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二季《中国好声音》中的诸多歌手中,姚贝娜无疑是头顶光环最多的那一个——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流行组金奖获得者、参加过两次春晚、被刘欢钦点演唱《甄嬛传》片头曲《红颜劫》及插曲、电影《一九四二》主题曲《生命的河》的演唱者……除此之外,姚贝娜身患癌症的特殊经历也让她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
2015年1月16日,年仅33岁的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病逝。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一个年轻蓬勃的生命,因为"乳腺癌"三个字戛然而止。姚贝娜走了,留下了她未完的音乐梦想和人们无尽的唏嘘。伴随着叹息,人们不禁会问,姚贝娜在确诊乳腺癌后已经做了一侧乳房切除手术,为何手术未能彻底清除乳腺癌?对抗乳腺癌究竟应该构筑怎样的防线?  相似文献   

3.
林恩·科曼,生于1946年。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做模特,一度是T型台上的宠儿。从70年代起,她开始涉足时装设计并担任美国最著名时装杂志的摄影师。2002年的9月,她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癌症让她失去了双乳。2003年4月,她又被诊断出患有一种很有破坏力的脑癌。癌症几乎击垮了她的身体,却没有击垮她的事业。她执著地继续着时装设计师和摄影师的工作。2005年,林恩出版了她自己制作的影集《林恩:从前到后》(Lynn:Front to Back)。书中收录了她的画像、照片和她成为癌症患者以后的点滴故事。随着她的画册的恩成为了美国的抗癌明星,很多美国著名的访谈节目都对她进行了采访。她被称为是一个化痛苦为力量、化绝望为希望的传奇女人。下面的文字记录了她讲述的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演讲     
文珊 《癌症康复》2009,(2):56-61
2008年10月底,好朋友回国探亲,送我一本书《The Last Lecture》。好友告诉我这本书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者是一位美国教授,当知道他的癌症已经无法医治,在他任教的大学作了最后的演讲。好友说:“他不是告诉人们如何面对死亡,而是讲如何更好地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好友本人也被此书深深打动,她一下子买了很多本送朋友,并相信我一定喜欢。  相似文献   

5.
康鹏 《抗癌》2014,(1):35-35
著名演员秀兰·邓波儿于2014年2月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伍德赛德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据当地媒体报道,她是正常死亡,去世时全家人在身边陪伴。 秀兰·邓波儿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代表作有《小上校》、《我们的小姑娘》、《小卷毛》、《小叛逆》、《一月船长》、《可怜的富家小姑娘》、《小酒窝》、《小偷渡者》、《威莉·温基》、《海蒂》、《百老汇小姐》、《角落边上》、《小公主》、《小骑警苏珊娜》等。秀兰·邓波尔1928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  相似文献   

6.
《长寿》杂志2007年第4期刊登的徐璐《运动或许能挽救生命》一文,介绍了英国一位名叫简·汤姆森的女士用运动与癌症搏斗的故事。汤姆森1990年被诊断出乳腺癌,随后做了双乳切除术,并作了两轮放疗和化疗。待2000年后复查癌症已到晚期,癌细胞扩散至骨骼里,医生认为她活不过6个月。从那以后,她连续6年参加长跑,截至2006年底,她共参加了一连串的马拉松、三项全能比赛、骑自行车远征活动,还用9周时间骑行6700公里横穿美国。她与疾病顽强斗争着,最后她成功了,至今还坚强地活着。她的事迹传遍了英国,她被评为"2006年度风云女性"。  相似文献   

7.
除“瘤”记     
段陵兰教授原是北京市崇文区儿童医院院长、主任医师。1988年定居美国加州。2005年5月,她在美国被诊断患了胃淋巴瘤。从6月到12月,接受了8个疗程的化学药物治疗。在有关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支持下,在亲友们的鼓励和安慰下,终于克服困难控制住了疾病。她是以一个病人,也是以一个医师的身份,较仔细地体验和观察了这一过程,并写下了《除"瘤"记》一文。文章里说到了她看肿瘤科内诊、做内镜检查、骨髓穿刺、PET/CT检查、进行化疗的种种体验。也说到了医务人员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服务,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的配合,看到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比如如何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保险与社会机构对病人的支持,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珊 《癌症康复》2008,(2):96-103
这是一本令人绝望,也给人希望的书。作者兰德尔·菲茨拉德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资深记者,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读者文摘》等著名媒体。1984年,他与别人共同为里根总统撰写了有关联邦政府改革的总统委员会报告。  相似文献   

9.
涵墨 《抗癌之窗》2009,(6):20-20
虽然,她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39岁的生命。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喜爱和肯定。在熟悉她的人眼里,她永远是一位成功的歌手、音乐人;她永远是一个乐观、坚强、热爱音乐、追求纯粹感情的女孩儿;她要强,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不面展示给别人看;她义气、男孩儿性格,宽容,仗义执言;她就是陈琳。  相似文献   

10.
住院期间,她在病床上写下了长达两万字的自述实录《乳房的故事》,并选择将镜头面对自己,拍下了自己治疗过程的纪录片《乳房的故事》,该段文字和视频在"半边天"栏目播出后,震撼银屏,人们从此记住了这个勇敢而自信的女编导。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在麻药作用逐渐消失的不眠之夜,她的脑子里浮现了三个计划:1.创建中国第一个乳癌患者网站;2.采访乳癌患者并创作中国第一部乳癌患者  相似文献   

11.
最近,翻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Medicine)出版的一本《乳腺癌患者指导手册》,一边看,我不禁一边感叹,与中国的癌症病人相比,美国的癌症病人"幸福"很多.  相似文献   

12.
我觉得张培就是童话里的快乐王子,用自己的付出感动了无数的人。如今她去了,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她的作品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配音演员童自荣张培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理想女人,对生活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她是如此善良。我们会永远记住她那天使般善良美丽的声音!——主持人曹可凡  相似文献   

13.
"做外科领域的内科医生",这是罗爱伦教授在医学殿堂中浸淫数十年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更是她50余年行医生涯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她对广大麻醉医生的希望和忠告.其真谛不外是将医学各个领域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做一个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同时拥有人文关怀精神,一心让病人真正受益的医生.对"生前预嘱"这一话题,罗教授极为关注,并一直在为之呼吁呐喊.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13日,是我在小学的最后一个少先队日,这一天我参加了"希望马拉松"义跑活动。我从8月31日的《北京晚报》上看了"为爱而跑——爱在希望马拉松"这篇文章,了解到加拿大人泰瑞·福克斯18岁时不幸患了骨癌,在  相似文献   

15.
癌症,令很多人闻之色变,而著名音乐家艾伦·布里顿则把自己的患癌经历称为"快乐的癌症之旅",这是怎么回事呢?艾丽西亚·金对艾伦作了采访,并将其文章发表在《Coping?with Cancer》杂志2016年3/4月刊上,希望大家从中找出答案,找到抗癌的"快乐"秘诀.  相似文献   

16.
我还是要站起来! 不是身体,是精神 她是北京某医院的护士长,3年前院里派她为一位重症肿瘤病人--脊髓室管内膜瘤患者做治疗.每天1小时、持续数月的治疗过程使她亲眼目睹了一个生命顽强的力量--这位重症病人从他被医学判为死刑的那天算起已经生存了8年.护士长说:"从来都是护士同情病人,而这一次,我却被病人鼓舞了."本刊闻讯后,特采访了这位护士长,并将她的口述整理成文刊于本期,希望读者读来有益.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梦想     
从18岁起,我就梦想着拥有一辆哈雷·戴维斯摩托车.可是当我长大为人妻、为人母后,那种渴望就被"有时间再说"的想法所代替而逐渐变得平淡.1996年我被诊断为乳腺癌的时候,脑子里曾闪现了一下"有时间"时要做的事,但是很快又把它忘到脑后去了.直到2002年,我帮助组织一场摩托车赛筹款活动,并以乘客的身份与驾驶员共同完成赛程.新的体验重新激发起驾驶摩托车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O.L.Engel在《科学》杂志上批评当时流行的生物医学模式"仅关注疾病","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提出了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构想。这一观点启发肿瘤界的有识之士对"医学究竟是什么、医学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是否真正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医生们对癌症疼痛及其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  相似文献   

19.
柯岩,是一个与我们的青春记忆紧密相连的作家。那一首深情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曾让我们童稚的心灵泪水涟涟;而那篇豪气十足的《船长》又让我们青春勃发的内心壮怀激烈;当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播出,那个外表冷酷内心温情的"伯爵"一下子成为我们萌动时期的暗恋对象……50年前,她以儿童文学起家,告诉无数的少年童话里的故事是真的;20年前,她写了报告文学《癌症≠死亡》,被无数癌症患者视为生命的灯塔;20年后的今天,已经76岁柯岩再次为以癌症  相似文献   

20.
凡夫 《癌症康复》2007,(5):54-55
《癌症康复》编辑部的老师们: 您们好!我虽然癌龄两年多,但从2003年的《癌症康复》看起,已看了咱们的杂志5年了,并把杂志上推荐的好书20多本通过“留留网”全部买来了,我和老伴一本本细读。咱们的杂志每期我都从头至尾拜读,我把她当成抗癌路上的知心朋友。 我有一个想法:咱刊《我的故事》栏目刊登的大部分是癌龄很长的康复者,他们的经验确实非常可贵,但我们这些新病人读来有时觉得与自身太远,希望以后也能多登些新病人的体会,教训也行。这样可能对广大新病人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