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联合仿生物电治疗(NMES)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分为NMES+IPC组(41例)、NMES组(43例)和IPC组(42例)。比较3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情况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NMES+IPC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NMES组和IPC组(P <0.05),D-二聚体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DVT发生率明显低于NMES组和IPC组(P <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NMES联合IPC治疗,有利于提高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全身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间歇充气加压(IPC)及传统方法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360例,随机分为LMWH组、IP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比较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1)LMWH组与IPC组术后DVT、PE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MWH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IPC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均可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郑  穆景颂  刘海华  卢节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1):1518-1520, 152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147例,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双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健侧下肢有无血栓,分为健侧伴DVT组(18例)和健侧不伴DVT组(129例),比较2组病人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2组病人年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房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伴DVT组D-二聚体、意识障碍发生率、呼吸机使用率高于健侧不伴DVT组(P < 0.05~P < 0.01)。结论意识障碍和使用呼吸机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DVT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健侧下肢血栓的筛查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IP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8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护理及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组内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PT、APTT、Fib差异不明显,两组间PT、APTT、Fib在组内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电凝法构建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 mL/kg;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 mg/kg;丹酚酸B低剂量组给予丹酚酸B 10 mg/kg;中剂量组给予丹酚酸B 20 mg/kg;高剂量组给予丹酚酸B 40 mg/kg,测量脑梗死面积、血栓重量,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各组脑梗死面积及行为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丹酚酸B脑梗死面积均明显缩小(P < 0.01)。5组血栓湿重及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空白对照组血栓湿重均大于阳性对照组及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P < 0.01),最大聚集率高于阳性对照组及丹酚酸B中、高剂量组(P < 0.01)。5组P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AP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丹酚酸B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间歇充气加压(IPC)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安全性。方法将36例急性DVT患者分为三组,A组12例,采用IPC治疗;B组10例,行手术取栓;C组14例,采取静脉置管溶栓。三组均预先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同时给予抗凝、溶栓及祛聚治疗。比较滤器捕获血栓例数、血栓直径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三组均未出现再发肺栓塞,滤器捕获血栓例数及血栓直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IPC治疗DVT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6例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方预防和治疗。观察2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变化情况,比较2组疗效及非DVT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术前3 d比较,2组术后7 d PT、APTT明显升高(P<0.05),而D-D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非DVT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PT、APTT水平,降低D-D水平,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HS)的抢救效果及对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栓弹力图凝血休克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凝块强度(MA)等]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H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醋酸钠林格液组(AR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LR组),各20例。AR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液,LR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液,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分别于开始复苏前及复苏1 h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液样本,通过比较2组病人外周血的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观察2种液体的复苏效果。结果复苏开始前,2组病人外周血的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 h后,与LR组相比,AR组病人外周血的凝血酶时间和血栓弹力图的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相比乳酸钠林格液,醋酸钠林格液复苏HS病人,能更好地控制病人的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的相关参数,使得HS病人的液体复苏在早期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物理方法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间歇充气压力泵( IPC)及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0年10月该科45例骨盆肿瘤术后患者应用LMWH及IPC预防DVT发生的情况,其中LMWH组21例,IPC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创腔引流量、D-二聚体阳性率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可有效地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患者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IPC)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宫颈癌ⅠB1~ⅡA1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6例。观察组于术后6 h使用IPC,术后24 h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一般性预防措施。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危因素和卧床时间,并分别检测2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并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卧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及术后高危因素人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PLT、PT、APTT和FIB、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2组病人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5天,观察组PT和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为1.52%(1/66),低于对照组的11.11%(7/63)(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IPC可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G-Caprini(gynecological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分级,对评分达到中危以上的患者,比较单独采用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或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DVT的效果。 方法 选择南京市第二医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92例Caprini评分 ≥ 2分,有DVT危险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使用IPC(对照组42例)或IPC+LMWH(观察组50例)预防血栓措施后,检测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第5天D-二聚体;术后第5天行下肢血管加压超声检查(compression ultrasound,CUS),统计2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结果 92例术后患者预防血栓治疗后发生了9例DVT,发生率为9.78%,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4.00%(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低分子量肝素钙(IPC+LMWH)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D-二聚体可以动态监测DVT消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抗栓泵联合中医疗法治疗绝经后妇女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盆腔术后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栓泵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水平进行检测及中医症候进行评分,评价2组治疗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右股、左股静脉血流速度、PT、APTT、FIB、TT、D-dimer水平、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右股、左股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PT、APTT、TT时间长于对照组,FIB、D-dimer水平、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栓泵联合中医疗法可改善绝经后妇女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轻患者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量泵静脉输入低分子肝素治疗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妇科肿瘤手术术后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35例经足背浅静脉微量泵静脉输入低分子肝素,对照组35例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肢肿胀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LT、PT、APTT、各指标进行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的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患肢末梢静脉微量持续泵入低分子肝素治疗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郭治宇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87-1690
目的 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DVT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4例),对照组行常规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抗凝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溶栓处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缓解情况、双下肢周径差及疗效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PLT)、动脉血氧分压(PO2)及凝血指标PT、APTT、TT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双下肢周径差治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周径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疗效总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75.93%)(P<0.05);肺栓塞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D-二聚体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NR、FIB、PLT、PO2比较上2组差异不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时间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PT、APTT、TT时间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血栓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护理在应用内科并发肺栓塞(P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至2015年4月内科并发肺栓塞的高危患者150例,并根据不同的治疗及护理方式分为三组,即IPC联合LMWH治疗组,LMWH组,对照组(各50例),分析各组的治疗疗效及全血粘稠度.结果 三组患者经相应方案干预治疗、护理后:联合治疗组PE发生率4% (2/50),明显低于LMWH组20% (10/50)、对照组40% (2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变化指标有所改善.结论 本研究应用IPC联合LMWH护理方式到内科住院患者中,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