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廖雪娇  冉玉力  谭华 《吉林医学》2013,34(10):1853-1854
目的:探讨使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效能、长期并发症方面与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差异,探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患者158例,其中行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62例,行动静脉内瘘患者96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清除效率(KT/V)、尿素降低率(URR)及蛋白分解代谢率(PCR)值,统计两组患者住院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清除率(KT/V)、尿素降低率(URR)及蛋白分解代谢率(PC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在发生血栓栓塞、感染等住院事件的发生中高于内瘘组(P<0.001)。结论:使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在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的比较与使用动静脉内瘘患者一致,长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与长期导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招募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笔者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据维持性血液透析采用的血管通路,将患者分为动静脉内瘘组76例和长期导管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满1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导致的病死率。结果血管通路建立满12个月,长期导管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均较动静脉内瘘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动静脉内瘘组因心血管事件死亡3例,病死率3.95%(3/76);长期导管组因心血管事件死亡4例,病死率7.55%(4/53),差异不显著(χ^2=1.196,P>0.05)。结论长期深静脉导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影响较小,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在进一步降低栓塞发生率后,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以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9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92例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中,共60例出现并发症,24例出现皮肤感染,26例发生导管堵塞,10例出现导管感染,4例出现其他并发症,其中,对照组41例出现并发症,18例出现皮肤感染,13例发生导管堵塞,8例出现导管感染,2例出现其他并发症,观察组19例出现并发症,6例出现皮肤感染,9例发生导管堵塞,2例出现导管感染,2例出现其他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理护理对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通过积极、高效的护理干预,合理、及时地处理并发症,能够有效地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应用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可以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延长留置导管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减轻焦虑状态,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用于血液透析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7例在我科放置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护理对策.结果:发生感染13人次,2.55次/1 000 d,发生堵管8人次,1.57次/1 000 d,无1例发生脱落.结论: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对长期留置导管的并发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降低危险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刘艳红 《大家健康》2014,(7):250-25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应用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可以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延长留置导管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减轻焦虑状态,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深静脉留置导管与动静脉内瘘在重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上的差异。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插管透析的新患者各30例,检测透析前后、下次透前血尿素氮,记录透析前后体重、脱水量、透析时间,计算重复循环率、整体尿素清除率、蛋白分率率、平均时间尿素氮浓度。结果:深静脉留置导管与动静脉内瘘在重复循环率及透析充分性上无显著差异。结论:深静脉留置导管可达到透析充分,是理想的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通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对患者营养状况、炎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VF组和TCC组,各46例,分别经AVF、TCC通路进行MHD治疗。比较二组MHD治疗12个月后透析质量[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率(Kt/V)、再循环率]、营养状况[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心功能(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及MHD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VF组的透析血流量、Kt/V、再循环率均明显高于TCC组(P<0.05)。AVF组外周血中Hb、Alb、TP水平均明显高于TCC组(P<0.05)。AVF组血清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TCC组(P<0.05)。AVF组左室肥厚占比明显高于TCC组(P<0.05);AVF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占比虽高于TCC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内留置长期导管血液透析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深静脉内留置长期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可行性。 方法 28例无法建立血管内瘘的患者,采用永久性双腔导管作深静脉内置入,期中置入锁骨下静脉1例,左侧颈内静脉4例,右侧颈内静脉23例。 结果 27例置管成功,已使用1周~45个月(平均21±10. 3个月),期间发生气胸1例(失败病例),隧道口渗血4例,导管感染3例,导管出血不畅1例,经处理后消失。除3例接受肾移植和1例死亡外,余均在继续透析中,血流量在250ml/min左右。 结论 深静脉留置长期导管对自身血管内瘘建立困难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半永久置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因子水平及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置入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方法不同将血透患者分为撕脱鞘组和导丝组。以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组。记录导丝组及撕脱鞘组患者尿素下降率(URR)及尿素清除指数(Kt/V)、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URR及Kt/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组比较,进行血透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铁蛋白水平均明显偏高(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6月后,与撕脱鞘组比较,导丝组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偏低,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水平下降趋势减低(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处于微炎症及肾性贫血状态,且撕脱鞘组微炎症及肾性贫血状态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血液透析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动静脉内瘘术治疗的尿毒症病人60例,其中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各30例,观察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心功能情况,评价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病人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端-侧吻合组术后平均血流量和平均直径均高于端-端吻合组(P<0.01);端-侧吻合组术后1年心指数明显上升,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与端-端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内瘘失败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选择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的血液透析病人,端-侧吻合是一种既能确保透析血流量,又不会增加病人心脏负荷的一种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49-5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12 月在我院诊断为尿毒症并行血液透析患者128 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分为狭窄组36 例与无狭窄组92 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年龄≥66 岁、糖尿病肾病、手术部位在前臂、端-端吻合、C 反应蛋白>8 mg/L、血钙<2.25 mmol/L、总胆固醇>6.45 mmol/L、三酰甘油≥2.26 mmol/L 的患者动静脉吻合口瘘狭窄的发生率更高,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 岁、糖尿病肾病、手术部位在前臂、端-端吻合、C 反应蛋白>8 mg/L、血钙<2.25 mmol/L、总胆固醇>6.45 mmol/L、三酰甘油≥2.26 mmol/L是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抗凝剂是保护因素(P 均<0.05)。结论 高龄患者容易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注意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应注意调脂治疗。前臂血管、端-端吻合容易发生狭窄,因此临床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量选择上臂血管,并选择侧-侧吻合。另外,应注意患者是否有长期慢性炎症反应,对于合并低钙血症的患者应注意及时补钙。口服抗凝剂可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临床上对于无禁忌证、有适应证的患者,可选择口服抗凝剂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中行内瘘修复术及慢性肾脏病4~5期初次内瘘术者各2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中心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20名为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1年失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前臂AVF做为血管通路的118例维持性透析患者,分为老年组(≥60周岁)和非老年组(<60周岁),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随访患者AVF失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何秀琼  窦素冰  谭建兰  庞兆辉 《吉林医学》2013,34(17):3443-344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透析中心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留置导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使用效果,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林  廖丹  李红 《西部医学》2011,23(9):1715-17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经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净化中心421例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与发生DVT之间的关系。结果 8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留置导管7例(87.5%),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1例(12.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8例患者中有4例(50%)是糖尿病肾病,2例(25%)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12.5%)高血压肾病,1例(12.5%)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带管时间8小时~9个月,平均6.3个月。8例患者留置时间平均7.6个月,与总时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60岁及以上病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病例(P〈0.01)。结论 DVT发生与中心静脉置管直接相关,还与年龄、疾病、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动静脉内瘘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衰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31例和运动干预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运动干预组采用动静脉内瘘操进行16周的运动干预指导。比较2组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衰弱水平。结果:干预后运动干预组上肢运动功能状态量表总分、肩部、肘与前臂和手腕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状态量表总分、肩部、肘与前臂和手腕部评分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运动干预组衰弱量表总分、躯体衰弱和心理衰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2组社会衰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干预前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TFI总分、躯体衰弱、心理衰弱和社会衰弱评分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静脉内瘘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16周干预后,病人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提高,衰弱水平有所缓...  相似文献   

20.
温月  梁亚屏  李亚娟 《西部医学》2011,23(7):1367-1368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收治的需建立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65例,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对实验组实施系统的细节管理,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般护理模式,并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水平显著提高。结论细节管理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充分应用,使患者尽快掌握对动静脉内瘘的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利于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