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云 《中国农村卫生》2013,(3Z):160-161
目的通过对嗜酸性细胞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减少对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嗜髓眭细胞性肺炎的X线及CT表现,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本组12例,男性3例,女性9例,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重,呈网格状,肺部病变广泛,分布有特点,呈“肺水肿反转型”即肺外围病变多,近肺门病变少,病变形态有斑片状、磨玻璃样、边缘不清楚小结节状。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多、扭曲,小叶间隔弥漫性增厚,边缘较光滑,病变呈磨玻璃样、结节样、斑片状。累及胸膜有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结论胸片及CT检查对嗜酸眭细胞性肺炎有一定价值,确诊依赖肺泡灌洗液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在临床上的效果及应用。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3月到2013年4月拍摄CT影像的支原体肺炎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CT影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成年组和小儿组,每组各为45例,之后对这两组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结果:从影像分析来看,90例患者主要的CT影像表现为磨玻璃样变、结节状变或小斑片状实变影。治疗2周之后,CT影像有所改变,基本变为大片状实变影和合并肺外病变。直到第4周,CT影像显示病变完全消失。因此治疗前后患者的CT影像表现有很大的差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分组来看。小儿组和成人组相比,小二组的磨玻璃样变和小斑片状实变影明显低于成人组,而大片状实变影、淋巴结肿大、肺不张、支气管扩张和胸膜腔积液现象则明显高于成人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上述的分析可见,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在患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对临床上及早发现和诊断支原体肺炎患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现。方法随机选择2020.1-2020.2期间接受胸部CT检查的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T表现。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主要为:早期胸膜下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进展期病变范围扩大,可有部分实变,支气管充气征。后期病变弥漫分布,实变为主,甚至进展为"白肺"。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方法对52例住院儿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资料及X线、CT表现进行分析,将其分为重症组及危重症组,所有52例患者均摄肺部X片,12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重症组47例,11例表现为单个肺野小斑片状或结节状或磨玻璃样渗出病变;36例表现为超过1个肺野斑片状模糊密度增高影和/或磨玻璃样渗出病变,其中2例出现单叶肺实变,合并肺间质病变17例,1例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5例肺门及/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危重症组5例,所有患儿双肺散在或弥漫渗出病变并不同程度肺间质病变,其中2例合并单叶肺实变或不张,1例见右上叶实变及气胸、纵隔气肿。1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例肺门及/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儿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为临床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发展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其鉴别,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74例,根据血清MP-IgM检测以及链球菌血培养的结果,将32例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分为A组,将42例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患儿分为B组,对比两组患儿胸部CT检查中气道和肺间质病变征象的出现率;对比两组患儿的胸腔积液量以及肿大淋巴结的体积;对比两组患儿的肺内病变形态。结果 A组患儿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儿出现胸腔积液的有24例占57.14%,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儿胸腔积液的厚度为(14.63±12.57)mm,显著大于A组(P<0.05);B组肿大淋巴结的最大横径为(11.29±3.26)mm,显著大于A组(P<0.05);A组肺内病变形态为扇形薄片影的有24例占75.00%,显著多于B组(P<0.05);B组肺内病变形态为无规律肺内实变影的有37例占88.10%,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胸部CT像以肺间质改变为主;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时,CT像表现出肺泡炎症反应的肺内片状阴影,且胸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大叶性肺部感染和肺炎型肺癌患者在CT影像下的特征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69例和肺炎型肺癌患者54例,将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试验组,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对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数量及单发病灶分布情况,检查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和磨玻璃影环绕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69例大叶性肺部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65.3%、革兰阳性菌24株占32.0%、其他菌种2株占2.7%;试验组患者单发病灶59例占85.5%、多发病灶10例占14.5%,对照组患者单发病灶45例占83.3%、多发病灶9例占16.7%,两组患者病灶数量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影响特征中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磨玻璃影环绕、囊状透亮影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叶性肺部感染与肺炎型肺癌病灶数量及分布情况基本无差别,CT影像特征支气管充血、小结节影、瘤体显示、磨玻璃影环绕和囊状透亮影有差异,检查时需注意鉴别以上CT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肺部损伤的X线、CT表现。方法对2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X线肺部平片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肺部X线和CT表现中毒时间变化而有差别。≤7d,21例表现肺纹理增多,16例磨玻璃样改变,3例肺实变,肺纤维化、胸腔积液2例,纵膈积气、心脏增大各1例;7~14d,肺纹理增多、肺实变及纤维化各6例,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14d,肺间质纤维化7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纹理增多3例。结论 X线肺部平片、CT对观察肺部损伤的发展、演变及估计预后、确定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例PAP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进行常规胸片检查后,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肺部检查,首先行普通胸部平扫,之后行HRCT扫描,比较患者2种检查结果的影像学改变。结果胸部X线示,2例以肺门为中心呈"蝶翼"状片影,类似肺泡性肺水肿;2例两下肺广泛大片状阴影,类似肺部炎症;2例为左中上肺淡薄均匀的云雾状磨玻璃影;1例为两肺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影及小结节状阴影。行HRCT检查后,在4例行普通CT检查呈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的患者中,3例表现为两肺较淡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不呈叶段分布;1例表现为磨玻璃影,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边缘可成角或呈弧形,如"地图样"改变;在其余3例普通CT表现为粟粒样结节影的患者中,2例HRCT表现为两肺磨玻璃影与小叶间隔增厚交织成"铺路石样"改变,其中1例可见蜂房征,1例肺泡实变融合成密度较高的斑片状实变阴影,并在肺泡实变区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结论 HRCT表现较普通CT更能清楚地显示PAP的特征性变化,可为PAP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安宏斌 《现代保健》2014,(29):127-130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IPF患者的CT表现及复习文献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25例IPF患者的CT表现复杂多样,磨玻璃样高密度灶1例,网格状变25例,蜂窝状变22例,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牵拉性扩张23例,界面征20例,胸膜下线16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4例,胸膜增厚15例,肺动脉高压8例,肺大泡5例。病变以网格状、蜂窝状变为主,主要位于肺基底部及肺外围,且病变由肺尖到肺底逐渐增多,由肺外围到肺门侧逐渐减轻。结论:IPF的CT征象及其分布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肺隐球菌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肺隐球菌病的认知水平,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4月-2014年6月4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0例患者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正常组,免疫抑制组21例、免疫正常组19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临床特点;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33例,主要症状依次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其余7例无任何症状;胸部CT影像病变主要分布于肺外带24例,肺下叶19例;病变形态呈结节团块型的免疫正常组14例,免疫抑制组7例;病变表现为肺炎型的免疫正常组2例,免疫抑制组8例,混合型的免疫正常组3例,免疫抑制组6例;病变累及胸膜的免疫正常组14例,免疫抑制组17例。结论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无特异性,病变多位于肺外带、肺下叶并累及胸膜,免疫正常CT表现多为局限的结节团块型,而免疫抑制宿主主要表现为肺炎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11.
《rrjk》2017,(14)
目的:探索分析螺旋CT透明化技术对于诊断肺部病变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将我院确诊肺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原始螺旋CT图像与透明化重建图像结果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透明化重建图像符合率高达93.55%,显著性超过原始CT图像诊断符合率的72.58%。透明化重建图像支气管形态显示符合率明显优于原始CT图像(P0.05)。两种气液面病灶显示结果一致(P0.05)。透明化重建图像肺实质磨玻璃样影及胸膜增厚符合率明显优于原始CT图像(P0.05),其肺实变及肺内肿块等征像显示符合率明显低于原始CT图像(P0.05)。结论:螺旋CT透明化技术对于诊断肺部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升肺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的影像学特点,以便与其它球形病灶特别是周围型肺癌鉴别。方法搜集32例经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球形肺炎的主要表现:(1)病变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病变呈方形,是球形肺炎的特征。(2)病变局部及周围胸膜肥厚;病变所属支气管非狭窄性均匀增厚;肺门侧血管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及牵拉;病变非胸膜侧浅淡小片状高密度等支持球形肺炎诊断。(3)抗炎治疗后病变疏散或明显缩小支持球形肺炎,提示可以继续抗炎治疗。(4)纵隔、肺门无明显淋巴结肿大,趋向支持肺炎诊断。(5)“晕征”、支气管充气征和病灶内“肺泡征”,不能过分强调其诊断价值。结论CT检查是球形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肺部CT影像学动态变化规律和特点,为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5日竹山县人民医院集中收治的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肺部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出院、出院6个月和出院1年时进行肺部CT检查,观察不同阶段患者肺部CT影像学变化,分析患者肺部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入院时肺部均有磨玻璃影及网格状改变,病变部位主要分布于肺叶外围、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部分患者出现小叶间隔增厚。治愈出院时,肺部影像完全恢复正常5例,病灶明显吸收、范围减少24例,分别占14.29%、68.57%;出院6个月肺部完全恢复正常27例,占77.14%;出院1年时肺部病灶完全吸收,症状完全消失29例,占82.86%,仅有6例遗留肺部少许纤维化,占17.14%。结论:影像学特征分析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诊疗的重要一环。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出院6个月内肺部可完全恢复正常,少部分患者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仍有完全恢复的可能,其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ARS。  相似文献   

14.
朱奎江  王光建 《健康天地》2010,4(8):126-127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的X征像特点,以便与其他球形病灶,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搜集50例经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的临床和CT、X线平片检查资料,采用多盲法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球形肺炎的主要表现:①病变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病变呈方形,是球形肺炎的特征;②病变局部及周围胸膜肥厚;病变所属支气管非狭窄性均匀增厚;肺门侧血管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及牵拉;病变非胸膜侧浅淡小片状高密度等强烈支持球形肺炎诊断;③抗炎治疗后病变疏散或明显缩小支持球形肺炎,提示可以继续抗炎治疗;④纵隔、肺门无明显淋巴结肿大,趋向支持肺炎诊断;⑤晕征、支气管充气征、病灶内肺泡征,不能过分强调其诊断价值。首诊平片显示病变的病例,平片可作为经济、简便有效的随诊方法结论CT检查是球形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度肺部磨玻璃影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5例CT诊断以肺部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病理诊断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良性组(19例)和恶性组(26例),观察两组磨玻璃影影像学征象及形态学表现.结果:恶性组GGO影像学征象以胸膜凹陷征(73.1%)和毛刺征(46.2%)为主要表现,多数边界清楚(61.5%),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以规则圆形多见(84.2%),恶性组病变以不规则形状(57.7%)和斑片状(34.6)等多见,仅少数为规则圆形(11.5%),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下观察肺部磨玻璃影的影像学征象和形态学表现,对肺部磨玻璃影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表现在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的35例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T检查,将35例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另外选取35例肺结核无合并曲霉菌属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CT影像学的表现。结果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的CT病变部位可在左、右和双肺上;且形态和边缘多样,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状影、支气管肺炎型、大叶性肺炎型、粟粒型和腐生型;可出现有钙化斑,且有胸腔积液26例,呈包裹型3例,胸膜增厚伴粘连7例;相对于非合并曲霉菌属感染,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的CT诊断更具有特异性。结论 CT在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上的影像学表现明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经核酸检测证实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分析其肺部病灶部位、形态和主要CT征象(如磨玻璃密度影、实变影和间质性改变等),总结CT对新冠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1)病变部位:累及单侧肺15例(10%),累及双侧肺135例(90%);累及右肺79例(52.7%),累及左肺71例(47.3%);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14例(9.3%),病变累及2个肺叶54例(36.0%),病变累及多个肺叶82例(54.7%)。(2)病灶类型:单形态表现24例(16%);孤立性类圆形表现18例(12%);多形态表现(至少3种以上CT表现)108例(72%)。(3)CT表现:早期呈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样改变,以肺野外带为著,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或弥漫磨玻璃密度影、渗出及实变影,严重者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结论:CT诊断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尤其对核酸检测假阴性患者更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俞赵军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0):1398-1399
目的分析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的CT表现,提高对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认识及正确诊断。方法回顾分析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病理活检、痰检及细菌培养证实的60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着重观察受累支气管壁、支气管管腔、肺实质、肺门纵隔结构及胸膜的改变。结果60例患者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74处,累及左侧支气管32例,共38处,右侧支气管28例,共36处,同时伴支气管管壁钙化10例,支气管腔内结节影4例;阻塞性肺不张、肺炎及肺实变48例,伴钙化28例;30例患者同时存在肺实质结核,伴空洞形成10例;肺内发生支气管播散16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8例,伴钙化14例;胸膜增厚16例,伴钙化4例。结论支气管内膜结核CT表现多种多样且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对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姜雄 《现代养生》2014,(16):130-131
目的:通过对入住本院的确诊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CT影像特点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更及时的察觉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区分细菌性肺炎以及支原体肺炎。方法:将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入住本院的进行CT影像的66例确诊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病例体温、肺外表现、白细胞总数、CT影像学特点、尿常规、胸部X表现特异性等指标。结果:患者体温40°以上的占了50%,37-40°的占了36.36%,66例患者中,有25例出现了肺外表现,占比为37.88%,白细胞总数>10*10^9占比为69.70%,CT影像学特点分布比较多元化,以磨玻璃影为主,占比53.03%,其余依次减小,主要合并患有支气管充气、肺内游走性病变、纵膈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等。尿常规检查发现谷丙转氨酶患者相对于其他来说较多,胸部X表现主要为肺野呈大片状似大叶性肺炎、肺部呈现淡片影、肺纹理粗乱等,其中肺部呈现淡片影居多,无特异性。结论: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具有一定的成像特点,有利于进行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能够更及时的察觉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区分细菌性肺炎以及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多发性小血管炎的少见胸部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6例临床确诊为肺多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胸部CT主要表现两肺血管束增粗、扭曲,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分布、伴有磨玻璃影2例,肺气肿表现、局部肺大泡2例。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双侧胸膜轻度增厚2例。两肺弥漫性病变,类似间质性肺病,呈网格影、小囊状影,小叶间隔增厚,双肺下叶及胸膜下分布为主,伴(或无)多发斑片影及磨玻璃影,少许支气管扩张样改变,局部代偿性气肿4例。结论 肺多发性小血管炎肺损害的影像学主要表现间质性改变,分布以轴心间质和(或)周围间质均可,结合临床上有多器官受累表现,进行ANCA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