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T细胞亚群、炎性细胞因子变化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将66例急性期带状疱疹病人设为观察组,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为轻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静脉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分析观察组以上各指标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NSE、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轻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间血清NSE、TNF-α、IL-6水平逐渐升高(P < 0.05)。观察组静脉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轻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病人VAS评分与血清NSE、TNF-α、IL-6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95、0.718、0.726,P < 0.05),与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关系(r=-0.624、-0.674、-0.524、-0.445,P < 0.05)。结论带状疱疹病人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炎症反应程度增加和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情况,与疼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对上消化道穿孔病人术后恢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60例上消化道穿孔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病人在基础治疗方案之上加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的治疗。检测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D3+T细胞、CD4+ T细胞、CD8+T细胞、CD4+/CD8+等指标,并记录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第1、4天,2组病人WBC、中性粒细胞比例、CRP、PCT、IL-6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观察组病人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第7天,2组病人的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基本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CRP、PCT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术后第4、7天,观察组CD3+、CD4+ 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较对照组高(P < 0.05~P < 0.01),CD8+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1和P < 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用于上消化道穿孔病人术后的治疗,能增强病人的免疫力,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增强肠道屏障,促进肠道功能快速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马齿苋提取物治疗大鼠口腔溃疡的疗效,初步探讨其对大鼠细胞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抗原乳化液方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实验设有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处理)、口腔溃疡散组(6%口腔溃疡散混悬液涂抹)以及马齿苋提取物组(0.24 g/mL马齿苋水溶液灌胃),每组8只大鼠。观察各组大鼠口腔溃疡数目、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比较各组大鼠的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以及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大鼠口腔溃疡数目、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马齿苋提取物组显著低于口腔溃疡散组和模型对照组(P < 0.05~P < 0.01),口腔溃疡散组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1和P < 0.05)。口腔溃疡散组小鼠治疗效果优于模型对照组,马齿苋提取物组小鼠治疗效果优于口腔溃疡散组与模型对照组(P < 0.05)。各组大鼠炎性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血清IFN-γ水平,模型对照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口腔溃疡散组与马齿苋提取物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马齿苋提取物组高于口腔溃疡散组(P < 0.05~P < 0.01);血清TNF-α和IL-2水平,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口腔溃疡散组、马齿苋提取物组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1),马齿苋提取物组与口腔溃疡散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模型对照组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CD8+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口腔溃疡散组与马齿苋提取液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模型组,而CD8+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P < 0.01),马齿苋提取液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口腔溃疡散组(P < 0.05~P < 0.01)。结论马齿苋提取物可有效缩短大鼠溃疡持续时间,减少溃疡数目,提高溃疡治疗效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治疗复合性口腔溃疡。  相似文献   

4.
徐静  郭兰芳 《黑龙江医学》2019,43(11):1304-1305
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为临床梅毒的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CD8+T细胞水平,分别分析CD3+CD4+及CD3+CD8+细胞在CD3+细胞中的比例。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细胞水平分别为(67.42±8.17)%,(25.98±4.2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22和0.477,P均>0.05),CD4+T细胞、CD4+T/CD8+T比值分别为(33.58±6.95)%、(1.30±1.8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8和2.156,P均<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较健康人群的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下降,提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患者免疫功能与其氧化应激状态的关系。方法 40例ESRD患者分为血液透析治疗组(HD组)和非血液透析治疗组(NHD组),每组20例;以同期接受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集各组静脉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计数及亚群分选,计算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及其与其他T细胞亚群(CD8+T细胞)的比值(CD4+/CD8+);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NC组比较,HD组和NHD组的CD3+、CD4+ 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CD4+ T细胞凋亡率上升,增殖率下降;IL-4含量增加,IFN-γ含量减少;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D组与NHD组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4+ T细胞凋亡率和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ESRD患者中,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与其细胞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与细胞增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CD4+T细胞凋亡率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与血清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含量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结论 ESRD患者(尤其是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且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同时,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可能是通过诱导CD4+T细胞过度凋亡和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0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病人,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s比例。结果治疗前,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及健康对照组间CD4+CD25+CD127Low/- Tre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免疫清除组与免疫耐受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而免疫清除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HBeAg未变化组、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健康对照组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BeAg未变化组与HBeAg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HBeAg转阴组、HBeAg血清转换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常组与HBV未复常组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组与ALT未复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病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变化与HBeAg是否发生血清转换、HBV是否复常有关,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妊娠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妊娠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2例未经驱梅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及16例血清固定的妊娠梅毒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进行检测,并与12例梅毒非妊娠女性、32例健康孕妇、25例健康非妊娠女性进行比较。结果:与其他4组相比,血清固定组CD3+、CD4+、CD4+/CD8+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CD8+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未治疗组CD4+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孕妇组(P<0.05),CD8+细胞比例高于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健康非孕妇组(P<0.05);未治疗组和血清固定组CD19+细胞比例均高于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健康非孕妇组(P<0.05);血清固定组NK细胞比例高于未治疗组(P<0.05);梅毒非孕妇组、健康孕妇组和正常非孕妇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受到影响;血清固定组出现免疫失衡,NK细胞水平下降,引起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培土生金穴位敷贴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患儿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纳入86例CVA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培土生金穴位敷贴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评价综合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4.42%(P < 0.05)。治疗前,2组IgA、IgG和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gA、IgG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Ig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观察组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治疗后CD4+水平、CD4+/CD8+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P <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CD4+水平、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治疗后第1 s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量、肺活量均明显升高(P <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FVC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培土生金穴位敷贴治疗小儿CVA能升高患儿肺功能指标FVC,增强体液及细胞免疫,具有显著的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4 5例梅毒患者及其治疗后外周血的CD3 + 、CD4+ 、CD8+ 、CD4+ /CD8+ 比值及血清中SIL 2R水平。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CD4+ 、及CD4+ /CD8+ 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CD8+ 及血清SIL 2R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梅毒治愈后患者外周血CD4+ 、CD4+ /CD8+ 回升 ,而CD8+ 及血清SIL 2R则回落 ,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 ,活动期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现象 ,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 2R水平的测定对梅毒的病情及监测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亚群与病毒载量相关性。方法 2012年6-8月选择河南省某AIDS高发地区HIV感染者322例和AIDS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病毒载量仪检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亚群和血浆病毒载量,根据病毒载量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Ⅰ~Ⅳ组。结果 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CD+3T细胞相对值、CD+28/CD+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者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CD+3T细胞绝对值、CD+3CD+8T细胞绝对值、CD+3CD+4T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CD+3CD+4CD+8T细胞绝对值均高于AIDS患者,CD+3CD+8T细胞相对值低于AIDS患者,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比值(H/S)、CD+28/CD+8高于AIDS患者,CD+38/CD+8低于AID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CD+3T细胞相对值、CD+3CD+8T细胞相对值、CD+3CD+4T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及H/S、CD+28/CD+4、CD+28/CD+8、CD+38/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T细胞相对值、CD+3CD+8T细胞相对值及CD+38/CD+8与病毒载量水平呈正相关(rs=0.128、0.291、0.409,P<0.05);CD+3CD+4T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H/S、CD+28/CD+4、CD+28/CD+8与病毒载量水平呈负相关(rs=-0.246、-0.318、-0.297、-0.184、-0.204,P<0.05)。结论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发生变化|随着病毒载量水平变化,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活化亚群水平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胃肠外营养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重症胰腺炎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内毒素水平、细胞免疫功能、APACHEⅡ评分。结果观察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P <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IL-6、IL-8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的CD3+、CD4+和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 0.01),而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CD3+、CD4+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而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4、48、72 h,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治疗后48、72 h均低于治疗后24 h(P < 0.05和P < 0.01),且观察组各时点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明显降低重症胰腺炎病人的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 6 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 6 (IL - 6 )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CD3 、CD4、CD8、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治疗后Ⅰ型患者CD3 、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显著升高 (P <0 .0 1) ;Ⅱ型患者CD3 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而两型患者CD8、IL - 6水平均显著下降 (P <0 .0 1)。治疗后比较 ,Ⅰ型患者CD3 、CD4、CD4/CD8比值显著高于Ⅱ型患者 ,CD8显著低于Ⅱ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信号分子CD28、ICOS的表达水平,探讨CD28、ICOS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56例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ICOS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外周血C...  相似文献   

14.
放射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放疗)对食管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扩散(SRID)法、酵母花环法检测65例食管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放疗后食管癌患者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与放疗前相比,总T细胞(CD3+)无明显降低(P>0.05),CD4+T细胞明显下降(P<0.01),CD8+T细胞上升(放疔后3个月时)(P<0.05);CD4+/CD8+明显低于放疗前(P<0.01),一直延续到放疗后6个月(P<0.01);与放疗前比较,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明显下降(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C3bICR)无明显变化.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免疫功能受损或抑制,调节功能紊乱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增加宿主对抗肿瘤的功能,放疗的同时就增加免疫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状态,探讨连续血液净化、α1胸腺肽以及两者联用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TNFα水平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胸腺肽组、联合组和对照组.血液净化组连续3 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胸腺肽组皮下注射α1胸腺肽1.6 mg/d,连续7 d,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血液净化组和胸腺肽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以上免疫炎症指标及临床预后.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IL-6/IL-10和TNFα明显升高,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存活者比较,死亡患者血清IL-6、IL-6/IL-10、TNFα、HLA-DR、CD+4、CD+4和CD+8;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胸腺肽组治疗后7d CD+3;明显升高(P<0.05),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7 d IL-6、IL-6/IL-10和TNFα均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均明显增高,且联合组治疗后3 d TNFα已有明显下降,CD+3和CD+4就已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胸腺肽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所有指标均有改善,但仅联合组治疗后3 d CD+3;明显升高,治疗后7 dIL-6/IL-10明显下降(P<0.05);3个治疗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有缩短,28 d病死率和90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血液净化组ICU停留时间、联合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存在;α1胸腺肽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连续血液净化具有抗炎和免疫增强双向调节作用;两者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且联用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氩氦冷冻消融联合肾动脉栓塞(TRAE)治疗对中晚期肾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我院77例中晚期肾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接受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冷冻消融联合TRAE治疗组32例;单纯TRAE组4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及T淋巴细胞亚群;术后1个月采用增强MRI或CT评价肿瘤坏死程度.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由6.6%±1.2%下降至3.9%±1.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768,P<0.01);CD4~+T、CD8~+T细胞比例及CD4~+T/CD8~+T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TRAE组治疗前后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CD4~+T、CD4~+T/CD8~+T、CD8~+T细胞比例虽略有增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的肿瘤坏死率为57.5%,单纯TRAE组为3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4,P<0.01).联合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明显高于TRAE组(12个月),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68,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下降程度与肿瘤坏死率(r=0.90 P<0.01)及生存期(r=0.67 P<0.01)呈密切正相关关系.结论 TRAE与冷冻消融联合治疗中晚期肾癌能明显降低Trcg细胞比例,改善患者免疫状态,可提高肿瘤坏死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标准四联联合荆花胃康胶丸对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血清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标准四联疗法;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荆花胃康胶丸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治疗前后血清G-17、PGⅠ、PGⅡ、CD4+、CD8+、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Hp清除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和81.6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清G-17、PGⅠ水平均明显上升,PGⅡ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血清G-17、PGⅠ水平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CD4+和CD4+/CD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