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顾明芳  夏佳娜  俞延波 《浙江医学》2017,39(11):915-917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的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睡眠质量关系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表(S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围绝经期综合征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106例围绝经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PSQI总分6.359±4.099;31.13%的围绝经期患者睡眠质量较差;文化程度、月经情况与睡眠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抑郁、更年期症状为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睡眠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门诊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更年期症状,尤其抑郁症状是影响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哲人  魏双双  刘文华  汤珊珊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6,38(14):1150-1153,1157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文化程度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妇科门诊年龄40~60岁的1632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妇女基本健康信息和绝经年龄,采集实验室检查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结果1501例妇女完成调查研究,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为(49.63±3.43)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潮热多汗(75.56%)、性生活问题(72.61%)、失眠(67.30%)、疲乏(65.56%)、情绪波动(61.90%)。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在自然绝经年龄、妊娠次数、分娩次数、BMI、骨密度、感觉异常、抑郁疑心症状、皮肤蚁行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文化程度越低,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自觉症状越严重(P<0.05)。结论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估计值为49.63岁,绝经年龄和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围绝经期妇女,临床处理方法应当不同。  相似文献   

3.
魏双双  黄哲人  何轶然  张治芬  黄坚 《浙江医学》2016,38(24):1961-1965
目的探讨运动对围绝经期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更年期门诊就诊的634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妇女基本情况,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估妇女围绝经期症状,采用HAMD评分量表评估妇女抑郁症状。结果不同运动频率妇女在情绪波动、抑郁疑心、眩晕、心悸、皮肤蚁行感、抑郁情绪、自杀、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激越、自知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频率越高,改良Kupperman评分和HAMD评分总分越低(均P<0.05)。运动频率与改良Kupperman评分和HAMD评分均呈负相关(r=-0.135和-0.125,均P<0.01),改良Kupperman评分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606,P<0.01)。结论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抑郁症状,推荐每周超过3次的运动作为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抑郁症状的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调查组研究对象共92例,平均年龄(44.35±4.12)岁。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Kuppermen症状评分>15分。对照组研究对象为非因围绝经期综合征就诊的正常更年期妇女90例,平均年龄(43.42±3.89)岁,采用自编的社会心理状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来评价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调查组92例中研究对象抑郁与焦虑的平均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焦虑、抑郁症状筛查结果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所有P<0.05的变量为自变量,与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大、痛经、自身病重、关节肌肉酸痛、感觉异常、子女长期离家以及阴道干涩。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等影响因素有关,需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水平。  相似文献   

5.
雷晓玲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21-22
目的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异常者早期给予安宫黄体酮干预,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和延缓绝经年龄。方法选择围绝经妇女月经异常者作为研究对象,早期使用安宫黄体酮干预60例作为干预组,未进行干预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干预组正常月经恢复率100%(60/60)高于对照组38.33%(23/60),干预组贫血及感染发生率6.67%(4/60)低于对照组56.67%(3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围绝经期症状减轻,干预组和对照组已绝经妇女的绝经年龄分别为(49.46±3.62)岁和(48.07±3.79)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激素在围绝经期妇女早期干预安全有效,对增强妇女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重庆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调查了重庆市城区1680例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680例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4.71±1.95)岁;平均绝经年龄(47.24±3.13)岁;1571例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占93.51%,主要的症状包括有: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易怒、心慌、头痛、潮热多汗、性欲减退、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阴道干涩、骨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感觉异常、抑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记忆力减退(P <0.01)、睡眠障碍(P<0.01)、是否绝经(P<0.01)、有无性生活(P<0.05)、关注性生活(P<0.05)、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大多数重庆市城市围绝经期女性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应重视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工作,加强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识,合理应用激素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现状及与抑郁、焦虑、生活质量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对济南地区320例围绝经期女性进行测试,同时测试150例育龄女性和160例非围绝经期女性以作对照.结果 围绝经期女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为(6.45±3.79),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33.4%,高于育龄女性(4.49±2.57,16.7%)及相同年龄段月经规律的非围绝经期女性(5.21±3.64,20.0%)(P<0.01).焦虑、总的健康状况、抑郁、体育活动、年龄是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较普通中年女性差,年龄增加、健康状况差、焦虑、抑郁为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体育活动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比较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全国22省(市)2 506例围绝经期女性,其中城市1 240人,农村1 266人,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和自制一般状况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城市女性的围绝经期症状与每天工作时间、婚姻状况、婚姻质量、居住面积、居住环境、积极就医、子女关系、月经情况、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关注知识、注重调养有关(P<0.05);农村围绝经期女性与工作压力、每天工作时间、居住面积、子女关系、月经情况、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相关(P<0.05).结论 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症状与生理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应根据城乡围绝经期女性不同的影响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吴新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17-117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雌激素+安宫黄体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安宫黄体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雌激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激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盛祝梅  黄坚  李婧  马林  邓妙  刘元伟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6,38(7):451-454,464
目的调查杭州地区40~70岁女性代谢综合征(Mets)的发病情况,了解Mets与年龄、绝经的关系。方法收集1425例40~70岁的女性,按照年龄进行分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Mets诊断标准,分析围绝经期女性Mets的患病率及与年龄、绝经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总体平均年龄为(52.38±7.79)岁;各年龄组比较,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与40~45岁组相比,其他年龄组的BMI显著上升(均P<0.01)。研究对象Mets总体患病率为17.89%,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字2=159.1,P<0.01);且Mets各组分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字2=59.239、10.707、158.4、143.7,P<0.05或0.01)。各年龄组SBP、DBP、FBG、TG、TC、LDL-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HDL-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40~45岁组比较,其他年龄组的SBP、DBP、TG、TC、LDL-C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56~60岁组及60岁以上组FBG显著高于年龄较低的各组(P<0.05或0.01)。结论Met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是Mets的高危人群,在围绝经期及绝经早期及时进行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临床激素补充治疗(HRT),可以显著降低绝经后女性Mets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围绝经子宫全切妇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 年6 月-2016 年6 月 该院收治的98 例围绝经期子宫全切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 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 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联合雌三醇阴道给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 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张力情况、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及压力性尿失禁(SUI) 分度。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PT)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 个月后两组VSP、VRP 及PT 较治疗前均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与 对照组VSP、VRP 及P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VSP、VRP 及PT 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3 及6 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阴道、膀胱及直肠 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 和6 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SUI 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 察组SUI 分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给予围绝经期子宫全切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疗法较盆底肌训 练联合雌三醇阴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和尿失禁情况,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可在临床进一步推 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圆韧带联合骶韧带悬吊预防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子宫切除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0例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需行全子宫切除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圆韧带联合骶韧带悬吊。比较2组病人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情况[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POP-Q)评分、盆底疾病生活影响问卷简易版7(PFIQ-7)评分及盆底器官脱垂/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对性功能影响的调查问卷(PISQ-12)评分]。分析子宫切除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2组病人手术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6个月PO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Bb点(阴道前壁脱出距处女膜最远点)、C点(前穹隆或阴道残端距处女膜点)和Bp点(阴道后壁脱出距处女膜最远点)POP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术前PFIQ-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现状及心理保健需求。方法:2012年1月~6月随机抽查某社区围绝经期妇女224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等,并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保健需求进行调查,抑郁症状诊断标准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袁(pHQ-9)。结果:224名调查妇女中有抑郁症状78人(占34.8%)。与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因素为:痛经程度、关节肌肉痛、感觉异常、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评分(P〈0.01)。89人(39.7%)表示不关注自身心理保健。156人(69.6%)通过电视节目或收音机了解相关知识,138人(61.6%)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相关知识。结论: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率较高.除与自身性腺功能减退有关外,还受社会支持、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性地开展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降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念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的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门诊产妇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正念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周、3个月,比较2组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情况。结果:干预后1周、3个月,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评分和肌耐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和P<0.01),阴道脱垂和尿失禁情况亦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改善产后盆底生理功能、缓解盆底功能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对阴道前壁膨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阴道前壁膨出Ⅰ~Ⅱ度病人60例,根据病人是否自愿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将治疗电极放入病人阴道内,作用于盆底肌肉,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并采集盆底肌电值,每周2次,每次30 min,12次为一个疗程,同时联合凯格尔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产后健康宣教。比较2组病人阴道前壁恢复情况和盆底肌电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60.00%(P < 0.05)。前静息阶段和后静息阶段,2组病人间盆底肌表面电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Ⅱ类肌纤维、Ⅰ类肌纤维和肌纤维耐力测试阶段,观察组盆底肌表面电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盆底康复可以提高盆底肌力,在阴道前壁膨出中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状况,了解盆底肌电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天津医院分娩的产妇365例(顺产202例,剖宫产16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产后42 d盆底功能检测,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后的盆底疾病发生率、肌力情况及肌电特点;并通过比较筛查出...  相似文献   

17.
万忠艳 《海南医学》2011,22(7):36-37
目的探讨产前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孕妇58例作为实验组,未进行功能锻炼的孕妇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行盆底肌肉肌张力检测,并记录分娩产程时间和阴道分娩情况。结果实验组孕妇盆底肌肉肌张力强于对照组(P〈0.05),活跃期、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阴道助产率、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产前进行盆底肌锻炼能够增强盆底肌张力、缩短产程,并且对于改善阴道分娩结局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在自然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于产后3个月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于产后42 d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阴道肌张力、盆底肌电压、夜尿次数、性生活满意率、尿失禁发生率和训练后盆底肌肌力优良率。结果:训练后,观察组阴道肌张力低于对照组,盆底肌电压高于对照组,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生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肌肌力优良率为78.73%(51/55),高于对照组的78.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应用于自然阴道分娩产妇可提高盆底肌电压、性生活满意率和盆底肌肌力优良率,减少夜尿次数,降低阴道肌张力和尿失禁发生率,效果优于产后3个月盆底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控尿能力、盆底肌肉收缩力强度的变化,探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为剖宫产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B组为剖宫产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C组经阴道分娩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D组为经阴道分娩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观察各组经过康复训练治疗后的产妇尿失禁(SUI)及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A组+B组)和经阴道顺产组(C组+D组)治疗前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B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顺产C组与D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B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经阴道顺产C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D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D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康复治疗,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较,手测盆底肌力评分,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以及肌纤维肌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顺产确实会增加各种PFD症状的发生率,但经过盆底康复训练后,各种PFD症状改善明显,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经过康复治疗后,经阴道顺产PFD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PF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