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围产医学的主要课题。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者。引起早产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有很多,但仍有相当部分早产原因不清。本文着重探讨早产产生原因及对母婴预后影响,以期增强对早产认识,提高对早产预防,降低早产发生率,减少对母婴危害。1资料和方法1·1资料2002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分娩总数7 110例,发生早产208例(2·92%)。产妇平均年龄28·74±4·82岁。孕28~34周分娩的35例;孕34 1周~37周分娩有173例。单胎妊娠190例,双胎妊娠18例,初产妇188例,经产妇20例。1·2方法回顾分析3年中早产病因及对母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早产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我院108例孕28~36+6周胎膜早破并早产孕妇及围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情况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对比。结果<34周者58例行保胎治疗,成功29例,占50%,并对分娩方式比较,结果显示28~34+6周与35~36+6周经阴分娩及剖宫产分娩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比较,<34周者均显著高于35~36+6周者(P<0.05)。结论随孕周增长特别是34周以上者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均明显降低,两组分娩方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早产是产科重要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早产的诊断标准各国间存在差异。关于早产的上限,WHO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即分娩孕周不足37周,而对于早产的诊断下限,各国报道不一,发达国家较多采用24周、22周、20周,而我国以孕28周为诊断下限。根据早产发生的原因早产可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根据早产发生的孕周,早产可分为极早期早产、早期早产、中期早产和晚期早产。早产的诊断包含了孕周、病因、分类、胎儿体重等多方面的内容,每一个内容都与早产儿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早产临产的诊断仍以规律宫缩及宫颈变化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汤斐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83-1785
目的:探讨7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的临床结局。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因PPROM而早产的72例不同孕周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并寻求适当的处理方法,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结果:72例PPROM患者发生胎膜早破的诱发因素中阴道炎居首位,占19.44%。孕28~33+6周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及NRD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孕34~36+6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产胎膜早破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则较足月无胎膜早破组明显增加(P<0.05)。在足月分娩与早产胎膜早破产妇的剖宫产指征中胎儿宫内窘迫均居首位,早产胎膜早破组的羊水过少、产前感染指征较足月无胎膜早破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对不同孕周的PPROM患者应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策略,34~36+6孕周PPROM患者建议在积极期待治疗期间及时分娩,以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期待治疗及母婴结局。方法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妇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围生期并发症、发病孕周、治疗时间、终止妊娠孕周、分娩方式及围生儿预后。结果 3组(A组孕周28,B组28~32孕周,C组32~34孕周)间并发症发生率,孕周越小发生率越高,但未达显著性水平;A组的发病孕周最小、期待治疗时间最长、分娩孕周最短;A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3组间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病死率随孕周延长而下降。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周越小并发症发生率有越高的趋势;围生儿预后与发病孕周及分娩孕周有关联,早期筛查、适当治疗、延长孕龄有助于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叶酸摄入与早产的相关性,为早产干预措施及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院建卡并随访到分娩结局的6 63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及孕期叶酸补充和膳食叶酸摄入与早产的相关性。结果在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未服用叶酸补充剂的孕妇相比,在孕前及整个孕期服用叶酸补充剂超过3个月是早产的保护因素(OR=0.85,95%CI:0.77~0.95);按早产等级分层后,类似的保护作用仅对早期与极早期早产(<32孕周)有效;按早产亚型分层后,在孕前及整个孕期服用叶酸补充剂超过3个月的孕妇发生不伴胎膜早破的自发性早产的可能性降低17%(OR=0.83,95%CI:0.70~0.97);孕期膳食中叶酸摄入量较低(<156.58μg/d),孕妇分娩早产儿的危险性增加39%(OR=1.39,95%CI:1.15~1.69)。结论孕前及孕期叶酸摄入不足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因此孕前及孕期适量服用叶酸补充剂以及增加膳食中叶酸的摄入量能有效降低早产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产妇分娩时期的选择对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295例ICP产妇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14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1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同时选择合理的分娩时机,统计孕妇一般情况、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早产率、自发性早产率、医源性早产率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5,χ~2=15.457、5.192、9.081、6.983,均P0.05);出生体质量、产后出血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9,χ~2=7.582,均P0.05),但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住院时间、羊水污染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4,χ~2=0.524、1.847,t=0.945,χ~2=1.276,均P0.05)。结论根据ICP孕妇的病情程度和胎儿情况,可适当延长分娩孕周,选择恰当的分娩时机可有效降低早产率和剖宫产率,减少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闫印春 《职业与健康》2004,20(2):141-14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致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胎膜早破致早产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8~35周35 ~37周两组作分析比较.结果 77.6%胎膜早破致早产有易发因素存在.孕28~35周与孕35 ~37周间,胎膜早破致早产者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28~35周胎膜早破致早产者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孕35 ~37周者(P<0.01).2例新生儿死亡均发生在孕30周前.结论对于孕28~35周胎膜早破致早产者宜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30周以上,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紧急宫颈环扎术纠正因宫颈机能不全所致难免流产及早产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7月-2016年8月吉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15~32周因宫颈机能不全难免流产和先兆早产的住院患者46例采用Mc Donald法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在行宫颈环扎术前、术后均辅助安宝或硫酸镁抑制宫缩保胎治疗。结果 46例中妊娠结局显示足月自然分娩24例,孕34周后早产11例,孕34周前早产5例,流产6例(其中3例为26~27周流产,但新生儿活力好,经儿科住院治疗后存活);新生儿存活40例。结论紧急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因宫颈机能不全反复流产及预防早产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明显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成活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早产胎膜早破潜伏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不同孕周早产胎膜早破患者如何及时选择合适的方式终止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早产胎膜早破孕妇191例,根据破膜孕周及潜伏时间长短分为A1组(28~31~(~(+6))周,潜伏时间≥72 h) 15例,A2组(28~31~(+6)周,潜伏时间72 h) 23例,B1组(32~33~(~(+6))周,潜伏时间≥72h) 12例,B2组(32~33~(~(+6))周,潜伏时间72 h) 20例,C1组(34~36~(+6)周,潜伏时间≥24 h) 38例,C2组(34~36~(+6)周,潜伏时间24 h) 83例,对各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及母儿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相比较,孕产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白细胞及CRP值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产后出血、剖宫产分娩及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NICU入住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产胎膜早破无论孕周大小,潜伏时间增加会使母婴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57例早产病因与新生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7例早产的病因及新生儿结局,将早产分娩不同孕龄分为28~33+6周,34~36+6周两组,与同期足月分娩50例对照。结果:胎膜早破、妊娠胆汁淤积症、双胎、臀位、妊高征占早产病因前5位,不同孕龄组母亲年龄及人流史无显著差异;而新生儿死亡、窒息及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低,其窒息死亡发生率越高。提高对早产高危因素的预防及治疗对防治早产、改善新生儿结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孕中晚期宫颈形态预测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常规产检的孕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分别在孕24、28、32、36周为其开展超声检查,对宫颈长度进行测量,观察宫颈内口形态,并随访妊娠结局,计算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形态预测早产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的宫颈长度与宫颈指数,观察宫颈内口形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通过随访可知,共114例孕妇早产,186例孕妇足月分娩。宫颈长度预测早产的准确度为95.67%,灵敏度为97.37%,特异度为94.62%;宫颈内口形态预测早产的准确度为95.33%,灵敏度为92.98%,特异度为96.77%。早产组孕24、28、36周的宫颈长度短于足月组,孕24、28、32、36周的宫颈指数大于足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孕36周的宫颈长度短于孕24、2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内口形态正常孕妇的早产率低于宫颈内口形态异常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评估孕中晚期宫颈形态,可有效预测早产的发生,有利于临床及时开展安胎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占分娩总数2.7%~17%,其对妊娠分娩不利的影响是早产率、围生儿死亡率、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感染率均增加。随孕周增大,出生婴儿死亡率呈递减性趋势,故提倡期待疗法,延长孕龄。本文对我院48例PPROM(孕满28周而不足37周、胎膜在临产前自然破裂者)患者,实施期待疗法的病例进行回顾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早产是指在妊娠满28周而不足37周之间分娩者,可影响分娩方式,增加早产儿并发症发生风险及病死率。那么,影响早产的因素有哪些?早产会对妊娠结局产生如何影响?孕期准妈妈们应如何预防早产?本文为准妈妈们解答以上问题,帮助准妈妈正确认识及预防早产,以保障孕妇孕期安全及顺利分娩,避免早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表达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发生胎儿生长受限(FGR)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22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标准和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50例)、FGR组(11例)和对照组(6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孕28~30周及分娩前1~3 d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清HbA1c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FGR组孕28~30周及分娩前1~3 d D-二聚体及HbA1c水平与巨大儿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孕28~30周及分娩前1~3 d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巨大儿组孕28~30周及分娩前1~3 d的HbA1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R组孕28~30周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分娩前1~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娩前1~3d数值明显高于孕28~30周,而孕28~30周HbA1c表达水平与分娩前1~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患者发生FGR的几率随Hb A1c的升高而升高,Hb A1c可作为GDM患者血糖控制的监测指标。D-二聚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FGR的发生。GDM患者D-二聚体和HbA1c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早期预测FGR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孕期体成分的关系,分析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建档并足月分娩的单胎孕妇1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GDM80例为GDM组,正常孕妇90例为对照组。通过生物电阻抗技术检测孕期母体成分(去脂体重、瘦体重、总体水、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细胞内水、细胞外水)变化,并观察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在孕32~36周体脂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M组在孕11~13周、17~20周、24~28周体成分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孕11~13周、17~20周的细胞外水和孕24~28周的细胞内水均与剖宫产的发生呈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孕11~13周、17~20周的体脂百分比,孕24~28周、32~26周的体脂含量与巨大儿的发生呈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而孕32~36周的体脂百分比与早产的发生呈负相关,是其保护因素;孕11~13周的体脂百分比、孕17~20周、24~28周、32~36周的体脂含量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主要因素。结论 GDM患者孕期体成分指标与正常孕妇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细胞内、外水及体脂变化不仅与胎儿宫内发育相关,而且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不同类型早产儿的临床结局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0例转入NICU接受治疗的母婴病历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的早产儿结局及相关风险因素。根据分娩孕周分成3组:早期早产组(胎龄28~31^(+6)周)51例、中期早产组(胎龄32~33^(+6)周)47例和晚期早产组(胎龄34~36^(+6)周)82例。结果3组孕妇分娩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入住NICU时间、出生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入住NICU时间越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儿生长受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炎、败血症及贫血的发生率在3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重度子痫前期、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及HELLP综合征可发生在3种类型早产组中,其中重度子痫前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在3组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孕周越小,发病率越高;HELLP综合征在早期早产组与中期早产组比较以及早期早产组与晚期早产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早期早产组中占比最高(21.57%);胎盘早剥在早期早产组与中期早产组以及中期早产组与晚期早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在早期早产组中占比最高(15.69%);母体超重或肥胖同样出现在3组早产组中,早期早产组与中期早产组、中期早产组与晚期早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早期早产组中占比最高(54.9%);未足月胎膜早破3组中均有发生,早期及中期早产组分别与晚期早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晚期早产组中占比最高(13.41%);孕期糖尿病是3组早产的危险因素,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与母体合并症并发症直接相关,并发症出现越早,早产风险越高;胎龄越小,早产儿预后越差。应针对相关风险因素对高危孕妇积极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早产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预防性补铁时机的选择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产检的孕15~16周血红蛋白(Hb)及血清铁蛋白(SF)正常的孕妇14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于孕16周开始口服铁剂,对照组暂时不补铁。两组孕妇均在孕16~19周末、20~23周末、24~27周末、28~31周末、32~35周末、36周~临产6个阶段检测Hb和SF水平。比较两组孕妇不同孕周铁缺乏(ID)和缺铁性贫血(IDA)的发病率,Hb和SF水平,并分析Hb和SF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组孕妇各孕周Hb和S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16~19周末两组孕妇ID和IDA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各孕周观察组孕妇ID和IDA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16周开始预防性补铁可显著降低ID和IDA的发病率。预防性补铁对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无明显影响。妊娠28周后ID发病率明显上升,应在妊娠28周增加补铁量以预防ID和ID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宫颈环扎术联合硫酸镁治疗早产临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0~34周早产临产住院孕妇6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3例。A组采用宫颈环扎术联合硫酸镁治疗,B组给予单纯硫酸镁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孕周、延长妊娠天数及32、34、37周前分娩情况,并对新生儿结局、孕产妇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平均分娩孕周、延长妊娠平均天数分别为(35.12±7.45)周、(42.56±25.72)d,B组分别为(27.79±4.33)周、(4.52±10.7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32、34、37周前分娩率(21.21%、36.36%、75.76%)均低于B组(60.61%、90.91%、96.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新生儿死亡率及窒息率分别为6.06%、21.21%,低于B组的36.36%、5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颈环扎术联合硫酸镁治疗早产临产能增加分娩孕周,减少32、34、37周前分娩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窒息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西钦州市新生儿早产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新生儿早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妇幼信息系统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广西钦州市住院分娩单胎活产婴儿的产妇作为调查对象,按分娩孕周分为早期早产组(34周)、晚期早产组(34~36周)和对照组(≥37周)。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和孕期资料,对可能引起早产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10 122名产妇,早产发生率为3.99%(404/10 1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孕检次数、孕次、产次、羊水过多或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及新生儿畸形在不同分娩孕周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妇年龄≥35岁(OR=0.623,95%CI:0.45~0.86)、孕次3次(OR=0.706,95%CI:0.52~0.96)、孕检次数6次(OR=0.312,95%CI:0.24~0.41)、羊水过多或过少(OR=0.375,95%CI:0.15~0.95)、胎膜早破(OR=0.224,95%CI:0.16~0.32)、前置胎盘(OR=0.173,95%CI:0.09~0.34)、新生儿畸形(OR=0.238,95%CI:0.12~0.48)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关注高龄孕妇,积极提倡产前定期检查,针对危险因素尽早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以减少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