组变化不大(P>0.05)。结论 Cdc42在NE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黏液高分泌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微纤维蛋白1(FBN-1)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BN-1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住院并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84例,分为AF组39例和窦性心律(SR)组45例;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于手术中获取右心房组织(0.3~0.5 mm3)。Masson 染色观察2组患者右心房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各组患者心房组织中FBN-1蛋白的表达,相关分析探讨FBN-1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血压、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组患者左和右心房直径明显大于SR组(P<0.05);Masson 染色,AF组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AF组患者胶原容积分数和胶原水平明显高于SR组(P<0.05);AF组患者心房组织中FB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R组(P<0.05);瓣膜性AF患者右心房组织FBN-1蛋白表达水平与胶原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44,P=0.021)。结论:瓣膜性AF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的心房纤维化,与FBN-1基因转录水平上调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6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50例,窦性心律18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组织CVF(15.89%±1.29%)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8.46%±3.45%,P<0.01)。术后50例心房颤动患者4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4例转复未成功;随访12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35例(76.07%),心房颤动复发11例(23.97%);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组(P<0.05,P<0.01)。结论心房纤维化程度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辅助性T细胞17(Th17)表达并探究其表达与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2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并采用多感官刺激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采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并将患者分为无抑郁组116例、轻度抑郁组38例、中度抑郁组31例、重度抑郁组15例。比较各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检测各组外周血CDC42 mRNA、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h17/Treg表达。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HADS评分与患者外周血CDC42 mRNA、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HADS-A评分、HADS-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重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75例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250mg,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1KT—PCR)技术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含量,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CNA蛋白水平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窦性心律纽比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01;P〈00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0.001;P〈0.001);与阵发性屠颤患者比较,慢性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心房内附壁血栓减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2.38%,阿司匹林组为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心房内附壁血栓显著减少。两组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出血,但无一例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是一种小GTP酶,在细胞的生长、存活、黏附、增殖和迁移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功能参与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CDC42在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癫痫、脑卒中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精神分裂症中,CDC42可能与背外侧额叶皮质的第3层椎体细胞棘缺失有关; CDC42在额叶皮质功能下调中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这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有关;CDC42的活性降低可能与慢性复发性癫痫的发作减少相关; CDC42还可能通过神经炎症介导了脑卒中引起的脑损伤,这些可能为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ity protein,hs-CRP)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非瓣膜性AF患者61例分为2组,阵发性AF 30例,持续性AF 31例;另选择窦性心律患者31例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同时测量各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结果: 对照组、阵发性AF组和持续性AF组血清hs-CRP水平依次升高、左心房前后径(LAD)依次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入选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与LAD增大呈正相关关系(P < 0.05)。结论: hs-CRP在AF患者中明显升高,在AF的发生和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春苗  冯俊  江永进  李超  周高亮 《安徽医学》2021,42(10):1091-109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非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房内径(LA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NVAF患者125例,根据房颤(AF)发作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AF组(n=41)、持续性AF组(n=38)和永久性AF组(n=46),选取同期住院的56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测定各组LAD等心脏超声指标,并对Hcy与NT-proBNP、LA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Hcy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AF组、持续性AF组和阵发性AF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永久性AF组和持续性AF组间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Hcy与NT-proBNP水平、LAD呈正相关(r=0.737,r=0.462,P均<0.05)。结论 NVAF患者Hcy水平与房颤的发生、心功能损伤程度及左房结构改变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3.
社会老龄化必然带来房颤的高发生率,继之脑卒中的高发生率.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有效率达64%.但抗凝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一直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重申卒中风险量表(CHADS2和CHA2 DS2-VASc)的应用,指导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同时应注意亚洲人群脑卒中的特殊性,包括出血性卒中高发及抗凝强度宜较白种人低等问题.近些年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似乎对亚洲人群尤为有益,又可避免不断抽血化验的烦恼,应予重视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I)、左房内径(LAD)与缺血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65位平均年龄(75.8土7.6)岁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cT和/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分为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n=80)和单纯心房颤动(n=-85),分别评估两组患者CHA2DS2-vasc积分、MPV、FI、LAD、血压、血脂和肾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和单纯心房颤动患者在CHA2DS2-vasc积分(P〈0.001)、MPV(P〈0.001)、FI(P=-0.002)、血清脂蛋白(a)(P=-0.017)、LAD(P〈0.001)、空腹血浆葡萄糖(P=-0.034)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MPV、FI、LAD是心房颤动相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CHA2DS2-vasc评分系统外,联合测定MPV、FI和LAD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重叠综合征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便携式睡眠监测的1 9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15次/h作为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诊断均由当时主管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结果确定,同时罹患OSA与COPD者诊断重叠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重叠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发生几率大(OR=6.71,95%CI:3.81~11.86,P< 0.001),这一差异在矫正人口学与合并症后仍有统计学意义(OR=2.04,95%CI:1.09~3.78,P=0.025).亚组分析显示,在非重度OSA(15次/h≤AHI<30次/h)和重度OSA(AHI≥30次/h)患者中,重叠综合征与房颤的发生几率增加均具有相关性(OR-4.49,95% CI:1.69~11.97,P=0.003和OR=2.38,95%CI:1.06~5.10,P=0.036).结论 重叠综合征与房颤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房颤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房颤发作情况分为阵发性房颤组43例和持续性房颤组5...  相似文献   

18.
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国人群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及确定合适的INR值范围.方法:37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随访和定期监测INR值.结果:华法林每日剂量在2.11mg~2.41mg时,INR值在2.0~2.5;华法林剂量在2.41mg~2.70mg时,INR值在2.5~3.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房颤相关性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增减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达到目标INR值所需天数不同.结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剂量为2.11~2.41mg,INR值范围在2.0~2.5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心血管病人较差的预后有关。旨在对有左房血栓(LAT)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和无左房血栓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之间的NLR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155名NVAF病人,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测LAT。NLR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结果155名病人中有16名(10.3%)病人存在左房血栓,左房血栓组平均NLR明显高于无左房血栓组(2.8±1.2,2.0±1.1,P=0.023)。经多因素分析,NLR是NVAF病人左房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11.93~4.24,P〈0.001)。结论NLR,新发现的炎症指标,与NVAF病人左房血栓存在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从而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56例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12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44例)。测量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时限和f-f间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血栓栓塞阳性组f波振幅明显低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08±0.04vs0.10±0.02,P<0.05),f-f间期短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10±0.02vs0.13±0.02,P<0.05),f波时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0.09±0.02vs0.08±0.02,P>0.05),但房颤病程与f波时限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随病程的延长,f波时限愈长。结论:临床上可利用体表心电图f波振幅和f-f间期的特点,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